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常用解题技巧:解几何题技巧

来源:华佗健康网


小学数学常用解题技巧:解几何题技巧

解几何题技巧

1.等分图形

【均分整体】有些几何问题,只要把大图形均分为若干个小图形,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下面两图中的正方形分别内接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内接指四个顶点全在三角形的边上)。已知左图(图4.11)中正方形面积为72平方厘米,求右图(4.12)中正方形的面积。

由于左右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我们不妨把这两个图形进行等分,看看这两个正方形分别与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分后的情况见图4.13和图4.14。

积是

图4.12的正方形面积是

【均分局部】有些几何问题,整体的均分不太方便,或不能够办到,这时可以考虑把它的局部去均分,然后从整体上去观察,往往也能使问题获得解决。

例如图4.15,在正方形ABCD中,画有甲、乙、丙三个小正方形。问:乙、丙面积之和与甲相比,哪一个大些?

大家由前面的“均分整体”已经知道,像甲、乙这样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不是相等的。如图4.16,经过等分,正方形甲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正方形丙的面积等于△EDF的一半,正方形乙的面积等于梯形ACFE面积的一半。这样,一个大正方形ABCD,就划分成了三个局部:等腰直角△ABC;等腰梯形ACFE;等腰直角△EDF。其中甲、乙、丙的面积分别为各自所在图形的一半,而△EDF的面积加梯形ACFE的面积等于△ADC的面积,即等于△ABC的面积。所以,乙、丙面积之和等于甲的面积。

2.平移变换

【平移线段】有些几何问题,通过线段的上、下、左、右平移以后,能使问题很快地得到正确的解答。

例如,下面的两个图形(图4.17和图4.18)的周长是否相等?

单凭眼睛观察,似乎图4.18的周长比图4.17的要长一些。但把有关线段平移以后,图4.18就变成了图4.19,其中的线段,有的上移,有的左移,有的右移,它可移成一个正方形。于是,不难发现两图周长是相等的。

【平移空白或阴影部分】有些求阴影部分或空白部分面积的几何题,采用平移空白部分或平移阴影部分的办法,往往能化难为易,很快使问题求得解答。例如,计算图4.2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圆面积”,然后相加,得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显然是很费时费力的。但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图4.20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与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大小一样,只需将右半左上部的阴影部分,平移到左半左上部的空白部分,所有的阴影部分便构成一个正方形了(如图4.21)。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很快就可求得为5×5=25。

又如,一块长30米,宽24米的草地,中间有两条宽2米的走道,把草地分为四块,求草地的面积(如图4.22)。

这只要把丙向甲平移靠拢,把丁向乙平移靠拢,题目也就很快能解答出来了。(具体解法略)

3.旋转变换

【旋转成定角】例如下面的题目:

“在图4.23中,半径为8厘米的圆的内外各有一个正方形,圆内正方形顶点都在圆周上,圆外正方形四条边与圆都只有一个接触点。问:“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多少?”

按一般方法,先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它们的差,显然是有难度的。若将小正方形围绕圆心旋转45°,使原图变成图4.24,容易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大正方形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8×2)×(8×2)÷2

=16×16÷2

=128(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25,求正方形内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表面上看,题目也是很难解答的。但只要将两个卵叶片形的阴影部分绕正方形的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就得到了一个由阴影部分组成的半圆(如图4.26),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就很容易解答出来了。(解答略)

【开扇式旋转】有些图形相互交错,增加了解答的难度。若像打开折扇一样,绕着某个定点作“开扇式”旋转,往往会使人顿开茅塞,使问题很快获得解决。例如,求图4.27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若采用正方形面积减空白部分面积的求法,

计算量是很大的。由于它是由两个形状相同的扇形交叉重叠而成的,我们不妨把右下部的扇形打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4.28;再继续旋转,得到图4.29。在图4.29中,阴影部分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三角形面积的差。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

42×3.14÷2-(4+4)×4×2

=25.12-16

=9.12(平方厘米)

又如,求图4.30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将这个图从中间剪开,以o为旋转中心,将右半部分按顺时针方向转到左半部下方,便变成了图4.31。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半圆面积减去两直角边均为2厘米的一个空白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差。即

(4÷2)2×3.14÷2-2×2÷2

=6.28-2

=4.28(平方厘米)

4.对称变换

【将军饮马】据说古代希腊有一位将军向当时的大学者海伦请教一个问题: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如图4.32所示),走什么样的路最近?如何确定饮马的地点?

