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
来源:华佗健康网
・l16・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April 201 3,Vo1.6 No.4C ・护理研究・ 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严重腹部创伤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 赵海梅 【关键词】 腹部创伤;急救;护理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4一Ol16—02 【中图分类号】R47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日趋增 多,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严重腹部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 伤,往往有大出血、休克、腹部脏器损伤等,病情危急、变化 快,稍有延误即可造成患者死亡。传统的急救采取分科会诊、 分科救治模式,常凶为频繁会诊、重专科轻整体而耽误最佳抢 救时机。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急诊救治过 程,其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抢救与服务,提高抢救 成功率,与之相匹配的全程优化护理急救模式也逐渐被临床所 重视 J。2010年12月_2011年12月我院对院前、院内的106 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行全程优化急救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 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入选患者106例,均为我院2010年l2 月_2011年l2月急救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其中男74例, 女32例;年龄7~69岁,平均34岁;18~50岁86例;急诊 时间为发病后10min一55h,平均80min;车祸伤46例,刀伤 3l例,坠落伤15例,挤压伤8例,爆炸伤6例;开放性损伤 95例,闭合性损伤11例;腹部单器官损伤32例,多器官损 伤74例,55例患者人院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l6例患者有意 识障碍。选取实施全程优化急救护理模式前我科20o9年1月 _2010年12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原凶及部位、急救措施等具有可比 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救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人员固定 班次、按排班跟随急救车辆,护士长统管科室的所有事务,无 明确层级管理及分工,护理人员执行按班次工作职责,排班上 责任护士相对固定,其他护士采取功能制轮班,各班次按各自 工作职责参与急救患者的接诊入院后的护理转运。 1.2.2观察组实现全程优化护理模式 即将人员分层级、分 组及分责任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 学历和技术能力水平的不同实行岗位分责,分为护士长(统 管科室的所有事务)、急救护理组长(中级以上职称、专科护 理技术熟练,负责处理当班责任制小的事务)、急救护士(专 科工作年限达2年以上、急救护理技术熟练,负责随车院前急 救)、责任护士(负责患者急救入院后进一步护理工作)。(2) 根据分组编排情况确定工作程序,急救护士参与院前急救,进 行初步的护理急救措施的完成,对患者的进一步护理措施进行 评估,初步确定患者人院后的护理措施,同时与急救医生和急 作者单位:043500山西省翼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救护理组长联系,做好转入病房的治疗和护理的准备。(3) 患者急救人院后由该急救护士所在的急救护理小组进行护理, 依据急诊护士急救途中建立进一步的护理措施,同时该护士【J口 归护理小组,参与对患者的急救护理,直至该小组急救组长及 辅助护士对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了解。患者如需立即转到病 房,则跟随转运车转运患者,同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换。该班 次急救车辆护理人员由下一急护理人员跟随。 I.3观察指标对两组的急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情况进行 考核。急救服务意识包括患者现场急救后初步护理措施的完成 情况,患者人院后责任护士护理需要把握的情况(急诊护理 需要),患者转运后病房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需要的了解情况 (病房护理需要),以及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护理急救的满意度。 各个条目评估采用自制的评估量表进行评估,护理质量分5个 项目进行评估,每个项目满分20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 表明护理质量越好;急救服务意识分6个项目进行评估,每个 项目满分20分,总分120分,分为值越高表明状态越好。该 量表分批次对护理急救过程进行效度及信度检验,效度0.74, 信度0.69。患者满意度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问卷调查,分 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及较差4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 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护理人员初步急救护理措施、入院后护理措施、 急诊护理需要及病房护理需要完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观察组满意94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 意50例,一般2l例,不满意34例,两组急救护理患者满意 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实现了一体化系统的急救护理服务,通 过制订评估措施,明确分工,注意护理工作的衔接过程,将护 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予以规范 。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职称、 学历和技术能力水平,将其工作职责分层合理地组成层级责任 制急救护理小组,使护理人员对急救护理管理体系、护理标准 规范均有清楚的认识,并实现对急救护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 的科学管理。