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渗透
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渗透
--通过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解密
落实《课程标准》就是服从国家意志!
教材是科技产品,是提供教学利益最大化的产物!
何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何为教材?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
国家对课程标准一般是5年一改,教材一般是10年一改,从这两个数据里足以看出课标的重要性。那么课程标准理念怎样渗透在教材中呢?
首先: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改版的两大新意 第一、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即理论背景—语用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
语用学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认知社会和文化视角来考察语言和语言运用。钱冠连教授认为语用学就是言语交际,是由混成符号束、
语境干涉和智力干涉构成。语用学即言语交际是语文学科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何为混成符号束:就是由词语、面部符号、声气息等构成。例如:你是姐姐啊!(惊奇表情和感叹语气构成)
何为语境:就是由社会背景和交际背景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去说适合这个环境的言语。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某理发师手艺高超,口才也好。
顾客甲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长了。”理发师笑着解释:“头发留长一点,让你显得潇洒文雅,而又含蓄深沉,颇为符合你的身份。”
顾客满意而去。顾客乙理完发,照了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短了。”理发师笑着解释:“①__ ____________________。”顾客高兴而去。
头发剪短一些,让你显得精神饱满,朴实干练,与你的身材正相配称
顾客丙理完发,照照镜子,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却还这样说:“20分钟解决问题,理得太快了吧?”理发师从容回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顾客微笑而去。
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你赢得时间和金钱,你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片段: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
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语境决定言语者的身份、性格和涵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传达的理念和技能。
何为智力干涉:就是合适感觉的选择。 例如: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片段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 )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见风使舵、狡猾、势力、无耻的沙皇警官形象。
可见:课标中反复提到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学在中小学教材中随处可见,也足以说明语用学得到重要性。
第二、语文课程的四个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四个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综合性五个领域为:字、词、句、段、篇(通过认生字、造句、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途径训练)
实践性五个领域为:听、说、读、写、书
工具性四个领域:阅读、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写文章、讲话、写书)
人文性两个领域:提供信息和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的语文课程四个特点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材。这四个特点为每个阶段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改版的两大亮点 第一、重视识字与写字
课标中指出:“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信息:
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知识即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
语文教师要掌握写字指导要领:当堂楷书范写(姿态规范)----一边写一边讲(如提笔、钝笔字要灵动)----镜面示范(空中比划示范——课后指导(选出好的字帖,指导学生来写女生练柳工体和田英章书法,男生练庞中华字帖)-----每天写字10分钟(课早读、课间、中午)
第二、非连续性文本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指读图、读表和读数据。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测评标准规定:连续性文本应占阅读总量的60%。非连续性文本占40%。这就要求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即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最后、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改版的重中之重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意义:
A 2001年语文新课标提到6次;2011年提到7次。
B 专家呼吁要注重语感(王尚文提出的听觉语感、视觉语感、口头语感、笔头语感。韦志成提出的规范语感、得体语感和情味语感) C 现实需要注重语感(语用学即言语交际的需要)
如在新闻报道中同样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命题,侧重点就不同。 《都市快报》中报道:昨夜凌晨.货车坠桥(从出事方来报道) 《钱江晚报》中报道:三桥垮塌.我有七问(从施工方来报道) 如在现实生活中语感不够,就不会划分节奏和停顿 黄果 树大 瀑布群
如在现实生活中语感不强烈,语感有强弱之分,现代汉语运用就不规范,就会出现雷句
庆贺祖国六十三年华诞(新中国或共和国) 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宜春,一座叫做爱的城市
定义: 社会的人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言语的能力。 课标要求:
1、义务阶段培养学生七种语感内容
(1-9年级)记叙性语感、描写性语感、说明性语感、应用性语感、议论性语感
(7-9年级)抒情性语感、想象性语感 2、义务阶段培养学生语感的办法
低段:字词句 识字—组词----说句子—朗读背诵好词佳句并组词造句(培养学生字词句语感即基础语感)
中段:读并背诵精彩片段并仿写片段(培养学生节段语感) 高段:篇章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谋篇布局、言语特点、仿写等(培养学生篇章语感)
学生的语感培养就是对学生写作文的培养。写文章都是从仿写开始,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背诵,然后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语言,语言是冷色调的还是暖色调的,是平实的还是华丽的例如《鸟的天堂》中这样描写大榕树: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言到位贴切)
初中阶段:默读—划读—细读—想象 如《羚羊木雕》最后写到: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主人公会怎样做?练习当时“我”的情景,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精彩片段,最后再与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
除此之外还要调动中学生自身的情感积累,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丰富初中学生的言语积累,非常有助于语感对的培养。
归纳:
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的途径
字词句段篇-----基础语感 听说读写-------语感培养途径 阅读------培养读的语感 写作----培养写的语感 口语交际---培养听和说的语感
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中得到基础语感与文章语感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方向和指南,教材在发挥教学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紧密围绕课程标准,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通过使用教材,教师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