海伦的方法是这样的:如图4.33,设L为河,作AO⊥L交L于O点,延长AO至A',使A'O=AO。连结A'B,交L于C,则C点就是所要求的饮马地点。再连结AC,则路程(AC+CB)为最短的路程。

为什么呢?因为A'是A点关于L的对称点,AC与A'C是相等的。而A'B是一条线段,所以A'B是连结A'、B这两点间的所有线中,最短的一条,所以AC+CB=A'C+CB=A'B也是最短的一条路了。这就是海伦运用对称变换,找到的一种最巧妙的解题方法。运用这种办法,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几何问题。

【划线均分】通过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原图形均分成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利用这一性质,可以使某些较复杂的问题迅速地解答出来。例如

(1)把图形(图4.34)的面积,用一条直线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

解题时,只要把这个图形看成是由两个矩形(长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而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只要找出两个对称中心(对角线交点),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通过两个对称中心作一条直线,就能把它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了。如前页的三种分法都行(如图4.35所示)。

(2)如图4.36,长方形ABCD内有一个以O点为圆心的圆,请画一条直线,同时将长方形和圆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

大家知道,长方形和圆都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长方形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是它的圆心。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上述性质,先找出这两个对称中心O点和P点(如图4.37),再过O、P作直线L,此直线L即是所画的那根直线。

5.割补、拼接、截割

【割补】在数学中,把图形的某个部分割下,补到某一个新的位置,往往可以使新的图形,更便于发现数量关系,从而较快地解答出数学题目。

例如,在图4.38中,三个圆的面积都是12.56平方厘米,且三个圆两两相交,三个交点都是圆心,求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表面上看,题目是无法解答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轴对称性及割补方法,题目可作如下的解答:

如图4.39,将图形1翻折到图形2的位置;再将图形3和4割下来,合并在一起,补到图形5的位置上。于是,原来的阴影部分就正好拼成了一个半圆。所以,三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56÷2=6.28(平方厘米)

【拼接,截割】

(1)平面图形的拼接、截割。

拼接和截割,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平面图形的拼接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在一起;平面图形的截割,是把一个图形截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

平面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它的面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图形的面积之和;而周长却会比原图形周长之和要短。如果拼接部分的总长度为a,那么拼接后减少的周长就是2a。

②把一个平面几何图形截割以后,各小块图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但截割后各小块几何图形的周长之和,要比原图形的周长要长。若所有截割部分长度为a,那么截割后增加的长度就是2a。

依据这一规律,可快速地解答一些几何问题。例如,如图4.40,正方形被均分为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周长都是48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长。

解题时,可以把大正方形看成是三个小长方形拼接而成的,三个小长方形的拼接部分,都是小长方形的长,长度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拼接以后的图形(大正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要减少4个“边长”,而这4个“边长”正好相当于大正方形的周长。这就是说,三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里,刚好包含有两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周长是

48×3÷2

=144÷2

=72(厘米)

(2)立体图形的拼接、截割。立体几何图形拼接或截割以后,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变化,有以下规律: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体,拼接成一个新几何体以后,它的体积等于原来若干个几何体体积之和;但是它的表面积却比原来若干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之和要小。如果重叠部分为S,那么减少的面积就是2S。

②把一个几何体截割以后,各部分的体积之和等于原几何体体积;但截割后的表面积之和,却大于原几何体的表面积。如果其中的截割面积为S,那么,增加的表而积就是2S。

依据这一规律,可以较快地解答出某些题目。例如,如图4.41,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不计损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因为正方体木块的截割面积为5×5=25(平方厘米),依据上面的规律可知,表面积会增加

25×2=50(平方厘米)

又如,把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长方体,表面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由于此题未交代从何处下手截割,所以要分三种情况来解答题目。

①如图4.42左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5×6×2=30×2=60(平方厘米)

②如图4.42中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6×2=60×2=12(平方厘米)

③如图4.42右图的截法,表面积会增加

10×5×2=50×2=100(平方厘米)

6.扩缩图形

【扩图】 解题时,将几何图形扩大,有时候能使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例如,图4.43是一个圆心角为45°的扇形,其中的直角三角形BOC的直角边为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本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用扇形面积减去直角三角形面积就行了。但是同学们暂时还未学求扇形半径R的方法,怎么办呢?

