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蒙古族的畜牧生产技术及手工产品
来源:华佗健康网
92 GRASSLAND AND TURF(2013) Vo1.33 NO4 .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 ——蒙古族的畜牧生产技术及手工产品 克那木格 ,汪 玺 ,张德罡。,师尚礼 (1.甘肃肃北县委统战部,甘肃肃北 736300;2.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一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生产技术及与其相适应的手工业。 蒙古族先将所属草原分为春、夏、秋、冬4个营地,每个营地又划分为若干放牧段(阿寅勒),每放牧段内 又划分若干放牧点(敖特尔),每个放牧点上只能居住15~2O d,在此时限内按四方八面方位轮牧。四季 轮牧路线首尾相接,周期循环。蒙古族牧民顺应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牧业生产,春季产仔育幼,夏季 抓绒剪毛,秋季抓膘育肥,冬季屠宰出售。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造型艺术,其金银珠宝工艺品和雕 刻艺术品都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蒙古族;草地利用;草地畜牧业;游牧;手工业 中图分类号:G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4—0092—05 l蒙古族对草地的利用方式 蒙古族牧民把一定区域内的牧场区划为春、夏、 秋、冬4个营地,四季轮牧。每个营地又划分为若干放 牧段(阿寅勒),每户放牧段内又划分若干放牧点(敖特 尔),敖特尔意为“流动放牧”…,牧户在每个放牧点上 只能居住15--20 d,在此时限内按四方八面方位轮牧。 储存让牲畜冬天吃,冬天在山脚下羊圈周围放牧。每 年3月底~4月初,大批牲畜又必须从冬季牧场再次 出发,开始新一年的转场生活 ]。 1.2转场距离 在蒙古族游牧地带牲畜转场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对 牲畜放牧营地进行季节性的更换。由于不同的放牧营 地,其自然气候环境、地形和地势、水源等条件的不同, 使得牧草的类型和生长发育状况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四季轮牧路线首尾相接,周期循环,牧民在驱赶畜群行 走时保持一定队形和速度,不但保证牲畜吃饱,还要尽 可能地吃到新鲜牧草。牧民通过这些措施对草原轻度 利用,使牧草得以恢复再生,让草原保持经久不衰永续 利用。 1.1 转场季节 因此,为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使牲畜在全年各个不同 时期都能获得较好的饲草供应,在蒙古族传统游牧活 动中,一般每年从春季开始都要进行牲畜转场。这种 转场,在一些气候、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一年要 进行4次。称为四季营地;而在一些地势平坦,气候、 植被条件差异较小的地方,一年只进行2次,即冬春营 牧场按季节可分为春、夏、秋和冬牧场。“转场”, 就是依牧草生长周期和气候的变化,有序地为牲畜转 移草地,它是一种按季节每年进行十几次的循环轮牧 的过程。春天把羊群赶放到山坡或山下平原地带;夏 天转到高山深处;秋天到山腰,然后留一片草地,打草 地,夏秋营地。冬春营地称为冷季草地,夏秋营地称为 暖季草地。四季营地以夏、冬季营地为主,而春、秋营 地利用时间较短,属于过渡性营地。丽季营地的冷季 草地利用时间也长于暖季草地的利用时间_3]。 每年5月初,牧草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此时开始 收稿日期:2013—05—16;修回日期:2013—08-15 放牧,如马群6O~120匹为1群,编成数组,30里牧 作者简介:克那木格(1967一),男,蒙古族,甘肃肃北人,从 事统战工作。 E-mail:sbai555@163.corn 地,只够马群15日就食,然后转移它处,过30日或l5 日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即轮牧。一直到9月下旬~1O 月初。水草枯竭,牧者开始带马群回家,此时不能远 第33卷第4期 牧,至11月后赴冬营盘。其他牲畜的放牧方法有所不 同,但季节移动却是相同的。“夏天到山坡,冬天到暖 窝”,这就是牧业生产活动中的牲畜转场对气候变化的 一种适应,也是为了给牲畜选择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 牧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部分山地草地和山麓 地带草地在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因此,在安排牲畜转场时,还结合了中小地形的局 地小气候特点(如坡向、谷地走向等),暖季草地选择在 海拔较高的高山、阴坡、岗地或台地;冷季草地多选择 在海拔较低的向阳、背风的坡地、谷地或盆地。