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
来源:华佗健康网
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增刊(20-26)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梁波1洪开荣2梁庆国3(1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2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指挥部,广州510080;3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兰州730000)摘要2l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地铁建设尤其是施工技术将是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的现状;重点讨论了应用于不同施工方法中的施工辅助技术,即岩土加固技术、防水技术、信息技术和环保技术;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分类;展望了未来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辅助技术发展趋势1引言系统、防空防灾系统和能源及物资储备系统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治理和降低城市大气污染和酸雨区、消除垃圾围城现象、加强国防及防灾减灾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城市生产、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7qo。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目前位居世界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近5亿…。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1998年底的30.4%,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和65%,我国的城市将由现在的600多个增加到1000多个,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旧J。因此,国际上的专家曾预言,21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事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pJ。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引起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爆炸、破坏性建设、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等HJ。为解决上述问题,从集约化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国防战备需要出发,大城市向地下空间的开拓已成为2l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因此,国际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就是:“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的世纪”H曲J。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依托地下工程建设进行的,主要解决的应当是交通系统、市政公用设施修改稿返回日期:2008一07—20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广州市建设科技项目(DX(2005)13)资助作者简介:梁波,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就是解决交通拥挤,其中尤以修建地铁和轻轨为主【7J。“十五”期间将是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及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历史时期”、81。我国继六十年代在北京、七十年代在天津、八十年代在上海兴建地铁后,目前有lO个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正在规划地铁工程的城市有25个,正在深化设计的有38条线路。据估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间,我国的地铁线路将超过2000km[7】。城市地下工程的关键是施工技术[101,施工技术作为地下工程施工的前期环节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城市地下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应用的相关施工技术多达数十种,并且冠以了“技术、方法、工法”等多种名称。因此,结合目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对目前地下工程施工有关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技术、方法、措施等相关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特有的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和评价,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其设计和施工受到工程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控制,施工难度大,需要考虑但却不可预见的因素众多,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则是施工方法和技术¨0’12J。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是决定地下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大2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现状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前,首先应明晰有关的基本概念。“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体上可归纳为:①工程的重要性,主要是工程投资规模和运营后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②工程的断面尺寸、埋深等;③工程所处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④施工条件,包括技术条件、装备情况、安全状况、施工中动力和原材料供应情况等;⑤有关地面沉降、环境污染等环境方面的要求和限制等¨3-t4]。其中,对地铁施工方法有决定影响的是地质水文条件和埋置深度¨2‘。我国城市的地质条件按其地质特性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软土为主,如上海市,隧道和地下车站修筑在软土层中;二是软弱地层与岩层(风化岩层)交变,如南京、广州等地:三是以岩层为主,如重庆、青岛等地;四是以砂卵层为主,如成都、北京等地¨5|。表1给出了我国部分城市的工程地质类型分类¨2。。由于地质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同时,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是一项“模糊”的决策过程,它依赖于有关人员的学识、经验、毅力和创新精神。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地下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应当牢固树立和坚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优好的理念和原则¨¨埔1。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等;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等¨11。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比方法的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和广泛得多,但是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却常常将技术与方法混用。