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第一章煤层厚度变化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职称 授课题目(章、节) 矿井地质学 胡宝林/ 教授 专业名称 授课方式(合、小班) 第一章 煤层厚度变化 教材: 龙荣生编,矿井地质学。1990 参考书目: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淮南煤炭学院主编,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1979 2、赵明鹏 矿井地质工作方法及其新进展; 1996 3、袁崇孚,《矿井地质制图》,1990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煤层厚度对生产的影响; 2、熟练掌握煤层的观测内容与方法; 3、掌握煤层厚度探测的基本方法; 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内容和时间安排:内容参见教案;安排2学时。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例题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煤层的观测内容与方法 2.难点:煤层厚度探测方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作业题: 1、简述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2、简述煤层厚度观测的主要内容, 3、井下煤厚探测常用方法由那些? 地理信息系统 小班
1
第一章 煤层厚度变化
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煤层是煤矿开采的对象。煤层的各种变化尤其是煤层厚度的变化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它影响 1、采区的合理布置, 2、采煤方法的正确选择, 3、储量的准确计算, 4、煤炭密源的充分回收, 5、生产计划的正常安排
第一节煤层厚度变化 一、煤层厚度分类 1.1按煤层结构分类
1、总厚度 煤层顶、底扳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2、有益厚度 煤层顶、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3、可采厚度 达到煤炭工业指标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 4、最低可采厚度 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的最小煤层厚度。
1.2按煤矿生产需要分类
1.1.3按煤层厚度变化形态分类
1.层状煤层
煤层连续,厚度变化不大大部分可采(图1—2a)。
2
2.似层状煤层
(1)藕节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面积大于不可采面积,可采煤体分布比较密集,形状似藕节(图1—2b)。
(2)串珠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面积与不可采面积相当,可采煤体分布尚密集,形状似捻珠(图1—2c)。
(3)瓜藤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面积小于不可采面积,可采煤体分布比较稀散,形状似瓜藤(图1—2d)。 3,不规则状煤层
(1)鸡窝状煤层 煤层断续,形状不规则,呈鸡窝状。其可采媒体的面积多小于不可采面积,也有的规模较大,具有开采价值(图l—2e)。
(2)扁豆状煤层 煤层断续,形状不规则,呈扁豆状。其可采煤体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具有单独开采的价值(图l—2f)。 4.马层状煤层
马尾状煤层指煤层分岔以至尖灭 (图1—2g)。形似马尾。其煤层厚度由厚变薄以至完全消失
第一节煤层的观测 一、煤层的观测主要任务
1、观测井巷和钻孔揭露的一切可采、局部可采和不可采的煤层,掌握全面系统的原始密科。 2、探测影响采区设计、巷道掘进和采面回采的煤厚变化,圈定薄煤带的可采边界、厚煤区的分层界限、分叉煤层的分合区线,以及非层状煤体的采握范围;为采掘设计和生产提供桩确的依据,
3、预测新开拓区域的煤厚变化特征和规律;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接续。
4、最终核定勘探程度不足或新发现煤层的工此价值和开采条件,使煤炭密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煤层观测是矿井地质一项日常性工作,主要在于取得煤层厚度、结构岩石性质、以及与劳动生产条件有关的各项资料。
二、观测的基本要求
凡是井巷揭露的一切煤层不论是否可采,都需要进行观测和描述如下。
(1)一切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均应作为煤层观测点进行仔细观测和详细描述,并建立观
3
测卡片或档案。
(2)一切沿可采煤层的顺层巷道,煤层观测点的间理应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确定。若遇地质变化,或两观测点之间煤厚变化超过0.5m时,应加密观测点,以反映煤厚变化的真实情况。
(3)采面回来过程中,每隔7—10天,相当于一个产量验收期,应在采面布点观测煤层情况。
三、观测的主要内容 1、基本内容
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煤层煤质、煤的含水性、煤层产状等。
2、经常要观测的内容
(1)当巷道揭露煤层全厚时,每个观测点应测量煤层厚度。若系复杂结构煤层,还应观测各煤分层厚度。夹矸层厚度、岩性和坚硬程度。
(2)在层位难以判断,煤层对比因难时,还应仔细观测各煤分层的宏观煤岩成分和类型,煤的基本特征(光泽、颜色、断口、软硬程度、脆韧性、结构构造和内生裂隙发育情况,煤层中所含结核和包裹体的成分、形状、大小、坚硬程度和分布特征等)。
(3)当煤层道受古河流冲刷时,必须观测冲刷标志,系统收集判明冲刷类型,冲剧变薄带方向、深度和范围的基础资料。
(4)当煤层出现变薄、分叉和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结构、接触关系、围岩的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积累资料。煤质、煤层与围岩的可采边界、分合区线。
四、观测的方法
1.用井巷观测基线测制煤层剖面,或以一定间距的煤层柱状、迎头素描及顶(底)板标高来控制煤层结构与构造形态,并测出各个变化点的煤层产状。
2.利用井巷与钻孔的揭露来测量煤层厚度,一般要测出煤层真厚度,只是在受到观测条件限
4
制时,才测量煤层假厚度再进行换算。对于煤层增厚、变薄、分叉、尖灭、断失、褶皱等厚度变化的位置及影响范围应在井下绘制平面草图,并作反映变化特征的细部素描。
3.煤层观测点的布置应按实际情况来定。结构复杂,厚度不稳定,有可能影响正常
采掘的煤层,要以10~20米的点距控制;结构简单,厚度也较稳定,对采掘无太大影响的煤层,一般以30米、50米、100米的点距控制:
4.以沉积岩的一般观察方法来鉴定煤层顶、底板:根据井巷支护及采场管理的需要,有时要进行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和顶板裂踪的测量统计。
5.煤岩分层描述的观察点力求是一个新鲜的连续剖面:对于层位稳定,厚度大于2cmd的夹矸必须单独分出;
6.在上述特征观测基础上,对一条巷道或一个工作面都要作煤层的总体描述,并附煤层观测点材料平面图。
第二节 煤层厚度的探测
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无法实测煤层厚度时,或者当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仅取少数实测煤厚资料不能控制煤厚变化范围时,均需进行煤厚探测,以便了解煤厚变化规律,圈定煤厚变化带和可采界线,为正确划分采面,合理确定分层回来的次数和采高提供依据。
1.巷道掘进时的煤厚探测
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缓倾斜煤层用钻探配合溜煤服和联络斜巷探查;急倾斜煤层用钻探配合煤门探查。探煤点的间距,应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而定。
(1)在能够揭露煤层全部厚度的薄煤层及中厚煤层的巷道中,可用皮尺或钢卷尺垂直煤层顶、底板的层面直接测量煤层真厚度。
(2)在只能揭露煤层厚度一部分的厚煤层及部分中厚煤层的巷道中,必须用钻探或巷探来探测煤层的全部厚度。
5
(3)探煤钻一般是采用轻便小型钻机或电煤钻与接杆钎子;探煤巷则是利用生产上必掘的暗井、反眼、煤门、横贯等巷道。
2.采面回来时的煤厚探测
在缓倾斜或倾斜的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中,为了正确控制各个分层的回来厚度,仅靠回采巷道中的煤厚探测点是不够的,一般还要在上分层的开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按一定的探煤间距探测剩余底煤厚度。
采用工作面的电煤钻探查或物探方法。探煤厚资料应及时整理出探服布置图、探线剖面图和剩余煤厚等值线图,以便合理调整分层采高。
6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