营盘因 地势视草地来设,每处3---5户,相距数华里,一家一户 以游牧为主,宿营地之间的距离为4~6 km,最远的地 方50~120 km。由于地区各季草地相距各异,山区牧 民每次转场路程不超过百公里,半牧半农的牧民转场 路程更短,一般在30 km的范围。平原、戈壁地区的牧 民转场路程往往较远,近则几十公里,远则几百 公里 。 1.3转场的路线和转场过程 每年牧民都要赶着牲畜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 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这个过程叫“转场”。随山 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 布的不同牧场。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 况,分成四季牧场,实行转季放牧,利用和保护放牧 草地。 转场有牧道,邻里之间、牧村之间往来也有马路, 草地不能随便践踏。通常在各类草地之间都有固定 的、大小不等、坦险各异的牧道相通。牧民在山区转场 必须按牧道行走。按牧道转场,畅通无阻,既安全,又 防止转场牲畜肆意践踏牧草,破坏草原。不按牧道转 地,随意践踏他人草地,甚至有可能引起纠纷 ]。 “几峰峰骆驼一个家”,这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真 实写照。转场前的第1件大事就是拆蒙古包。蒙古包 由精心挑选的红柳木和厚实的羊毛毡组成,简单、牢 固、易于拆装且御寒性能良好。熟练的牧民1、2个人 就能在1个多小时内搭建好一顶高约3 m,占地2O~ 35 m 规模的蒙古包r3]。 转场途中运输“家当”的是骆驼,它们的负重能力 远胜于马或牛。一个典型的蒙古族牧民家庭在转场中 需要至少4~6峰骆驼,把房架和房毡分成若干堆,首 先在每峰骆驼身上搭起浩木(驼鞍),然后从第1峰骆 驼开始驮运木箱、地毯、被褥和小孩等。后面的骆驼则 草原与草坪2013年 93 运衣服、日用品、食物等所有的物品。家里的男人拉着 驮运连子,妇女们则骑着马,赶着大群的牛羊紧跟在后 面到了转场营地L3],男人们卸下行李物品,给驮畜卸 鞍,尽早拉好拴羔环套绳和拴驹索套绳等,小孩要去附 近捡干牛粪和柴木。女主人搭炉生火,支起茶壶和锅 准备食物,布置帐房是女人们干的细活儿。安顿好里 外,挤完奶,饭也熟了,全家老少围坐帐内小木桌旁,吃 着土豆烩牛肉,喝着奶茶,奔波了一天的搬迁转场这时 才进入宁静和温馨。 2适应游牧的畜牧生产技术 为发展草原畜牧业饲养的各类家畜,一年四季以 采食天然牧草为主,在与大自然搏斗之中生存繁殖。 春季的产仔育幼,夏季的抓绒剪毛,秋季的抓膘育肥, 冬季的屠宰出售,均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合理 的利用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可获得质高量多的畜产 品。牧事活动和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3j。 2.1气象条件与牲畜的生长 牲畜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影响着牲 畜的生长发育。 2.1.1 太阳光照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过程最 基本的能量源泉,对牲畜生长发育也有良好的作用,光 照不足,就会使牲畜体质减弱,疾病发生。光照充足能 使牲畜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 发育,加速生长。同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力强, 对牲畜外伤愈合,细菌防治均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盛 夏伏期,强烈的阳光造成畜体散热缓慢,甚至有皮肤受 灼炎,膘情下跌等强烈的副作用。 2.1.2 空气温度牲畜的外表直接受气温的影响,适 宜的温度,促使牲畜皮薄,毛短且稀疏;寒冷的气温促 进牲畜皮下脂肪增厚,毛长绒厚稠密,皮下汗液发育 差,在寒冷季节散热力低,有利于保存体内热量,减少 营养物质的消耗。因此,牲畜适应环境能力强,应坚持 自繁自育,汰劣选优。 2.1.3 降水水是牲畜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之一,自 然降水也是牲畜饮水来源之一。降水量直接影响牧草 的生长发育,而牧草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牲畜的 质量。降水可使空气清新,洗去畜体的灰尘,使皮毛洁 净,减少牲畜患病的机会。但连续阴雨有利于寄生虫、 病菌的繁殖,直接危害牲畜健康。冰雹、雷电、暴雨、山 洪均可造成牲畜死亡。