一方面,施工方法是基础,包括施工的思想、原则等宏观和较高层次的内容;另一方面,技术是实现其思想、原则的手段,则更为具体地体现为相关的材料、设备、工艺等。因此,一套完整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的所有要素和内容。地铁修建过程中,主要涉及三种类型的土建工程:①深基坑工程,主要用于车站,地下停车场和地下仓库;②隧道工程,主要用于地铁区间线路修建;③高架桥梁结构工程。其中,较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则是前两者。众所周知,地下工程是埋设在土体或岩体中的以土体或岩体为介质和环境的工程结构表1城市类型滨海型城市亚类型滨海平原亚型滨海山地亚型冲积平原型内陆河谷盆地亚型内陆河谷型山前倾斜平原亚型黄土高原岩溶河谷亚型内陆干旱、半干旱季节冻十区亚殪I高原河谷盆地型深切割河谷亚型高原寒冻河谷盆地亚型我国城市的工程地质类型划分【12】代表性城市天津、上海、广州、福州、南通、温州等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厦门、湛江、香港等沈阳、锦州、郑州、石家庄、合肥、成都等重庆、宜昌、武汉、长沙、南昌、南京、太原、抚顺、本溪等北京、呼和浩特等兰州、西安、太原南宁、桂林、贵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等渡口、下关拉萨、西宁目前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以盾构法‘61、新奥法¨31和浅埋暗挖法‘243等应用较为广泛。其中盾构法是上海地铁和市政隧道采用的主要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处于国内领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如:顶管法‘冽、沉管法‘矧、沉箱法‘圳、TBM法‘281、非开挖技术‘别、盖挖法和明挖法‘1¨231等。从地下工程相对于地面工程的特点出发,可将其施工方法和技术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个中心就是岩土体和工程结构的稳・2l・先、国际先进的水平㈨,其他城市也均有采用。此现代隧道技术定与和谐,两个基本点就是开挖和支护,这三者之间联系密切,复杂相关。因此,无论是何种特定的施工方法,除了必须包括最基本的开挖技术和支护技术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辅助技术。2008年增刊如:管棚支护技术‘13、331、抗浮锚杆[341、桩基托换技术‘35】、旋喷桩m】、超前锚杆、地下连续墙、注浆技术‘13,371及降水技术口引等,不一而足。3.2防水技术防水技术是城市地下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之一,不但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运营状况、3地下工程施工的辅助技术目前我国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主要有9种,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除了开挖技术和支护技术外,至少还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辅助技术。3.1岩土加固技术主要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和建筑环境下采用的用以加固围岩和地基的技术措施,如:人工冻结技术(FreezingMethod):是利用人工制冷的方法把土壤中的水冻结并形成冻土帷幕,用人工冻土帷幕来抵抗水土压力,以保证开挖顺利进行的施工方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方法,冻结法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采用此法已有40多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冻结法不是一种开挖方法,而是面向含水地层的一种加固技术,常作为辅助技术,配合着其他开挖方法使用m。1|。SMw技术:是采用特殊多轴搅拌钻机在原地层中切碎土体,同时由钻机前端注入水泥浆悬浊液与切碎土体搅拌充分混合而形成止水性较高的水泥土挡墙,并按挡墙功能插入加强芯材的一种地下施工技术。同其他围护结构形式相比,SMW挡墙对周围地层影响小、施工噪音小、无振动、工期短;废土量少,基本无泥浆污染;施工占地少;围护结构刚度大;经济性好。SMW技术起源于美国而成熟于日本‘引。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地层加固和预支护技术,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等,而且与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也息息相关m]。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已制定了许多相关的防水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据不完全统计,防水工程有关规范及技术标准共计105项,其中与地下防水工程有关的专项规范20项。在建筑防水材料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中,15项与地下工程有关,如: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有关基础标准的2项、产品标准的64项)、方法标准规范(GB50108—2001)、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地下工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混凝土外加剂均匀质试验方法(GB/鸭077—2000)等。同时还规定了建筑防水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资质等级标准,规定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分为二级和三级ⅢJ。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按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口¨柚],从形式上又可分为:水密型防水、泄水型防水和混合型防水。其中的相关防水技术有:结构自防水技术、复合衬砌防水技术、接缝防水技术、注浆堵水技术、结构外防水技术等H卜训。防水工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ⅢJ。在城市地下工程的防水技术中,应该坚持“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投资节约、施工方便、效果良好”的原则m-441。盾构法隧道TBM法隧道新奥法隧道浅埋暗挖法地下工程地下工程防水注浆防水排水渗漏水防治采用特殊施工技术的结构防水沉管、沉箱、沉井顶管CL法隧道盖挖法、明挖法岩土加固技术防水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混凝土结构的主体防水结构防水图1城市地下工程防水主要内容(据文献[126],有修改)(在文中的出处?没看到)・22・城市地T.Y-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整体质量要求是要作到:不渗不漏,保证排水畅通,确保工程结构良好的防水和使用功能。因此,必须从四个环节作到精益求精,即优质的材料、科学的设计、精心的施工和规范的管理ⅢJ。特别是要重视结构自防水技术,由专业队伍来完成防水工程施工【鲫】。同时应淡化附加防水层作用,重视自防水混凝土的开发和利用Ⅲ】。依靠技术进步,不断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完善防水技术的规程与规范m】,努力提高城市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水平和质量。3.3信息技术与地面建筑相比,地下构筑物处于岩土介质之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质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基础信息匮乏,是涉及岩土力学、结构力学、基础工程、原位测试和施工技术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mJ。这使得地下建筑在变形特性、结构特征、初始应力场分布、温度和地下水作用效应等众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非连续性、离散性和非线性等特点,致使地下建筑物在施工、运营阶段表现出相当独特和复杂的力学特征【6J,其变形规律和受力特点无论是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或室内外试验,均难以准确把握。