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
作者:刘伟 朱丹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2期
作者简介:刘伟(1979.2-),女,辽宁鞍山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朱丹(1981.4-),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摘 要: 华裔美国文学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众多国内外读者及评论家的青睐。作品中所书写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美国华裔作家标榜族裔特性的一块特有的文化想象空间,在客观上起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实验作用。本文将梳理百年来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探究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2-0174-02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述华人生存状态、内心独白的重要途径。纵观近百年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从最初的水仙儿、刘裔昌、黄玉雪到繁荣阶段的赵健秀、汤婷婷、谭恩美、任碧莲,再到新生代的李健孙、黄哲伦、伍慧明等无不使用中国文化符号来频繁讲述中国故事,其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和最能体现华裔作家书写策略的文化元素包括 “鬼”、“茶”、 “关羽”、“花木兰”、“屈原”、“蔡文姬”等。 1 文化的冲突与认同——“鬼”与“茶”
华裔美国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冲突主题反映了华裔美国群体在处理中美文化交汇过程中经历的不适和痛苦,它是原生文化进入寄居国文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阵痛,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与文化冲突相伴相生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认同与反认同。
几千年来,对于相信现世和报应的中国人来说,“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也将“鬼”带到了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意指。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母亲所讲述的关于鬼的故事是女儿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鬼”成为了联系第二代华裔移民与中国的桥梁。《女勇士》中还描述了美国的“鬼”——的士鬼、公交鬼、警察鬼、开枪鬼、查电表鬼、剪树鬼、卖杂货鬼等,这里的“鬼”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维系后代中国文化认同所采取的一种策略,白人“鬼”具有文化传承和白人歧视的双重意指。
“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具有多重丰富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朱路易的《吃碗茶》中,“茶”不仅推动故事发展,而且还参与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里,“茶”成了加强亲情、友情、爱情的媒介,也成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样,在布鲁斯·爱德华·何的《茶壶烈酒》中,华人后裔演绎了“茶壶装烈酒”的做法,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不仅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华人身上的延续,同时在美国的现实语境里,它又隐射了华人在异国他乡的现实生存环境。
2 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关公”与“花木兰”
美国华裔代表的中国形象长达百年处于被湮没甚至是抹杀的状态下,中国往往是作为以功夫等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神秘国度,华裔历史的发现、中国文化的恢复与重建的任务就落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华裔作家的手中。
面对美国白人霸权的文化误读,以赵健秀、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发出了反抗的声音,他们在作品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关公”来建构华裔英雄主义的传统。在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中,关公代表的是忠义、英勇、正直,蕴含了华裔自身文化身份构建的所有希望;汤亭亭在《中国佬》中用一整页的篇幅描述了一场“关公戏”,不仅描述了关公的具体形象和在战场上杀敌的英姿,而且还交代了“关公”给予华人精神上的鼓舞;《孙行者:他的伪书》中,关公的形象不仅是“战神”、“祖父”“忠义的象征”、“财神”,而且是主人公崇拜的“读书人”和“戏剧之神”。
就像华裔男性作家一样,华裔女性作家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传统时也找到了合适的中国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民间传说里的“花木兰”。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套用、改编中国故事,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了女权主义改造,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对华裔女性的不客观的描述,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女权主义意识、族裔意识的美国华裔女英雄形象。 3 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屈原”与“蔡文姬”
在汤亭亭的《中国佬》的最后一章中,作者插入了一个名为《离骚:一曲挽歌》的小故事,其中借用了“屈原”这一中国文化符号。作者将“屈原”流浪的历史与华裔早期的奋斗史进行对照,象征早期华裔移民的艰苦生活和开拓精神。在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作者通过“拉尔夫·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华裔“流放者”现象的担忧。华裔作家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文化“流放者”的形象,而如何找到切合现实的身份定位,成为华裔一直探索的问题。
在《女勇士》的“羌笛野曲”一章中,汤亭亭引入了“蔡文姬”这一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想要表达的是如何利用华裔美国群体的文化特性来沟通中美文化;在谭恩美的《喜福会》的结尾,孩子们对母亲们的理解和压抑在心底的对母亲之爱的复苏,是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和认同;同样,在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中,主人公莱拉作为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媒介,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两者之间的不相容。相反,作为两种文化的“中间人”,莱拉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中,找到了一种均衡的认同方式,以一个自由的个体身份融入美国社会。 4 结论
综上,游走于中美两种文化间的美国华裔作家,不断在中国文化元素和华裔情感的表现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中国文化元素的利用具有丰富的意义:一方面,它帮助这些缺乏中国本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活体验的华裔作家借助于民族传统文化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与文化权利,而避免消失于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另一方面,华裔对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利用展现了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认同的一种特殊途径,即主动地在文学叙述中整合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现实与文化理想间的差异,这对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书写和文化交往可谓是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薛玉凤.美国华裔文学置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 石平萍.母女关系与性别、种族的政治: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琼.矛盾情节与艺术模糊性:超越政治与族裔的华裔美国文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