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由段到文,DOC
以读促写,由段到文
——高中作文语段训练法初探
黄益林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邮箱: (注:本文在《中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并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学》转载。) 内容摘要:
当前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视“写”,而忽略“读”;重视写作技巧和模式,忽略思维培养和语言锤炼。“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把语文“读”和“写”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由模糊不断变得清晰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以具体的句和段来承载的,教师只有立足文段才能把梳理思维和锤炼语言落到实处。立足文段,写好文段,再逐步延伸到段与段之间的连贯,从而达到梳理思路、锤炼语言的目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的写作心理过程。 关键词: 以读促写,立足文段,由段到文。 作文应该怎么教,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写作本身是复杂的,融思想和表述为一体。从教学内容来说,有很多值得教的,如审题,立意,立意的展开,结构,用材,构思提纲,语言,文体,甚至标题,开头和结尾,每一项都需要学生好好把握,但是,透过这样写作要点,能不能从宏观意义上找出一些更接近本原性的东西呢?能不能把这些本原性的抽象理念转化成具体可行的操作呢? 笔者反思自己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觉得积累性阅读和基础性写作才是本原,因此主张远离技法,返璞归真,以读促写,通过最基础的文段训练的方式来达到梳理语言、深化思想的目的。 一、当前教学现状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如下三大问题: 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只注重学生的“写”,而不注重学生的“读”。 语文的本质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新的外部信息和阅读主体已有的内部认识结构不断整合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研究表明:“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它们引导读者对语言及非语言输入的理解,理解实质上是输入(如课本)及运作者(读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注释①)没有足够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内部结构无法优化,那么,在信息输出时肯定是混沌不清的。 然而,当今很多教师的视野只限于学生的“写”,对引导学生的“读”,只停留在号召上,缺乏有效的措施,甚至个别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一头扎进“如何教学生写”的研究中,意识不到这种舍本逐末做法的低效性。
当前作文教学的第二个严重的问题是:只注重技巧和模式,不注重思维和积累。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感情外化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倾诉,因此,写作的本质上应该是自由的,非功利的。但因为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比较“稚嫩”,教师干脆就剥夺了这种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直接“总结”出几条操作性很强的“技巧”,再加工成“模式”,用技法来取代积累,用模式来取代思维。(如结构模式化,立意展开模式化,甚至开头和结尾都模式化,还有“五段”“七段”式作文等等。)
这种模式化写作,是一种伪写作,它泯灭学生的个性,剥夺表达的自由,强行规定所有思维都“流向”同一模式,只强化写作的功利性和操作性。这对于有思想和个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扼杀,对于那些缺乏思想却自以为找到法宝不再积极思考的同学来说,同样是一种扼杀。扼杀的结果便造
欢迎阅读
欢迎阅读
就了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充斥着“假大空”“千人一面”,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只有模式的外壳。
当前作文教学的第三个严重问题是:只注重全篇,不注重文段。
不管是结构还是立意,及至立意如何展开,教师对文章的的指导都是针对全篇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种思维的流程指导似乎对学生的思路有利,但这是教师的思路,并不是学生本人的思路,而且,学生即使领会了要想具体运用,还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有清晰的段落意识,如果学生在文段写作上出了问题,那么,这一系列的思路就立刻失去了“承载点”。许多老师责备学生,明明自己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写不清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句和文段两个基础性支撑点。
二、立足文段、以读促写的必要性