因此,通过将理论成果与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照校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模拟、评价和预测[6.47撞】,并修改和完善设计施工参数,实现动态施工和管理,已成为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信息化施工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在地下工程中最常见的提法和概念莫过于“信息化施工技术”,在许多文献中都有叙述【6川j1’53镬]。按有些学者的定义,所谓信息化施工,即在施工过程中,以质量控制为目标,通过对大量施工及监测信息的采集、分解、分类以及处理,提取施工参数中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变量及其对应的信息因子,通过渐进逼近的方法将控制变量进行全过程调整和优化,指导整个施工过程,同时依据前步施工监测信息及施工参数的变化规律,推断下一步施工工况及其对策,施工影响与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始终,它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卜54I。以施工监测和信息反馈为显著特征的信息化设计,是将监测技术、力学计算及经验评估等结合成一体的地下工程设计方法”1l。据此,凡是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这三个环节有关的所有技术和方法,如地下工程位移和应力的量测、地下水观测、地表位移和沉降观测、随机介质理论、时空效应原理等,都应从属于信息化施工技术慨37’17朋铷'57嘲】。但是仔细分析“信息化施工技术”的概念不难看出,起源于新奥法的信息化施工技术只是借助于现代量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地下工程施工这一复杂的力学过程中所蕴涵的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分析、处理,从而优化施工参数和进程,它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的一种辅助技术。同其他辅助技术一样,信息化施工技术可以贯穿于前述任何类型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当中,而在地表工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等施工中也有广泛应用啤。71。反言之,若信息化施工技术成为独立的一门施工技术,那么诸如盾构法旧j、新奥法㈣、浅埋暗挖法‘24I、顶管法‘引、沉管法‘261、沉箱法‘冽、TBM法‘驯、非开挖技术‘圳、盖挖法和明挖法【l¨圳等各具特性的施工方法都应该称之为信息化施工技术。因为在任何施工方法和技术中,信息量测、分析和反馈依照国家有关规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信息化施工技术”宜改名为“信息技术”,并且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中,只能是作为辅助的一种技术手段,目的是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扰动和危害;而且,信息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各个阶段。一般地,地下工程项目投资昂贵,任何设计或施工参数取值的不合理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或巨大的投资浪费。目前对地下工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实际上这些研究对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种科学的安全评估体系指导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安全性,以降低投资浪费Ⅲ】,并减少或避免运营阶段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和损失,因此,信息技术还必须包含和承担地下工程安全评价的重任旧J。目前我国的城市地下工程主要是以解决地面交通拥挤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工程场址选择和线路展布方向是以地面交通和土地利用状况来决定的,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都是修建利用率最高效的地段,而非最易于施工的地段[52|。这样以来,一方面,工程所在区域往往是人I:1密度大、建筑设施集中,对拟建或改建工程可能带来的扰动和影响有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另一方面,工程场址附近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诸如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下・23・3。4环保技术现代隧道技术水状况、埋深及尺寸大小等也因已有工程建筑的影响而更趋复杂。因此,地铁与普通城市地下工程相比,对降低或消除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要求更高。故而,地下工程环保技术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里,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地下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扰动和改变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ⅢJ,如地质环境中原本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等¨6l。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①地下工程施工对地表已有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表沉降损害、地2008年增刊工可能带来环境影响类型、因素和程度,通过采取适宜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措施加以解决。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可以将地下工程环保技术大致分为:①计算分析技术,如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和数理统计等m埘驯;②试验监测技术,包括地表移动和变形监测、地下水水质分析、水位和水压力监测、现场和室内试验等哺灏’;③施工控制技术;④污染防治技术,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治技术【鹋】、降低噪声和震动的控制爆破技术【l3,驯等。前两者是环保技术的基础,后者是其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的技术分类是相辅相成和辨证统一的,如环保技术中的分析和监测技术等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的范围,控制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也可看作是岩土加固技术和防排水技术的部分。其间的界限有时实难确切划分,但其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规章制度的保证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下,使城市地下工程安全、可靠、经济、“绿色”地顺利完成。表倾斜损害和曲率损害∽梆埘罔1;②地下工程施工对已有地下工程的交叉影响¨7'咧;③地下工程施工引起地下水污染和径流条件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6卜删;④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震动、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旧棚]。