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评价早期脑梗ct脑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

来源:华佗健康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月 第3卷第24期 影像研究评价早期脑梗CT脑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

闫红梅

(南宫市人民医院CT室 河北 南宫 055750)

【摘要】目的: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在早期脑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35例高度疑似脑梗死患者,应用64排多层螺旋CT为患者实施检查。结果:CT平扫早期脑梗死检出率为48.57%,脑梗死区密度略低且局部可见稍浅脑沟,其他患者未见明显异常。CTP检查结果发现35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梗死区TTP明显高于健侧对应区,MTT、CBV、CBF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TTP、MTT、CBV、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TP检查能够使患者早期脑梗死得到准确显示。【关键词】早期脑梗;CT脑灌注成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24-0071-02脑梗具有临床发生率高、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幸存患者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加强脑梗早期筛查和诊断能够为临床进行急诊溶栓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和指导[1]。此次研究以早期脑梗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均自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接受诊疗,探讨患者应用CTP检查的价值,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35例高度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在认知同意书上签字;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行走不稳、肢体乏力、口齿不清等。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重度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既往有脑梗史患者;重度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并发恶性肿瘤患者[2]。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2至89周岁,平均年龄(63.45±5.34)岁。

1.2 方法

应用64排多层螺旋CT为患者实施扫描,调节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将眦耳线作为基线并扫描至颅顶部,为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检查是否存在出血病变,然后注射碘海醇并为患者实施CTP检查,参数如下,管电流:100~300mA;管电压:80kV;重建层厚:0.125mm。应用双筒高

压注射器自肘静脉进行碘海醇团注,注射剂量为(1.2~1.5)ml/kg,保持注射速度为每秒3.5~5.0ml。将容积数据上传至影像工作站并能进行处理,以健侧颈内动脉虹吸部为输入动脉,输出动脉为上矢状窦,应用分析软件计算脑灌注参数,主要包括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局部脑血流量(CBF)并生成对应的三维图像[3]。

1.3 统计学方法、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进行数据资料处理及分析,百

-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通过t、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进行对比,P<0.05,组间对比可见显著差异。2󰀁󰀁结果

2.1 CT平扫结果分析

有早期脑梗死征象患者共计17例,检出率为48.57%,脑梗死区密度略低且局部可见稍浅脑沟,其他患者未见明显异常。

2.2 CTP检查结果分析

CTP检查结果发现35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梗死区TTP明显高于健侧对应区,MTT、CBV、CBF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见表1。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

物波峰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根据需要对代谢物的相对浓度进行分析。2󰀁󰀁结果

从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瘤周、瘤体内代谢物的各项指标来看,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代谢物情况对比中,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2。

表2

分区瘤体区瘤周区对照区

NAA/Cho0.47±0.080.78±0.171.37±0.26

NAA/Cr0.88±0.261.26±0.231.88±0.27

Cho/Cr2.56±0.211.86±0.471.48±0.26

诸多脑肿瘤中,发生率最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很

容易患者的寿命大大缩短[1]。通过临床研究得出,磁共振成像可以测定人体脑部特定区域的具体状态,是一种无创、高效的化学成像方法,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判断依据。

在磁共振成像的常规检测中,对肿瘤内静脉及出血位置的检测效率较差,加入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以检测到常规磁共振成像中不容易发现的肿瘤内部出血情况以及静脉结构,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有利于更好的排除磁敏感伪影,这也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1]张军霞,王颖毅,王敏,余静,宋佳成,陈云祥.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6,42(14):1547-1550.

3󰀁󰀁讨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脑部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其在

71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月 第3卷第24期

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影像特征分析

朱莹银1,刘运练2(通讯作者)

(1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原解放军第100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8)

(2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影像科 江苏 苏州 215008)

【摘要】目的:分析四肢软组织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14例,对其MRI征象进行分析、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扫描,10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神经源性肿瘤中9例为神经鞘瘤(8例良性,1例恶性),4例为神经纤维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病。MRI影像表现为:肿瘤多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例出现“靶征”,7例出现“鼠尾征”。结论:MRI对软组织且有良好的分辨力,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在MRI上且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很大的优势。【关键词】四肢;软组织肿瘤;MRI【中图分类号】R7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24-0072-03软组织肿瘤多来自于间胚叶与神经外胚叶,以四肢、躯干等部位多发,周围神经源性肿瘤较为少见,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本组收集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14例,对其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9年7月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且具有完整MRI检查资料的病例,共14例,

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3~70岁,平均49.6岁。所有病例中神经鞘瘤9例(恶性1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临床上表现为局部肿块,其中3例合并疼痛。

使用GE BRIVO MR355 1.5T超导MR扫描仪。采用常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扫描参数:层厚3~5mm,层间距0.5~1mm,SE序列T1WI,SE/FSE序列T2WI;10例进行Gd-DTPA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TTP、MTT、CBV、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1 患者梗死区及健侧对应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x±s)

TTP

脑区

(s)

梗死区(n=35)健侧对应区(n=35)

26.82±6.8315.24±6.456.201<0.05

MTT(s)3.54±0.785.92±0.804.017<0.05

CBV(ml/100g)0.71±0.342.52±0.374.845<0.05

CBF

[ml/(100g·min)]

15.17±5.2030.49±10.45

6.398<0.05

tP-表2 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脑灌注参数对比分析(x±s)

此次研究中, CTP检查结果表明梗死区TTP明显高于

健侧对应区,MTT、CBV、CBF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P<0.05。患者IP区与梗死核心区TTP、MTT、CBV、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健侧对应区相比,患侧脑血容量以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CTP检查在早期脑梗中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助于降低患者残疾及死亡风险,选取基底节层面有助于临床全面观察脑缺血累及部位,有助于明确病灶,此外,该检查方式还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及早确诊病情并把握最佳溶栓时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脑组织受损。【参考文献】

[1]任海涛,智文辉.双源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1):82-84.

[2]徐良斌.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8,37(12):186-187,190.

[3]窦小锋,田为中,王秀平.双源CT脑灌注在脑梗塞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5):837-839.

[4]李美然,胡宝民,邢博凯,艾峥,彭朋,蒋涛.急诊磁共振对于急诊诊疗可疑急性脑梗患者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9,25(18):1-4.

[5]平珍,高传玉,王宪沛,齐大屯.脑梗与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5):827-829.

TTP

脑区

(s)

梗死核心区(n=35)IP区(n=35)

26.68±7.5620.56±6.925.451<0.05

MTT(s)3.70±0.986.52±0.944.689<0.05

CBV(ml/100g)0.82±0.312.42±0.825.079<0.05

CBF

[ml/(100g·min)]

14.33±4.5124.76±8.294.598<0.05

tP3󰀁󰀁讨论

CTP技术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对比剂作用下,对某一选定区进行动态扫描可获取相应时间密度曲线,能够为临床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判断其预后提供重要依据[4]。CTP能够对选定层面进行多层动态扫描以及快速同层扫描,可获得TTP、MTT、CBV及CBF多个灌注参数与伪彩图,可使相应区域的血流及灌注情况得到准确反映和显示[5]。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