回顾我们自己语文学习的过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历了“字-词-句-段-文”几个阶段。句子的连缀形成一个句意明确的“段”,各个句意明确的“段”构成中心明确的“文”。“句”和“段”是“文”的基本要素。 就作文指导而言,我们应该是遵守这一规律,“由内到外”进行指导,而不能只留在“外围”。所谓“由内到外”是指从写作的角度来探究写作过程,先立足“句如何构成段”,再指导“段如何形成文”,而不是从作文研究者角度简单地关注“全篇”,脱离思维具体的承载形式——文段——而去空谈结构和立意。这个“内”,本质上讲就是学生的思维,而表现的形式正是具体的文句和文段,如果要提升学生的写作,特别是基础较差学生的写作,就必须把作文的指导细化到文句和文段,利用句和段来梳理思维,这才是写作的根本,只关注所谓的结构模式、构思技巧,往往是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思维本身;更严重的就是,如果不顾及思路“流动”的顺畅性,而强扭内容来适应外在定型的形式,于是便产生当前作文教学中形形色色细到毛孔的“模式”。 就引导学生阅读而言,也应该遵守“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的认知过程。关于这一点,从事小学教育和研究的老师或专家感受会更深刻: “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即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字、词、句、段、篇依次前进,逐级理解其情意,整体把握;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课文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中汲取到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这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这种阅读程序既符合学生学习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发展过程,又体现了“感受——领悟——活用”这个阅读的全流程。” (《浅论小学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注释②)
这一阅读过程其实正是阅读心理学中“整体感知阶段-理解感悟阶段-内心感受的表达阶段-创造性阅读阶段”的形象阐述(注释③)。在这四个阶段中“感知”和“理解”属于基础性阅读阶段,是信息的输入环节,为了实现整体性感知和理解,需要引导学生“沿着字、词、句、段、篇依次前进”。对于中学生而言,重点是“段”这一个单元。它是句的终结,而是篇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聚焦点细化到段,能使学生快速梳理文章思路,准确地获得对全文的感知。 以段落为形式来承载思路这一点是阅读和写作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不同点在于阅读是在学习,写作是在创造,正因为二者本质的统一性,才有以读促写的必要性。 三、以读促写的基本形式: 方式一:选读有思想意义的文本之后写感受。
引导学生读名着进行写作是最好的,但很多教师总觉得对阅读及读后写作的落实有一定困难,似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变为“不作为”状态,因而不放心,而且还有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繁多,阅读名着时间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我本人常年带毕业班,高三的学习时间更加紧张,我于是选择“快餐式”阅读来解决这一问题:选取具有一定思想价值的热点新闻报道,让学生充分了解该热点事情,进入事件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对事件的感悟,接着选取一些围绕该材料发表不同观点的时评,来引导和深化对该事件或现象的认知,最后要求学生针对该事件写自己的感受。在写作时,先只要求写一段,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文段,再慢慢扩展到多段写作。这种先读后写的方式,集阅读和写作为一体,积素材和思维为一体,欢迎阅读
欢迎阅读
让学生先进行信息的输入,再进行信息的有效输出。而我所强调的以段落为单元的指导,正是在学生信息输出这一关键时刻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梳理思维。
方式二:读哲理句进行文段扩展。
选取一些富有哲理名言警句,要求学生以其中的哲理句为核心,扩写一段文字,前者是阅读并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而这一方法刚好相反,进行文段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内在思维的生发。
方式三:剖析范文,梳理思路。
选取一些典型的文章,要求学生研究每一个段落内各句之间是如何连缀的,段与段又是如何串联的。这种精读的形式,能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肉”,进入到内在的“骨”,领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句子连缀构成段,段意连缀产生全文思路,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这三种方式,前两种是内容层面的,目的都是深化思维的,第三种是思维形式层面的,重在锤炼表达、梳理思路。
三、段落训练法基本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这一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议论能力,效果不错,基本做法是这样的:我把整个训练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段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段落内,引导学生“发现”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语意是如何进行上勾下连,让学生意识到文意是一句一句连缀而成,每一句都会上承前句,下引后句。这种句意的关联犹如用丝织衣,正是靠句子间的穿针引线,经伟交错,逐层铺展,慢慢展现要点的。这一阶段是最基础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能对段落铺展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了,就能逐段精耕,形成思路连贯、顺畅的文章。 第二阶段:段落的串联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从外在角度来看,就是进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联,即各个独立文段的串联。但从写作内在过程来说,其实就是把单个段落如何“拉长”,从思维流程来看,就是把某一个要点顺着有序的思路过程进行延伸。这种延伸以主体段为基础,以过渡段或过渡句为辅助。 第三阶段:思维提升阶段。前两阶段的重点是能清楚、通顺地把信息输出来,还原思维运行时的流动性,达到“言能达意”这一基本要求。而第三阶段的重点是思维的扩展、放射和深化,属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例如议论时能通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能对事件分析原因,能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知事情的结果,能进行清晰的对比分析。记叙时则能围绕主题进行拓展联想,能根据主题寻找素材,能围绕中心处理详略,等等。 