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对不同结构类型和尺寸的地下工程进行施工时,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有可能出现,其中,①、②是因为改变了应力场和位移场而引起,属于物理或力学范畴的问题,而③、④则包括物理和化学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选择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和方法时,要根据城市地下工程区域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充分认识和预测地下工程施4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分类基于对以上各种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和技术的论述和分析,可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和技术进行简要的总结、分类,如图2所示。开挖技术盾构法{蓁菱季蓁重篓新奥法浅埋暗挖法支护技术r人工冻结技术岩土加固技术2SMW技术【管棚支护技术、注浆技术…r水密型防水技术防水技术{泄水型防水技术L混合型防水技术,信息识别技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沉管、沉箱、沉井法辅助技术非开挖施工撇术激雾筹麓技术【安全评价技术,计算分析技术环保技术顶管法ECL法{蓑兰墓雾蓑案【污染防治技术盖挖法、明挖法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开挖技术+支护技术+辅助技术图2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和技术分类・24・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术,重视隧道动态设计与动态施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特别是三“S”技术等,建立对地表及地下产生形变、位移的数5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目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方法和技术屡有创新和突破。结合已有资料和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的发展趋势是‘3曲,16埘’41’43’6卜眠661:①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进、消化、应用和开发。开发的方向应当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施工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此外,要使盾构技术产品化、系列化,盾构管片设计和施工据库,并开发有关自动评判分析系统;进行有关地表荷载及地下空间开拓的仿真模拟试验,以探索自然及人工开拓的复合因素作用下,地下工程施工一地质一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耦合效应,为地下工程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及时修订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⑦制定相应的有关城市地下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法规、标准等,以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自主创新研发,从制度上给予科学合理的符合自动化、省力化、高速化以及经济化的方向。②TBM隧道掘进机和混合型盾构掘进机的研制和应用。通过研发,使其更好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使掘进机向着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控制一体化、智能化设备方向发展。③异形断面盾构掘进机的研究,如双圆盾构、自由断面盾构、局部扩大盾构、MMSF盾构(Multi—MicroShield保证。⑧牢固树立和坚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优好的理念和原则,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可能技术手段,适应于城市地下工程未来的大型化、深层化、综合化、复杂化等发展趋势。努力实现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工艺)与规划勘察技术、设计计算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安全防灾与管理技术等的配套化、系列化、规范化和国际化。Tunnel)等,推广应用ECL施工技术。④大力发展浅埋暗挖技术、沉管技术、沉井技术、非开挖技术,促进中小口径顶管掘进机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推广应用。⑤开发多媒体监控和仿真系统、三维仿真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⑥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信息技参考文献[1]颜纯文,蒋国胜,叶建良.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工程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一01[2]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3]钱七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防空,2002,(4):30—32[4]陶龙光,巴肇伦(编著).城市地下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l[5]傅冰骏.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动向”2002年世界隧道及地下工程博览会暨学术交流会”情况报导[J].探矿工程,2002,(5):54—57[6]周文波(编著).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一11[7]李彬峰,梁志新.论城市地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J].铁道工程学报,2003,9(3):12一15[8]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6[9]钱七虎.建设特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和地下物流系统解决中国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导报,2004,(4):3-6[10]许溶烈(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师指南[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04[11]词海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韩文峰,谌文武,宋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l:l一5[13]李德武(主编).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04[14]高谦,乔兰,吴顺川等(编著).地下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2[15]郭力,王剑波,陈新胜.地下工程中常用开挖方法[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5,(8):85—87[16]关宝树.2l世纪的地下工程[C].铁道工程学报(增刊),西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届年会,1998—10:9_15[17]关宝树.关于提高我国隧道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几个关键问题[J].铁道工程学报,2003,9,(3):59—65[18]钱七虎.岩土工程领域若干工程途径的辨证对比思考[J].岩土工程界,2003,6(10):20—22[19]刘国琦,杜文库.我国地铁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建筑技术,1996,(1):6—7[20]张庆贺。朱忠隆.2l世纪地铁施工技术展望[J].施工技术,1999,28(1):9一10[21]崔玖江.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及问题对策[J].施工技术,2001,30(1):3-6[22]韩选江.应用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I)[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3):54-61・25・现代隧道技术[23]韩选江.