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语⽂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摘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泛阅读,学⽣才能积累语⾔,
才能提⾼语⾔的表述能⼒和接受能⼒,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对⽐翼鸟,如影随形。关键词:阅读:写作:材料积累
古⼈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语⾔⽂字进⾏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式,是认识世界,认识⾃我,进⾏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性,⼜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中,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平的不断提⾼。
⽂学的第⼀要素是语⾔,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层境界。语⽂教育家叶圣陶先⽣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鲁迅先⽣也曾说过,⾃⼰的作品⼤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点医学上的知识。叶⽼先⽣还告诉我们:“⼩学⽣今天作某⼀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等等⽅⾯的积累。”可以说,⼀旦离开了⽣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源之⽔,⽆本之⽊了。
千尺之台,起于垒⼟;合抱之⽊,⽣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学⽣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的思想和观点。[1]阅读可以影响个⼈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的思想和观点⼀旦形成势必会影响下⼀步的写作活动。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式。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泛阅读,学⽣才能积累语⾔,才能提⾼语⾔的表述能⼒和接受能⼒,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相得益彰。
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对⽐翼鸟,如影随形。
当然,阅读有多种⽬的,为了消遣,为了积累知识,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有选择有⽬的有层次的阅读,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越能辨真假,明优劣,去糟粕,存精华。正如清代的学者龚⾃珍在他的《随缘诗话》中写道:“盖破其卷⽽取其神,⾮囫囵⽤其糟粕也。吞⾷⽽所吐者丝,⾮桑也;蜂菜花所酿者蜜,⾮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疾瘤”。读书要吸取精华,⼝不绝吟于六艺之⽂,⼿不停披于百家之⾔,写⽂章得益于⼴泛的阅读。[2]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武之地,才能让写作写出精彩,写出新颖!
但在多年的农村教学⽣涯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个现状:学⽣对课外阅读缺乏感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尤其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中能⾃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就是⼀个乖孩⼦;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励学⽣看⼀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为读⽽读,为写⽽写,没有去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虽然懂得了⽂章的⼀些写作⽅法却不会灵活运⽤,因此写出来的作⽂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法⽆⽤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教学,学⽣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简⽽⾔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
因此,如果不会把阅读的技巧和⽅法⽤到写作上,不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开拓⾃⼰的创新思维,阅读再多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学语⽂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的⾓⾊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这些认识,⾝为⼀名⼩学语⽂教师我谈⼏点我⾃⼰的看法:
(⼀)、激发学⽣的阅读兴趣,让学⽣乐读、会读
常⾔道:“兴趣是最好的⽼师,是⼊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的阅读兴趣⾄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坚持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式,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想⽅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的阅读兴趣。⿎励学⽣按⾃⼰喜欢的⽅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的韵味和思考,⼒争读出⽂章的精彩,从⽽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融⼊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的阅读兴趣,使学⽣乐于读书。1、丰富学⽣的读物
课外读物与⽣活同在,⾊彩斑斓,⽣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的读物,不断地让学⽣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激发起学⽣主动阅读的愿望。但由于⼩学⽣年龄⼩,阅历浅,鉴别能⼒和免疫能⼒都差,⽽且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平,做好读物推荐⼯作:(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如上完了《丑⼩鸭》,我们可以让学⽣阅读《安徒⽣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推荐《⽔浒传》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切,必须根据每⼀阶段学⽣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他们的识字量⽐较丰富,有了⼀定的评价能⼒,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童科幻⼩说》、《⼗万个为什么》、《樱桃⼩丸⼦》等书籍。(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章:习作是学⽣学习的难点,⼤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胆地将报纸、杂志、⼩说、影视、⼴告、标语等语⽂信息引⼊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5)、另外还可以有⽬的有层次地向学⽣推荐⼀些名家名作。如《⽔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有时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从中截取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以此培养学⽣对⽂学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地开拓了学⽣的视野,丰富了学⽣的学识,提⾼了学⽣的写作技巧。⽽当今世界已进⼊了信息时代,作为⼀名语⽂教师,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明⽩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的书籍和学⽣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