四、单段训练实施要点。 当前很多作文指导,直接落在了上面的第三阶段,而事实上,思维的启发离不开具体文段的依托。离开了文段,思维之流会空如云烟,学生无法把握,只有落实在具体的文段上,思维才会获得具体可感的载体。在此重点谈谈如何进入单段的写作指导。 我把单段训练分成两个层级,一是基础层级,目标是把话说“清”,第二是发展层级,目标是把话说“好”。各层级的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要想把话说“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要顺畅,二是要透彻。 ..................顺畅,就是要求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思要通顺,要有一定的传递性、关联性。就好比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文章也需要一句一句地写,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要具有传承性,这好像奥运会的火炬一样,正是各句句意的有效“传递”,“火炬”(文章的中心)才能清晰地呈现。而“透”是指每层意思,必须先充分地表述出来之后,才说下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内容,即要有一个集中的话题或中心(能形成“火炬”)。透切和顺畅相辅相承,句意就会非常集中透彻地一层层往下“铺开”。 “顺畅”是一根长藤,长藤的蔓延正是文章思路的体现,而“透彻”则是藤上的“果”,二者密切相关,又相得益彰。
从要求上讲,“透彻”是要求话题或句意要集中,说透一点,不及其余。而“顺畅”要求句与句之间的内容要连贯,有一定的传承和勾连性,不管在阐述话题本身,还是进行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转移,都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体现思路的传承性。 欢迎阅读
欢迎阅读
在写作指导的实践中,我化繁为简,把这一要点编成写作口诀: 《观点集中,思路连贯》 想透一点才下笔, 围绕该点来铺展。 思路如藤有条理, 由根到叶一脉连。 上下勾连莫跳跃, 一层一层来展开。
而发展层级是要把话说“好”,说“好”有两个标准,一是形式上要简洁,二是内容上要深刻。......................“简洁”要求语言恰到好处地表现思想。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时不断推敲,不断自我设问“有多余吗?”“我想写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吗?”这种由繁变简的修改过程,既是思维的缜密过程,又是语言的提炼过程,力争做到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思维。 “深刻”则是“透彻”的升华。说“透”只能把“某个意思”非常充分地说出来,而“深刻”则要求说出更深刻的意思来,是对思维的深化。 简洁和深刻,要求学生言要“简”,意要“赅”。这是最高层级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我从最基本的有理有据有分析入手,也编成了写作口诀: 《认识深刻,有理有据》 同类叠加铺开理, 正反联想来对比 精选事例明事理。 通过现象看本质, 万事万物有内因。 光有观点不算优, 有理有据才算透。 这两个层级目标的落实,既是内容层面的,又是句子层面的。学生能自觉关注句子在文段的作用之后,再引入“观点句”、“阐述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些要点句。这样,前面所讲的顺畅和透切,就是落实到“如何恰当使用这些不同功能的句子”来自如地“记录”出自己思路运行的“轨迹”这一要点上。这一系列功能句的组合使用,使思维由模糊的“流”,化为清晰的“句”,这既是文意的连缀,同时已经涉及到思维品质的训练了。 五、单段“顺”和“透”训练示例: 原材料《别忘了你是男生》内容介绍: 该文章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来对比,说明中外男生对女生态度存在巨大反差,从而警示中国的男士要有绅士风度。(原文略) 写作要求:读完材料后,写一个文段,要求思路要顺,句意要透切。 [病文样例]: ①虽然“女士优先”的概念在人们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相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国男士对女性的尊重与谦让是远远不足的。②中国经济固然在飞速发展,但是中国人民的素质却停滞不前。③中国与西方的差别不在于男士如何对待女士的问题上,而是社会风气与文化传承上。④显然,中国在这两方面仍缺“火候”。⑤因此,中国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至少要不落后于西方吧!⑥“别忘了你是男生”,所以,请所有的男士们都挺起胸,抬起头,堂堂正正地做人,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就免了。⑦当然,女士们也要做好自已的本分,提高自身修养。⑧这样一来,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定会有所提高。⑨当这些习惯成为自然,当自然融入骨髓,就会散发出恒久的光彩。(李月逍) [问题分析]:
欢迎阅读
欢迎阅读
第①句话是转折复句,转折关系强调后者“中国男士对女性的尊重与谦让是远远不足的”。接下来应该围绕“男士对女性的尊重和谦让”这一问题展开,可以讲“不足”表现在哪些地方,也可指出这种“不足”的本质)但第②句突然冒出“中国经济”这一叙述对象,又转入“但是中国人民的素质却停滞不前”。上句那个话题突然断开,不讲了,去讲中国人民的素质了。接下来又来这样一句:“中国与西方的差别不在于男士如何对待女士的问题上,而是社会风气与文化传承上。”“中国人民的素质”才开了一个话题突然又不说了,接下来讲中国与西方的差别去了,不再谈素质了,又去谈社会风气与文化传承了)第⑤句“因此,中国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至少要不落后于西方吧!”本句得出结论,但结论刚说了一句话,却突然转入“至少要不落后于西方吧”属于典型地话没说透就离开了“别忘了你是男生”,所以,请所有的男士们都挺起胸,……。这里又突然跳回原来“男生”这一话题,与上文开来脱节)同样,第⑨句也是与上句断开。
通过病文示例,然后再以顺和透为原则,让学生明白这一要点:既然引出一层意思,必须说透这层意思后再往下走。在分析之后,老师再针对这一点,亲自操笔进行示范。 [修改对比]