落实核心制度,明确各自职责,使各项护理工作 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提 高急救护理质量,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 传统急救护理过程,在现场急救及患者入院及转运过程中 存在较多的衔接环节,患者多次经过不同的责任护士护理,在 晦床合理用药2013年4月第6卷第4C期 ・1l7・ ・护理研究・ 门诊输液患者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魏先艳,张莉 【摘要】 目的寻求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输液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 行分析、归类,明确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理可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拓宽医院领域,从而达到了护患双赢的效果。 不仅对存在的问题明确化,而且通过人 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加强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 实施人性化护 【关键词】 门诊部,医院;人性化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4—0117—02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是新型护理模式的核心, 通交流对象除了患者,更多涉及的是陪人,调查中有陪人提 出:(1)患者步入门诊大厅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疾病 的担心等使他们一脸的迷茫。护士应主动向患者重点介绍一些 实际问题,如各科室分布、各诊室大夫特点专长、划价取药输 液具体位置,而不应一味介绍医院制度环境等。(2)护士在 了解患者所患疾病时,只问陪人,不主动与患者沟通,不顾及 表现在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上就是将人性化护理融人医疗护 理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 务,包括生理、心理、安全、精神等诸方面服务…,让患者 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时时能体会到亲人般的关怀,处处有家的温 馨般感受。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 求,逻辑终点是为人服务。为此,我科自2010年l2月始,针 对百姓满意医院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率先在门诊开展并推出 了“以人性关爱为主题,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护理服务活 动。三年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的感受。(3)输液治疗时不主动与患者交流,解释生硬。 (4)对患者在治疗用药过程中,护士没有详细进行宣教,对 一些特殊性用药,护士不能主动向患者讲解药物名称、药理作 用、应用注意等。 1.2静脉穿刺成功率达不到患者要求 一些独生子女家长, 护士在为其孩子行静脉穿刺时,由于疼孩子心切、期望值过 高,一旦穿刺失败,不满便由此而起。 1.3用药宣教不细致输液过程开始,护士没有根据患者的 病情、年龄、知识层次、理解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和用药 宣教。如同样是感冒发烧患者,但凶年龄、个体差异、家庭状 况等不同,治疗也会有所不同。调查中有的患者、陪人提出, 用药宣教不能“一视同仁”或照本宣读,而应针对患者的不 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宣教和健康指导,说明“同病不同 治”的原因,避免患者、陪人在互相倾听交流时产生疑惑。 1.4护理操作流程不合理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年轻护 2010年11月我市百姓满意医院检查验收时,采取现场发 放问卷的方法,对门诊输液患者、陪人共计300例。发放了调 查表格,其中患者260例,陪人40例,年龄16~8O岁。文化 程度不等,职业不同,急慢性患者人数不等,发放问卷300 份,由检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写过程中无护理人员守 候,20min后答卷I堕I收,共收回300份,有效率100%。经检 查组统计、分析,将结果反馈给我院。调查显示,300份答卷 中对门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90.6%(272/300),医疗 护理质量信任率96.0%(282/300),提出意见16条,其中涉 及人文关怀的问题l3条,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与患者及陪人的沟通不到位 门诊护士实际工作中,沟 士较多,对大多数护士来说,护理理论和技术并不缺乏。但在 作者单位:277000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 检查时,暴露出实际工作中有些医疗护理行为不被患者及陪人 所认可,其中有些工作流程中缺少了人性化的关怀是原因之 护理人员交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患者的病情交接不清、评估不 准确等情况,而且在各个环节进行急救护理时,由于责任相对 应及不信任感,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秀华,陶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会,2002:18. 2黄慧根,黄红友,谢炜坚,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 不明确,容易使护理人员对护理措施的建立产生消极心态。如 在现场急救中不能建立足够的静脉通道,入院后进一步的护理 措施未完成后急于将患者转入病房等,或者病房护理人员准备 不充分而出现护理差错等。采用院前全程优化护理措施,由现 场急救护士及所在的护理组最终完成该患者的全部急诊急救护 理及转运,凶此,能够提高各个环节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减少 护理人员的推诿心态,改善急救的护理效果。同时现场急救护 理人员参与患者全程急救及转运,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 感,减少过于频繁地更换护理人员导致患者及家属心理的不适 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6):1528—1530. 3赵双彪,谢钢,宁晔,等.在急救中心开展多发伤一体化救治分 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6):340—342. (收稿日期:2012一l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