由扇形的圆心角为45°,我们不妨将其扩大一倍,如图4.44所示。由此图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为

可知

扩大后的阴影部分面积为

DOB

56.52-72÷25=6.52-36

=20.52(平方厘米)

所以,原图所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20.52÷2=10.26(平方厘米)

这是个将图形整体扩大的例子。可否只将图形的某一个局部扩大,来求得问题的解答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如图4.45,图中的扇形半径为8厘米,圆心角为4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将整个图形扩大一倍,去寻找答案。不过,解题的关键是求出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不妨以8厘米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这正方形面积便是空白三角形面积的4倍(即只将局部三角形面积扩大4倍)。于是空白的三角形面积便是

8×8÷4=16(平方厘米)

所要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缩小研究对象】 有些图形从整体上研究,由于图形较为复杂,难以一下子解决问题,若根据图形特点,缩小研究范围,往往能较快地找到答案。

例如,图4.46是一块黑白格子布,白色大正方形边长10厘米,白色小正方形边长4厘米。这块布的白色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图形令人眼花缭乱,增大了解题时的难度。不过,仔细一看,就可发现它由9块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组成,我们只要研究其中一个小图形(如图4.47)的白色图形占整个图形的百分之几,就足以解决问题了,所以,题目的解答可以是

(10×10+4×4)÷[(10+4)×(10+4)]

=116÷196

≈0.592=59.2%。

又如,图4.48是一个对称图形。

问:图中的黑色部分与阴影部分比较,是黑色部分的面积大,还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大?

因它是个对称图形,可如图中虚线那样画两条直线,将它平分为四个部分。解题时,我们不必研究整个图形,只要研究它的四分之一就行了。

角扇形的面积。再由对称关系可知,图形中两个空白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故用图中的上半部分减黑色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等于下面半圆面积减“卵叶形”阴影部分所得的空白部分。在这一等式中,既然被减数和差都相等,那么减数(黑色部分和叶形阴影部分)也必定是相等的。于是可推出,整个图形的黑色部分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必定是相等的。

7.附录:等积变换

【用等积变换作图】 根据等积关系,可以使某些作图题较快地得到解答。例如

用三种方法把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形,不论其形状是否相同,只要它们的底、高分别相等,则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所以,将任意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作图方法如下:

(1)把三角形底边平均分为四份,再把每个分点与顶点连结(如图4.50甲所示),所得的四个三角形——△ABD、

△ADE、△AEF和△AFC,是等底同高的,所以面积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2)如图4.50乙所示,先找出一条边BC的中点D,连结AD,再找出AD的中心E,连结BE和CE,所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BE、△BDE、△ACE和△CDE,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再三等分AD得AF=FE=ED;然后,连结BF和BE。这样得到的四个三角形——△ACD、△BAF、△BFE和△BED,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证明略)

【用等积变换比大小】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常常以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占另一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

如图4.5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求△AEF是平行四边形的几分之几?

解题时,可取AD的中点G连结G、E,则有

△ABE的面积=平行四边形ABEG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

再取AB中点H,连结H、F,则有

从而还可以推出

这时,所有空白部分占整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分数都已经求出来了,于是,阴影部分△AEF的面积所占的分数便是

这样,一个本来很难解答的问题,经过等积变换,便较快地找到答案了。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形ABCD的面积=?

解题时,可先连结E、D和B、D,易知

进而便得

即 四边形EFGH的面积∶四边形ABCD的面积

=5∶9

【用等积变换求面积】 用等积变换求图形的面积,是常用的技巧之一。它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使生疏、麻烦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题目。例如

如图4.53,这是个直角梯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 厘米)。

图中的阴影部分由两个同高的三角形组成。它们的面积是:

这道题的解答,也可以把两个阴影部分集中,连结A、C,因为AB平行于DC,所以△DAE的面积=△CAE的面积(同底等高),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换成一个三角形CAB的面积了。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8×4÷2=16(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54,这是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大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小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一般解法解答此题,是比较麻烦的。我们可作如下巧解。

连结B、E。经观察,会发现△BEC与△ABE等积,因为它们都是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底,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高。从这两个三角形中,分别减去△BEF的面积,就得到△ABF和△FEC为等积的三角形。因此

△ABC的面积=AFC的面积+△ABF的面积

=△AFC的面积+△FEC的面积

=△AEC的面积

=12.5(平方厘米)

【用等积变换证题】 用等积关系证明几何问题,例如

如图4.55,在△ABC中,AB=AC,D为BC的边上任意一点,DE⊥AB,DF⊥AC,CG是AB边上的高。证明:CG=DE+DF。

证明时,可连结A、D,使△ABC分成△ABD和△ADC两个三角形。于是,有

因AB=AC,故可用AB代替AC。所以,①+②得

即 CG=DE+DF

8.运用图形间的等量关系

【应用弦图解题】 我国古代有种图形叫做“弦图”(如图4.56所示),有的数学家应用它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我国宋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块长方形田,面积为864平方步(“步”是古代长度单位,1里=300步,1步=5尺),已知长比宽少12步,问:它的长、宽共是多少步?

