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莉
2012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挑战
迈入“中等收入”门槛,标志着湖北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期。
从国际视野看,进入中等收入门槛的国家中,既有继续前行,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成功,也有矛盾加剧,发展滞缓甚至倒退的教训。成功者如日本及东亚“四小龙”,大致用了10年左右就成功地从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门槛。更多的经济体则在前行路上受到挫折,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和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大起大落,增长持续滞缓,甚至出现倒退。最典型的如阿根廷,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人均GDP最高达到8000多美元,但在经济剧烈震荡下2002年迅速下降至2000多美元,直到2008年才恢复到8236美元的水平。
世界银行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中等收入陷阱”,意即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往往有着相同的特征和根源。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发展模式转变迟缓。在逐步丧失低成本优势的过程中新的增长动力不能有效形成,增长难以持续。二是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不平衡矛盾不能有效克服。城乡、工农二元结构不仅没有逐步消弭,反而更加尖锐;贫富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由于社会严重分化,一些国家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动荡。
有鉴于此,亚洲银行在2007年明确提出了 “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其主旨在于倡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发展使普通民众充分受益,特别要保护弱势群体,注重经济平衡和社会公平。这与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地将实现包容性增长作为我们的目标,显示了“科学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高度契合,显示了我们对国际经济规律和趋势的深刻认识,对我国阶段性特征和挑战的清醒把握。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等收入陷阱”是任何经济体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这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它预示着两种可能、两种前途:要么跨过去,要么陷进去。决定是“跨过”还是“陷入”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转向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中国,这正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化协调”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词
无论是“包容性增长”还是科学发展观,核心都是从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让大多数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根本要求都是追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以不断克服在低收入阶段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平衡,加快发展动力、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协调”发展是一个根本的关键词。 我国当前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既有的增长方式一路高歌地直线式前进。能否真正将机遇转变为持续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关键还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成功,则是“机”,转变不成功,则是危。当前我国正面临经
济下行的压力和考验,可说是一个尖锐的警示。
第一,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普遍严重过剩并存,尖锐地提示我们必须更大力度地扩张消费需求,加快向消费拉动转变的步伐。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最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已成为破解矛盾的根本之策。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切实在缩小城乡、贫富收入差距和提高公共保障的均等性上取得大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工业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加快启动“城镇化”这一最大的需求潜力,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更具有突出的现实紧迫性。
第二,伴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类要素和能源资源供给持续收紧,价格必然上升,产业和资本的盈利空间大大收窄。特别是在扩大需求必须持续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根本前提下,我国产业结构低端化、主要靠要素投入的现实模式已难以为续。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已成为“化危为机”的重大关键。这就使得推进增长动力转换,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创新驱动,以提高增长效率为主实现新的发展更具紧迫性。如在这一点上迟疑拖延,一旦产业和企业出现大的动荡,就业形势发生逆转,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目标将化为乌有,整个经济将陷入拉美国家曾经出现的“恶性循环”。显然,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必然是一个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进程。固守旧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加快农业现代化既是满足不断扩大的工业化城镇化需求的保障,也是打造新型农民并使之从农业现代化中不断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拉美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农业凋敝、农村没落、农民贫困,形成了一个游走于城乡间的巨大贫民群体,也给城市造就了巨大的贫民窟。这对经济有效需求形成极大制约,是通胀等经济风险产生的重要根源,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可见,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步伐大大加快,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土地供求、“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等矛盾也日益尖锐。国际经济动荡特别是粮食的紧缺也进一步敲响了警钟。加快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步伐,对于有效化解通胀压力、扩张需求和稳定全局,都具有日益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化协调”是建设富强湖北的关键
作为一个内陆地区的后发省份,湖北近几年来实现了发展的跃升,走在了中部崛起的前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抓住黄金十年,奋力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加快构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毫无疑问,坚持“三化”协调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针和主要路径。 新型工业化,重在提升。工业化当然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龙头。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既要“做大”,更要“做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成本上升后没有有效推进产业升级,从而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增长动力。日本之所以成功跨过陷阱,关键的一条也是在于日本政府在推进产业升级战略上的迅速有效。我国已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代,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表明我们已经站到了产业升级的历史关口。因此,大力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就成为有效实现新一轮增长和扩张的必由之路。谁行动快,谁就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为此,一是要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二是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三是要将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引导产业和企业走上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四是要大力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特别要进一步提高土地、能源资源的利用门槛,为后续发展赢得更多的空间;五是加快区域间的产业流动和集聚,促进武汉、宜昌、襄阳等大城市(城区)产业高端化,引导一般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提高县域经济的承载能力,形成以中低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并动态升级的格局。这样,有利于形成省域范围内以大城市为龙
头,带动辐射全局的产业升级“雁行模式”,从而进一步发挥我省“高、中、低”端产业都能有效发展的优势,在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更多地带动就业和农民转移。
新型城镇化,重在协调。一是城镇化要与工业化进程协调。克服我国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矛盾,是我国当前“应急”与“谋远”的一个重大焦点。我省城镇化水平近年来有了大步提升,但从户籍人口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镇中相当一部分进城的“常住人口”在城镇远未稳定下来。因此,加快城镇化步伐,巩固城镇化水平,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要进一步扩大“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更要避免进城农民成为贫民。二是城镇化自身的协调。在城镇发展体系上,要努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协调。拉美国家的“大城市病”的教训值得反思。我省近年来探索形成的以县域、镇域为平台的“三化同步”模式,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创新。三是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乡”协调。进城定居的农民,要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也要创造条件,不断缩小差距。四是要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要“以人为本”,提升美化、绿化、生态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重在以农民为本。走集约、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克服当前农业和农村“谁来种田”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保障能力的需要。其中,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省在这方面作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坚持“以农民为本”,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农民必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农业现代化必须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如果离开了农民这一最重要的主体,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不仅难以成功,甚至可能成为排挤农民的实体。历史和现实都有深刻教训。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从“三化协调”的根本目标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以人为本”,使农民成长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断提升富裕水平。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基础。打造一个不断走向富裕的农民群体,是克服二元结构矛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根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为建设富强湖北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近年来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获得了很好的经验,各地都探索出了一批好的典型。特别是以监利福娃、大冶市等为代表的以镇域、县域为平台的“三化协调”路子,在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认真总结,积极完善,全面推动,努力使“三化协调”在全省开花结果,成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者系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副主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