应用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Ⅱ)[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4):67—74[24]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25]余彬泉、陈传灿(编著).顶管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一明[26]陈韶章(主编).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52008年增刊[”]徐书林(意),傅冰骏.推广应用隧道掘进机促进我国地下空间开发[J].建筑机械('IBM专辑),2002,(5):36—38[28]张凤样,傅德明,张冠军(编著).沉井与沉箱[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一ol[29]宋克志,王梦恕.ECL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建井技术,2004,25(5):3l一35[30]陈湘生,陈朝辉,罗小刚.岩土工程技术最新进展——全向冻结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1999,19(4):297—302[31]陈瑞杰,程国栋,李述训等.人工地层冻结应用研究进展和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1):40—44【32]朱悦明,许建军,刘爱华等.SMW工法在南京地铁工程中的设计应用与实践[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129—34[33]周希圣,习哲,罗志阳等.南京地铁1。线隧道典型区段施工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0):3523—3528[34]贾金青,宋二祥.滨海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锚杆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6):769—771[35]方利成.中铁十六局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概况[J].建筑机械,2002,(5):51—53[36]李林.深圳地铁区间隧道过软弱地层的超前预加固施工技术[J].现代城市快轨交通,2005,(4):25—27[37]赵运臣.浅谈新奥法在我国城市地铁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4,24(1):9一10[38]汪春生.地下工程降水辐射井施工方法[J].铁道建筑技术,2005,(4):46—48[39]洪开荣.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1998(增刊):524—528[40]沈春林(主编).地下防水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一02[41]冀文政,郑志辉.我国近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建筑防水,2004,(11):7—10[42]薛绍祖(编著).地下建筑工程防水技术(第1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43]刘华太,王莉波.地下工程防水现状及对策[J].世界隧道,2000(增刊):245—248[4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i0003—2005/J449—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第3版)[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06[45]刘大安,杨志法,楼向东等.地质工程自动监测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0,8(2):213~217[46]房营光,方引晴.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问题分析及病害防治方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18(3):l~5[47]罗国煜,陈新民,李晓昭等(编著).城市环境岩土工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48]刘建航.上海地铁施工与邻近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技术(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2):ll—14[49]刘建航.上海地铁施工与邻近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技术(下)[J].上海建设科技,1999,(3):20—2l[50]刘建航.上海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技术专家系统综述[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5,(2):2—8[51]曹国金,姜弘道.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2,23(6):795—799[52]熊厚金主编.国际岩土锚同与灌浆新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一05:1—25[53]廖少明,侯学渊.盾构法隧道信息化施工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11):1305—1310[54]杨重存,刘高,赵志福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05[55]程强,谢建明,孙振堂.成南高速公路高边坡工程信息化施工[J].公路,2004,(6):13一17【56]王义,周健,胡展飞等.超深基坑信息化施工实例分析[j].岩土力学,2004,25(10):1647—1650[57]刘志刚,赵勇等(编著).隧道隧洞施工地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2[58]杨志法,王思敬,冯紫良等.岩土工程反分析原理及应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03[59]阳军生,刘宝琛.城市地表移动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一01[60]王铁生,张利平,华锡生.地铁隧道施工变形预测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5):62~65[61]周文波.盾构隧道信息化施工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4):16—19[62]赵玉光.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安全监控跫测及地质灾害动态预测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3):36-41[63]刘招伟,王梦恕,董新平.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8):1297—1301[“]张庆贺,朱忠隆,周希圣.盾构法隧道施工多媒体监控与仿真技术[J].同济大学学报,2001,29(6):729—732[65]刘铁民,钟茂华,王金安等.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3[66]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指南编委会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指南[M].北京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一01[67]王初生,袁芬,陈宝.上海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2005,t6(2):161—164[68]刘贵应,刘祖德,彭勇等.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与环境地质问题[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5~7[69]孙进忠.岩土体动力学框架体系及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05・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