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文科3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16×3=48分) 1.梭伦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说:“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我都使他们解放。”“他们”是指 A.外邦奴隶

B.债务奴隶 C.战俘

D.平民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制度最深刻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统一度量衡

D.“燔诗书明法令”

5.《战国策》卷三·秦一: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代表的利益群体是 A.新兴地主 B.没落贵族

C.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6.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B.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

C.发展工业缺乏自由劳动力 D.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下

1

8.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9.“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10.日本被迫打开国门的事件是

A.大盐平八郎起义 B.黑船事件 C.尊王攘夷 D.倒幕运动

11.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12.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原因是 A.宣扬古代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宣扬变法维新

14.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B.体现了他中学西用观点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15.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16.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2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文科3月考试

历史试题答纸

一、选择题(16×3=48分) 题号 1 答案 B 题号 9 答案 D 2 B 10 B 3 C 11 D 4 B 12 C 5 B 13 D 6 D 14 C 7 C 15 C 8 D 16 B 二、材料

(共5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20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3

——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6分)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3分)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3分)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2分)

26.(19分)

(1)图1:守旧的奴隶主贵族。(1分)

图2: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激进的民主政治; 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6分)

说明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守旧势力或反对势力的阻挠和反对。(1分) (2)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

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

(3)图3: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4: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民族融合加强。(3分)

相似之处:都移风易俗;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等。(1分,任答一点给1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 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3分)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3分)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3分)

4

27.(15分)

(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1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分)

(2)富国、强兵、取士三大措施。(3分)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3分,任答三点即可)

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3)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3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