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0年第16期 经济研究导刊 No.16,2010 总第90期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Serial No.90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姚彩利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及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并重点分析 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抓起:第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二,提高教 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第三,要改革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66—02 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迅速扩张,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没 要内容。尤其是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今, 有人可以又专又全,人才之间的竞争,核心就是素质高低的 强调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 较量。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弄潮儿和时代先锋的储备人 形成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和不 才,这不仅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关系到国 惧困难的毅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家、民族的未来竞争力。 2.科学的人文素质。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新科技革命的层 出不穷,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知识转 一、素质教育 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星月异。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加强科学 何为素质?从生理角度来界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 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拓展知识层面,提高人文素 与生理特点。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 质和科学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基础的人才, 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即人的品德、智商、体能、审美等综 成为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合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总和。 3.终身学习的素质。学习是终身的革命,肩挑社会、民族、 何为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认识自身及外部规律而且要 国家重任的大学生,解决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发 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综合品质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教育 展性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教师除了讲授知识,重要的是让 模式。素质教育侧重创新和包容,强调终身学习,“止于至 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书本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社会 善”,个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客观环境,充分发挥潜能 中学习,真正的“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勇 并不断创新——诚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 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一代,创新才是竞争力的源泉。终身 灵魂”。 学习培养出的是创新的素质。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 4.民主法制素质。 L记》记载“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 了五堂课后,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 者禁于已然之后。”以法治国强调的是规范、公正。素质教育 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的重要内容包括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骨 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干力量,也是未来领导干部的摇篮,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 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尽管听取的是中学课程,但是讲话 治”,只有守法,用法,才能“治人”。 的实质强调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指出“正在 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 三、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高校是教师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催生栋梁之材 的基地。学校的素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 1.硬件方面。学校要有必要和充分的办学资源,包括经费 除了需要良好的知识教育,更需要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传 资源、课题资源,在此前提下要具备办学条件——教学场地、 统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 实训基地、各类教学设施装备尤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足够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姚彩利(1976一),女,浙江仙居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及民商法研究。 --——266・-—— 的生源。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教化熏陶;能力素质着重培养学习 2.软件方面。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管理方法以 及教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并且作为检验学 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解决知 识和能力的矛盾,就要提倡文科和理科协调发展,改变文科 生欠缺现代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现状。要做到 文理兼顾,说到底还是侧重能力的锻炼,文理科都要重视实 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即全面贯 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前发表的讲话,特别指出“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 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 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 国家。”教师队伍需要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高要求,培养 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也要明确,应试教育强调的应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 试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接受 “教书”和“育人”的素质。 知识,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塑造自己的个性。 1.“教书”的素质。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 E常精辟地概 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 四、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教师要具有尽量广博的知识和 1.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的均衡,实践教学注 广泛的兴趣,具有敏感的社会嗅觉,感受和汲取最新的知识 重学科的分工和专攻。不少高校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成分,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方能胜任“能者为师”。除了文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学科交叉 化知识素质,业务素质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普通话、多媒 的符合人才,设置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开设文理科的再选 体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能力、口头书面表达都是教师素质的 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范围,完善知识层次,增强 基本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测评、课内外辅导体现 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教师职业所需一般基本功,还要对教学经验积累总结,教学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锻 大纲制定、教材的分析、知识体系的掌握及教学方式方法、技 炼的机会。(1)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能的应用等方面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当然语言、演示、提 改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更新建设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图书 问、讲解、板书、教态、处理问题等方面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更 环境,让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优美的校园,接触新的事物,汲 高的技能要求。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一 取先进的科学知识。(2)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包括科技 定的科研能力,具备探讨教学理念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节、文化节,大力发展大学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 结合相结合的能力。 高文化素养。(3)举办适合大学生的系列讲座包括心理讲座、 2.“育人“的素质。师德和师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专业讲座、求职讲座等。(4)开展学生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自我 是教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素质应以德为首,以技为 推荐,创造人才竞争的机会。(5)校企联合活动,一方面锻炼 中心,德技相促,德技并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教师是人类 能力,另一方面从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注重能力培养的侧 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作为教师,要从思 重点。 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 3.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的态度,做学生的典范。除了直接教育还要间接影响,这取决 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根据专业 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 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表现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高 4.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价的革新。(1)明确考试目 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 的,既要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鼓励培养实际解决问题 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改革考试方法,做 (i)改革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 到形式多样,可以课堂讨论、提交论文、完成调查问卷等考试 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形式。(3)改革记分制度,可以五级记分,淡化学生的分数意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方 识。(4)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记录 法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包括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 学生以往的实践活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3】温家宝谈在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9—10. [4J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l J1.职业技术,2005,(1).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Ⅲ.安徽教育,2004,(8). [6】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J1.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责任编辑陈 鹤】 2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