冬季降雪造成白灾,雨雪并降 94 GRASSI AND AND TURF(2O13) VoI.33 NO.4 的冷雨天气,尤其对剪毛后的牲畜影响较大。 2.2牲畜的繁殖与气候 2.2.1 气候条件与母畜的发情 牧区大部分地方夏 季短冬季长,枯草期长达半年之久,牲畜对特定环境及 其气候有了相对适应,如季节性的发情就是适应性的 表现之一。马、牛、羊、骆驼妊娠期有长短,发情配种季 节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产仔期均集中于牧草 返青期后,在很短的时期内都能吃上青草,这是自然选 择的结果。 牛的发情旺季在6~8月,配种时要求天气晴好、 暖和、湿润,光照充足。牛马发情从气象学上说与短日 照转入长日照的时期有关。6月正是肃北由短转长日 照的时期。 骆驼的发情旺季是严寒的12月至翌年1月,此时 肃北各地的气温低,气压高,灾害性天气少。 母羊发情除受膘情影响外,正好与牛马相反,反而 与长日照转入短日照及低温条件的刺激有关。肃北县 南北地区母羊配种均在9~10月。 2.2.2 适宜的产羔期 牛马在4~6月产犊产驹,羊 在3~4月产羔,骆驼在2~3月产羔。放牧饲养的牛、 马、骆驼等大牲畜,公母不分,终年混群放牧,随母畜的 发情而自行配种,翌年陆续产犊、产驹、产羔。放牧羊 只,为适应自然气候条件,便于移牧人牧和经营管理, 多采用人工配种,集中产羔,产羔后不久即可采食青 草,享用温和气候条件,当年可育成体大质优的幼畜。 2.2.3 各产羔期的气候条件 1~2月产的羔羊,叫 冬羔。冬羔所产时期正值气候持续严寒,1月气温大 致在一7~一l5。C,极端最低温度在一25~一37 nC;2 月又是全年持续寒冷的最冷时期,初生羊羔体热调节 机能差,皮毛短少,尤其是改良羊羔,体表几乎裸露,所 以在低温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是难以获得较高成活率 的。且草原1~2月又是枯草期,不利于产羔育幼。即 使产羔育幼,也需要做好保暖,饲养的准备工作。 2.2.4 早春产羔期的自然条件 3~4月所产的羊羔 叫春羔。此时正是大陆性气候冷暖空气交替时期,气 温明显开始回升,经常伴有寒潮、降雪、降温等灾害性 气候。据统计3~4月寒潮天气平均2.9次,气温在 2.7~一7.9。C;5月2 900 m以下地区气温均陆续 稳定通过5℃,牧草先后进入返青期。春羔产后,羔羊 在较短时期内能吃上青草,母羊膘情好,产奶量亦随气 候变化而增加。因此,牧民多接春羔。 2.3气候与畜产品生产 2.3.1 剪毛、抓绒与气候 牲畜抓绒剪毛1年1次, 羊在6~7月进行,牛在7月,骆驼在5月下旬至6月 上旬进行。抓绒剪毛的时间适宜与否,对牲畜的生活 有很大影响。如果剪毛过早,羊则抵抗不了寒冷天气 的袭击;若过迟则由于温度高,使羊呼吸困难,食欲不 振,容易发生毛囊炎等,同时绒毛亦会自行脱落。牲畜 适宜于剪毛的时间,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的初 日开始,即6月上、中旬较好。抓绒时气温一般不低于 0℃,同时应选择天气晴朗,风力在4级以下的天气。 2.3.2抓膘、掉膘与气候牲畜在不同时期对气候条 件要求不同。抓膘期需要一定的热量和水份条件,在 适宜的水热条件下,牲畜增膘快。一般规律是气温稳 定通过8℃的初日至0℃的终日,为抓膘最好时间,此 间海拔高于2 700 ITI的地区降水量约150 mm。牲畜 大部分时间在夏秋场放牧。 2.3.3 屠宰与气候 依据牧养家畜“夏壮、秋肥、冬 瘦、春乏”的膘情变化规律,当秋季牲畜体重达最高峰 时,无疑是进行屠宰上市的最佳时期,实际上牧民的经 验是第1次天气突变,寒潮降临,气温0。C以下,家畜 开始吃霜冻变黄的牧草.膘情达最佳状态,故以日平均 气温≥0。C的终日为适宜屠宰期。日平均气温≤ 5。C时期为牲畜膘情维持期,此期适量屠宰,不仅可 获最好经济收入,亦可减轻冬春草地不足的压力。 3蒙古族的手工艺产品 3.1蒙古族的造型艺术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造型艺术传统,蒙古族 的造型艺术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 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通 过装饰、描绘、镶嵌、织绣等艺术手段,把自然界中美好 的东西奉献给人们,以美化人们的生活。蒙古族牧民的 衣食住行用的任何一件东西都与图案有关 ),在蒙古包 的圆顶、墙壁和门,在棚车的帘、木箱、桌椅、毡子、铜壶、 银碗的面表,在马鞍、鞭子、刀,在袍子、靴子、荷包以及 在奶豆腐等硬奶食品上都装饰着各种图案纹样。其传 统图案有回纹、方纹、火纹、水纹、卷草纹、犄纹、锤文、盘 肠图案等。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吸收了其他 民族的装饰花纹,如龙凤、喜、梅图案、福寿、宝瓶、宝伞、 双鱼、各种花卉图案等,并把这些图案融化到蒙古传统 图案之中,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刺绣是蒙古族妇女 第33卷第4期 草原与草坪2013年 及各种几何图案。 3.3蒙古族的雕刻艺术 95 的专长,他们用彩色丝绒、棉绒、驼绒、牛筋等在绸、布、 羊毛毡、牛羊皮上绣花或作各种贴花。