虽然“女士优先”的概念在人虽然“女士优先”的概念在人们的六、由段及文示例: 们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但是相对西方社材料: 相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国男士对会而言,中国男士对女性的尊重与谦让1、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女性的尊重与谦让是远远不足是远远不足的。例如,公车上,大男人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的。中国经济固然在飞速发展,坐着老弱孕专位,老人站着,售票窗前,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定是妈妈打破的。” 但是中国人民的素质却停滞不大男人不顾形象拼命插队……这些行 “你怎么知道?” 前。中国与西方的差别不在于男为暴露了这些大男人的素质不高,更暴“她没有骂人” 士如何对待女士的问题上,而是露了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出现了问题。学生原稿: 社会风气与文化传承上。显然,传统优秀的文化正在流失,仁义礼的美①那个儿子说:“打破盘子,没有听到妈妈的声音,那是妈妈打破的。”②这说明了每次孩子做错中国在这两方面仍缺“火候”。德正离我们远去。政府必须大力提高国事,母亲都是用骂的方式来解决,没有耐心的教导孩子,没有了解孩子的心声。③这正是家庭教育因此,中国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民的文化修养,让每一个公民,在满足的弊端,也是青少年走向“歪路”的原因。④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⑤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文化修养,至少要不落后于西方了物质追求之后 ,投入更高层次的精老师。 (学生:钟福弟) 吧!“别忘了你是男生”,所以,神追求。每一个公民,也要努力学习传本段思路是很顺畅的:第①句由儿子的话引出一种合理的推断,第②句紧承上面的结论,指出请所有的男士们都挺起胸,抬起统优秀文化,自觉地提升自己。所有的问题的实质,第③句指出这一问题的弊端和危害,最后两句是结论。但如果把文段的内容说得更透头,堂堂正正地做了,那些不文男士们,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吧,让自更深些,如何拓展? 明的行为就免了。当然,女士们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像一个谦谦君子,示例: 也要做好自已的本分,提高自身当然,所有的女士们,也要做好自己的那个儿子说:“打破盘子,没有听到妈妈的声音,那是妈妈打破的。”这说明了每次孩子做修养。这样一来,中国的社会风本分,提高自身的修养,如果社会的每错事,母亲都是用骂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母亲不重视教育,而是方气和文化传承定会有所提高。当一个人都成了一个有修养的君子或淑式不正确)人非圣贤,孰能不过?更何况还只是一个孩子呢?再说,有很多错误并不是孩子故意做这些习惯成为自然,当自然融入女,如果对文化的传承变成了每一个人的,做母亲的有必有为此大动干戈吗?(反批)当孩子犯错时,要对孩子有耐心,努力去了解孩子骨髓,就会散发出恒久的光彩。的一种自觉遵行的习惯,那么,我相信,的内心想法,(正说)例如,一个孩子把碗打坏了,先别因痛惜那个碗而冲动,先看看孩子的反应,(李月逍) 整个社会的风气一定会大大好转,我们假如他也不开心,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不仅不要责备他,反而要安慰他,假如他打坏了的社会一定会散发出恒久的光彩了。 碗之后不当回事,母亲要提醒他,要爱护好东西,甚至可以要他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让他明白,做错了事,要负责任。这样做了,家长损失的是一个碗,但得到的却是孩子的责任感。(本段重在指出家长教育的方式正确和错误的表现,说透原段的第②句)
当前很多家长没有耐心,也不尝试去理解孩子的内心,眼中只有打破后的碗,没有孩子的感受,只针对这一事实喋喋不休,这样,让孩子刚才的内疚和负罪之情化为乌有,反而激起孩子的不满和抗议。长此下去,大量的日常琐事层层累加,于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堆积一道厚实而冰冷的墙。使二者无法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就正是当前许多粗暴式家庭教育的弊端。(本段重在指出错误方式的弊端,说透原段第③句的“弊端”)
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使父母和孩子不能很好地沟通,会对孩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使许多原本可爱的孩子走向歪路。很多孩子在家里看到的不是父母的笑脸,听到的是没完没了的叨欢迎阅读
欢迎阅读
唠,只有责备没有肯定,久而久之,家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会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于是有的自己孤立起来,有的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走向社会去结交那些“义气哥们”。这些孩子离开正常的轨道,走上了人生的泥泞路,轻则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自己的事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重则违法犯罪,锒铛入狱,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恨中流着“铁窗泪”。(本段是上一段的递进,由“弊端”到“危害”,拓展第③句的“危害”。) (黄益林)
总之,这种以读促写的方式,把阅读和写作直接挂勾,既解决了如何落实阅读的操作性问题,又解决了写作中的材料问题和思维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段,由段到文的方式,则把抽象的写作思维化为具体可感的段,教师不对思维做任何模式上的约束,而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心理意识层面的模糊表达变成语言符号层面清晰的表达。 注释
注释①:《国外研究理论概述》
杨素珍 《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注释②《浅论小学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 王 玮 《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12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小学各科教与学》2003年第4期转载此文。 注释③《阅读心理过程与汉语阅读的深层理解》 李洪华 《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26卷11期
欢迎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