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打造“主动,有效”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减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对于数学作业这一环节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作业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活动。然而,作业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和效果并不尽人所愿,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现状堪忧。
诸多现象表明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比较低下,作业现状呈现出 “一多”、“二虚”、“三低效” 的特点。“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数学题;“二虚”指学生迫于教师和家长压力,要么抄袭,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问答案,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低效”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过程,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应该在数学作业的布置、完成、批改、反馈等几个重要环节加以创新,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探寻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理论依据,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验、做法。
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数学教学论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作业都是由数学问题所构成的,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为了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培养了能力。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
判断数学作业“有效”与否,不应该取决与教师布置了多少内容的作业,学生收获的少也徒劳无功。对于什么是高效的“作业”,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指教师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衡量: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二、提高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要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作业设计就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的选材,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精心设计典型练习,突出知识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作业的布置
1.精选作业题,使学生既减负又增效。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课本或课外习题中精选出合适的作业,比如教学的目标是学会同底数幂的除法,则精选紧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习题作为作业,不应简单地以熟求巧,布置大批简单重复的习题;也不应急于求成,布置一些需转化为同底数的幂再作除法运算的习题作为作业;对于一些过于综合、离学生实际水平较高的题目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因为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2.布置的作业题要有层次。所谓有层次是指每次作业题有深有浅,根椐每次作业的构成,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提高题分配到每
次作业中去,以便给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使全体学生“人人有长进”。
(二)作业的完成
1.完成作业的标准。由于作业的完成是作业过程的核心,是落实作业有效性的关键。我们必须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达到的标准,它是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作业将处于自流状态,学生会表现出懈怠和潦草应付行为,作业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编排时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做基础性、模仿性的作业,设计使他们成功的阶梯,让这些学生也能成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拓展型、探究型、开放型作业,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带有思考性、创造性作业,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通过数学作业分层,有效的克服了学生厌学情绪,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作业进展的监控和指导。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
(三)作业的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从而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进学习方法。
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很多:①堂上批改;②当面批改;③学生当面批改等,但事实证明,只有教师亲自批改,才是最有效的。
(四)作业的反馈
教师批改作业,有的教师隔一堂课反馈,有的当天反馈,慢的甚至到第二天才反馈。是不是每次的反馈都这样一成不变了呢?我们不妨将这种反馈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让反馈更加及时一点。事实证明,只有及时反馈作业情况,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当教师及时做好了作业讲评后,但反馈还没有结束。还应及时指导学生把错题收集起来,统一抄到自己备好的“错题集锦”上,教师通过这些集锦上反映的问题,深刻思考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总之,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而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使得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的认知过程。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施途径,教师应该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数学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职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把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真正落实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