刺绣的针法有齐 针、散套、施针、接针、分层衔接等[4]。 蒙古人的服饰和一些奢侈品上都有精巧、美观、大 方的刺绣。袍子、坎肩、靴子的镶边,帽子、耳套、绣花 蒙古族具有高超的雕刻艺术,他们早就磨石斧以 狩猎,凿石锅以果腹,垒石屋以避寒,佩坠石以避邪。 蒙古草原有刻在山崖上的“石书”。1225年成吉思汗 石、1257年蒙哥汗碑铭、1594年的阿拉坦汗石刻等都 是对石刻传统的继承。 毡、门帘、鞍鞴、荷包、手袋以及敬奉的佛像等,都是妇 女施展刺绣技巧的园地。蒙古族的金属工艺品朴素大 方、实用美观,体现了蒙古艺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 创作力。金属工艺品用金、银、铜、铁几种原料制作,包 括桶、碗、壶、勺、酒器、头饰、马具、火链、刀子等生活用 品和佛像、宗教舞蹈道具和供佛的法器等宗教用品。 金银匠善于采用錾雕手艺,在金属制品上錾出精美的 花纹和图案。雕刻艺术是蒙古族造型艺术中又一美丽 的花朵。民族艺人用刀或铲子等工具,对木材、粘土、 石块、兽骨等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木桌、木箱、木桶、 木碗、茶具、马鞍、马头琴、象棋等工艺精美的用品。蒙 古象棋的棋子有骆驼、马、狮子、人等,是人物雕刻和动 物雕刻的佳作,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富有草原生活的 气息 。 3.2 蒙古族的金银珠宝工艺品 用黄金、白银以及宝石在马鞍、马嚼子、马鞍带、马 蒙古人的木雕艺术亦琳琅满目,尤其喜欢在马具 上雕刻。常见的还有刮马汗板雕线、手饰匣和刀鞘上 的雕刻、马头琴上的木雕、龙笛木雕等。木雕艺术更多 地表现在佛的造像上,在牧人的心目中,佛是神圣的, 因此佛的造像非常庄严,刀笔也格外细腻。精美的藏 文经卷更是木雕的杰作。藏文经卷是雕版印刷。 除了木雕外,蒙古族还擅长骨雕。牧人用的刀柄、 刀鞘、鞍桥饰物、号角、灌角、藏牌、鼻烟壶以及骨坠等 多为骨制。常用的盘、碗、酒具、茶具及骨笛等乐器也 有用骨雕的[4]。 参考文献: [1]阿穆尔吉日嘎拉.游牧生活轨迹[M].北京:中央民族出 版社,2010. [2]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写作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概况 [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9. [3] 查干扣.肃北蒙古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5. [4]邢莉.游牧文化[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蹬带上面装嵌各种精美的图案,还制作戒指、手镯、耳 环、腰带、凤钗和其他新娘头饰等。工艺图案丰富多 彩,题材多样。最常见的是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 Rangeland nomadic culture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Ⅲ) ・_____。 。_。’。。——Livestock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hand—。made products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KENAMUGE ,WANG Xi ,ZHANG De—gang ,SHI Shang—li (1.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 of Subei County,Subei 736300,China;2.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 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z£s£口 Ⅱ6 Z £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review regarding the livestock production activity,technique and related hand—made product of Mongolian people were summarized.