杨辉在该书上出示了一个弦图(如图4.57),他是用四个面积为864

共是60步。显然,这样运用弦图来解答题目,是十分高明和十分巧妙的!

有些竞赛题也可以用弦图来巧解。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中,就两次出现了应用弦图来解答的题目。尤其是那一道决赛题:

平方米。锯下的木条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仿杨辉的解法,可假定剩下4块长方形木块,并利用它拼成了一个“弦图”,如图4.58。于是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

【解纵横交错的复杂题】 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有规律地纵横交错地放在一起,常常需要根据长、宽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来解答题目。例如

如图4.59,这是由同样大小的纸片摆成的图形,小纸片宽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总面积。

由图可知,5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长+3个纸片的宽,所以

2个纸片长=3个纸片宽

1个纸片长=12×3÷2

=18(厘米)

进而可知,每个阴影部分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8-12=6(厘米)

阴影部分的总面积便是

6×6×3=108(平方厘米)

又如,“有9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宽分别相等,用它们拼成的大长方形(如图4.60)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求大长方形的周长。”

解题的关键,是求出一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由5个小长方形的宽等于

形重新分割为5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的宽(如图4.61)。所以,5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就是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即5个小正方形面积为

45÷9×4=20(平方厘米)

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20÷5=4(平方厘米)

显然,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即小长方形的宽)为2厘米,小长方形的长便是

进而便可求得大长方形的周长为

[2.5×4+(2.5+2)]×2=29(厘米)。

此外,题目还可这样解答:

因为小长方形宽的5倍等于长的4倍,所以,可用(4与5的最小公倍数)20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4.62)。大正方形面积是

它的边长便是10厘米,则小正方形的长为

10÷4=2.5(厘米)

小正方形的宽为

10÷5=2(厘米)

于是,原来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就是

(2.5×4+2.5+2)×2=29(厘米)。

【用面积线段比的关系解题】 利用面积比与线段比之间的等量关系,常常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

为什么成立?

由图中可以看出,△PBC和△ABC是同底的两个三角形,所以

又如,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上有过一道这样的题目:

“如图4.64,一个长方形地面被两条直线分成四个长方形,其中三个的面积是20公亩、25公亩和30公亩,另一个(图中阴影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公亩?”

图中可见,右边两个长方形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它们宽的比;同样,左边两个长方形也是长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宽的比。

设阴影部分面积为x公亩,由于左右两组长方形面积之比,都等于相同的宽之比,所以

即另一个(阴影部分)长方形面积为37.5公亩。

9.利用间接条件

【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 发现和利用隐含的间接条件来解答题目,往往能克服所学知识不够所造成的困难,大大减少计算的时间。例如

如图4.65,已知正方形面积为18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解法是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面积。但在小学阶段,大家还不会求圆的半径或直径怎么办呢?

因为圆面积公式是

刃而解。至于能否求出r或d这样的直接条件,是并不重要的。所以,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解答:

便是

18-14.3=3.87(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8-14.13=3.87(平方厘米)

(3)若把正方形面积扩大2倍,则面积为36平方厘米,新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即随之也扩大了2倍的新圆的直径为6厘米,半径为3厘米。所以随之而扩大了2倍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7.74(平方厘米)

原来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7.74÷2=3.87(平方厘米)

又如,如图4.66,ABCD为矩形,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半圆,OC=1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题时,可将矩形分割为两个小正方形,并连结O、D。因为△DOC是等腰三角形,OC=OD=10厘米,所以

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便是

100-3.14×50÷2=100-78.5

=21.5(平方厘米)

【利用定比】 利用题目中不变的“定比”来解题,有时也能使题目得到较快地解答。这也是利用间接条件去解答题目。

我们仍以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图4.65)为例。按照扩、缩图形的思路,可将它一分为四,得到图4.67。

小正方形的面积和阴影部分的面积也会改变。不过,变化中有个不变的因素,即阴影部分面

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比是不变的。实际上,这也是题目中的一个间接条件。

设小正方形边长为a,则阴影部分面积占小正方形面积的

所以,原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8÷4×21.5%×4=4.5×21.5%×4

=0.9675×4

=3.87(平方厘米)

或者是18×21.5%=3.87(平方厘米)

显然,只要是由这样的基本图形拼合的图形,如以下四图(图4.68),都可用“21.5%”(即21.5∶100)这一定比,去求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解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