各种途径进⾏⼴泛阅读。如果没有上⽹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些优秀的栏⽬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此外,⽼师还可以让学⽣将看到过的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学⽣既可以阅读到⼤量优秀的⽂学作品,吸收经典⽂学的精华,⼜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吸取⽣活的活⽔。这样的语⽂才是活的语⽂。正如“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来”。2、授之学⽣读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学家达尔⽂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法,若教会了学⽣阅读⽅法,就等于给了学⽣“点⾦术”。
教给学⽣阅读的⽅法,可以满⾜学⽣多层次、多⽅⾯、多⾓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师应该要因⼈⽽异,抓住学⽣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认为学⽣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章的次要部分⼀⽬双⾏,⼤略地了解其⼤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且要掌握书中⽂章的主要内容;⽽“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
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沉淀情感,才能笔下⽣花!3、创设学⽣的读书氛围
⼼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种成就感,则更能唤起学⽣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主动阅读的动⼒。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
⾸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赛、演讲⽐赛、故事会、书法、写字⽐赛、报刊剪贴、编辑赛、⼝头作⽂赛、⼿抄报、墙报、⿊板报⽐赛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所在。
第⼆,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表扬奖励⼀批读书收获⼤的学⽣,抽取他们的读书笔记,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放假期间则让学⽣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抄报的内容,办个⼈⼿抄报,让每个学⽣有充分展⽰⾃⼰才华的机会。
第三,召开读书⼼得交流会。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之间开展课外阅读的⼼得交流会,以学⽣阅读时的⼼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彼此增进对阅读的进⼀步了解,这样⽆形中就给学⽣⼀个动⼒,促进了读书的劲头。
第四,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互相学习,看到别⼈的优点,也看到⾃⼰的不⾜,学⽣就会不⽢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从⽽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读书的积极性。
此外,⽼师可在班级图书⾓订⼀些学⽣喜爱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报》、《作⽂成功之路》、《少年博览》等。学⽣喜爱的新书报⼀到,⼤家必定会争先恐后来看,这样互助传阅也便于形成⼀种读书⽓氛。
通过创设各种阅读活动氛围,丰富课外⽣活,开拓学语⽂的天地。这样,学⽣学语⽂就不以为苦,⽽是⽣龙活虎,兴味盎然了。
(⼆)在⼴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在学⽣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会阅读⼤量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内容⼴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取了⼤量的知识,也开拓了视野。1.读记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学⽣乐读、想读、愿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指导学⽣学会做读书笔记。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才能将材料积累下来,否则盲⽬性地阅读会如“⽔过鸭背”“⾛马观花”。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活常识等以丰富语⾔,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即在读过⼀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法。感想型:即再读完⼀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
想和体会,提⾼分析事物的能⼒。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从⽽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式,提⾼学⽣做笔记的能⼒。2、读中导说
叶圣陶先⽣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字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学⽣投⼊到阅读氛围中,融⼊到⽂章情节⾥,跟作者真正产⽣情感共鸣后,作为⽼师应该进⼀步趁热打铁营造⼀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畅说⾃⼰在读中的切⾝感受和真实看法,通过“说”来检验他的“读”,⽽学⽣在“说”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阅读所得渗透到⾃⼰的见解阐述中来。因此学⽣“读后会说”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知识财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个性化的⾏为。”每个学⽣都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学⽣通过阅读所得,有了个⼈情感和个⼈认识的理解,再诵读积累,这不仅为下⼀步的作⽂教学奠定了基础,⽽且还将在独⽴阅读,独⽴思考的沃⼟上,培植创新意识之芽,孕育创新意识之花。(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到习作中
⼴泛的阅读使学⽣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法,积累了⼤量的语⾔、词汇。但这些语⾔、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把这些死的语⾔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活中。俗话说:“⾔为⼼声”。写作就是通过语⾔⽂字来反映⼩学⽣⼼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思维的碰撞,语⾔的积累。1、读写结合
要⿎励学⽣写⽇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其中,让学⽣在⽇记中⾃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写⽇记并⾮每天要写长长的⼀篇,⽣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个值得写的⽚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记中加以灵活运⽤,那么死的语⾔、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武之地。2、读中想象
⼉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发挥想象也是学⽣习作的⼀个亮点。学⽣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化⽅⾯、语⾔⽅⾯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提供⼀些“话引⼦”,指导学⽣发挥想象进⾏编写故事等。
总之,阅读和写作各有⾃⼰的⽬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的。因此,我们要阅读与写作两⼿抓,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相信⼀定会“双剑合璧,威⼒剧增”。参考⽂献:
[1].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
[2].⾼卫华。阅读与作⽂教学相互渗透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2(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