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nomadic grazing is the 96 GRASSI AND AND TURF(2013) Vo1.33 NO.4 grassland utilization pattern.The grassland is divided into 4 grazing zones for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 ter utilization.Each zone covers several grazing paddocks and each paddock includes several grazing sites.The grassland at each grazing site is utilized only 1 5 tO 2O days under a rotational grazing system.Mongolian people conduct their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the way follow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they nurse young animals in spring,harvest wool in summer,fatten animal in autumn and sell animal in winter.Mongolian people possess long hi story of unique plastic arts and their handcraft made from gold,silver and j ewelry reflect the emotion that they love nature and their happy life. Key words:Mongolian;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nomadic;handcraft 一+-+*+一+“4"--q-”-4--・+・ ( 接91页)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pasture construction in Kazakhstan J IANATI ,SHAWULIE ,LI Xue—sen ,AYIDING ,SAILIKE ,AKENUER。 (1.Grassland Institute,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83000,China;2.Institute oJ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rn”spo n£ o n,Xinj 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Artificial pastures in Kazakhstan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y of the steady and sustained increase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sus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improving the degraded rangeland and preventing rangeland desertification.This paper outlined the types and vegetation of Kazakhstan rangelands,types and plantation techniques of artificial pasture in different areas in Kazakhstan according tO their water resources.The proper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forage spec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rangeland production in Kazakhstan.At the same time,improved the soil and forage quality.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zing experiences of Kazakhstan rangeland is very similar to Xinjiang China.Understanding the artificial pasture construction model and research situation has an important means in implications of‘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 and‘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projects in Xinjiang. Key words:steppe rangeland;desert range|and;meadow rangeland;marshland;Artificial Pas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