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来源:华佗健康网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唯物主义 批判 主义 经验 报告 山海经读书报告 国家与革命 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感觉的源泉,而经验批判主义是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感觉是物质的源泉,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细致地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性,是为了粉碎俄国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世纪初期的俄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失败,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了很多修正主义者。列宁的这篇著作,不仅在当时的俄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唯物主义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在认识论方面,经验批判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主张感觉第一性,否认感觉是有机体的技能和属性。它认为质量和运动构成心理体验,而实际上体验只是物质的特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马赫的“要素论”实际只是换了说法的唯心主义,混淆了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质。而且马赫否认人脑是思维的“住所”,否认大脑

是思维的器官。新术语和新诡辩并不能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想要掩盖这个对立。经验批判主义

的最终结果也只能导致唯我论。

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也是完全对立的。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真的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唯物主义感觉论坚持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感觉论则否定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否认客观真理。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是有限的,总是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环境等影响,但是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人类可以不断地向客观真理靠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重要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而经验批判主义则把实践从认识中排除出去,认为理论不受实践的影响。

列宁说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经验,但对经验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把客观事物看作经验的内容,把经验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映象。唯心主义否认经验的客观源泉,把经验看作心灵的产物。

在对现代物理学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列宁解释了自然科学的

物质结构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变化并不影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哲学物质概念是个认识论范畴,它揭示的是物质和存在的关系。物质结构学说是个自然科学问题,它只与物理世界本身有关。作为哲学概念的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永远不会陈腐的。

最后,书中指出马赫主义实质上是为某些社会阶级服务的,哲学党派的斗争,实际上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

如何认识世界反映出我们如何做事,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有时候不小心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范畴,所以需要在迷惘的时候保

持清醒的大脑,重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进入唯心主义,在认识世界和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清醒。

篇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内容摘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通过着力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哲学、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而我所读的第五章,正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在第五章中,列宁

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揭露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的同时,还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了科学上的新成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关键词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新物理学 三、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六章,首先通过《唯批》第一、二、三章的论述阐明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唯批》第四、五章的论述阐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在第一章中,列宁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考察、批判马赫主义,从而揭示马赫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

在第二章中,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考察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谬论,同时阐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在第三章,列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统一考查了哲学基本范畴,从而揭示在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问题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

在第四章中,列宁从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考察了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

第五章中辨明了马赫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的同时,还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了科学上的新成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六章则是论述了哲学上的党派和哲学上的无脑者。

四、具体内容分析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论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证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证,是为反对俄国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批判马赫主义而写的。

在列宁写这本书时,唯心主义盛行,马赫主义片面地歪曲地接受了辩证法的若干组成部分,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和恢复下半截的唯心主义上,坚持了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新发现在一些物理学中产生了一种否定物质客观存在,否定物理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思潮,因而在这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马赫主义认识论,就要论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

翻开与马赫主义有关的著作,可以发现,它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引证了新物理学,而且它认为这种新物理学可以将唯物主义驳倒了。尽管这是错误的,但新物理学中的一些学派的确与马赫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其他变种有联系,如果忽略这种联系来研究马赫主义,却是片面的。万事万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要批判的并不是马赫主义的修正,而是他们纯粹修

正主义的手法。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之所以如此著名,正是由于列宁根据新物理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及发展。

自恩格斯逝世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必要对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所阐述的一些自然哲学的论点重新考察和加以发展。列宁在《唯批》中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原则的前提下,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第五章中重点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批判了马赫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联系,从而揭穿所谓经验批判主义是“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虚伪性,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具体表现。列宁还阐述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同时指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必然战胜、代替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章的第三个小部分,没有物质的运动可以想象吗,要理解这一章节,我们应该理解究竟什么是物质,对哲学上物质的概念的探讨,自哲学诞生之日其就众说纷纭——我们所处的无限多样的现实性的世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统一的基础,如果说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共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又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是什么作了根本相反的回答。并把各自的回答作为自己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精神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首先提出了世界本原的问题.但却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希腊留基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它们都试图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它反映了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尚处在初级阶段上。

机械唯物主义从当时科学揭示的原子和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等等。应当说原子是世界本原的观点,就是当时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论在哲学上的反映。这种以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个别状态和属性来解释自然,而不是把世界看成是精神和神所创造的观点,较之古代有所进步,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它把物质世界归结为个别的简单的物质粒子,这是最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物质观(第二,它没有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哲学认识论的正确概括(第三,它们不理解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没有从世界的最广泛的哲学上最基本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概括出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形态

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共性,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第四,它没能将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解应用到人类社会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恩格斯在自己的《自然辩证法》中对什么是物质做出了科学的唯物辩证的说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中我们看到总和就是共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正是这种客观实在

性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固执己见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卷,,,页(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以高度的科学抽象和深刻的哲学概括,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列宁揭示了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基础,一切事物无非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从而提供了一幅真实的世界图画(,,列宁的定义指明了人的认识对象和知识的源泉(,指明了物质范畴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从物质与意识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对任何问题只有从它的矛盾性中来研究,只有把矛盾的此一方同与它对立的另一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准确地,科学的把握它(列宁从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迂到的世界上最广泛,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物质,来给物质下定义,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同时列宁的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是在指出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卷,,,页,

,,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 实在,这就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区别开来(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物质作为世界的唯一本原,物质同精神相比,它只能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客观实在性(二是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根本特性也只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来说的,这并不意味着物质世界本身没有别的普遍的特性了(

列宁的定义: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是抽象与具体的科学的统一(,)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恩格斯语),因而是各种形态的物质客体的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承认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也表述了它是

物质客体各种特性的总和(物质和它所有的特性是不可分的( 五、经典论断 六、心得体会

篇三: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一部卓越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主要代表作。

《唯批》通过着力批判马赫主义,借鉴当时哲学、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批》通过对马赫主义的批判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通过《唯批》第一、

二、三章的论述阐明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唯批》第四、五章的论述阐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在全书的逻辑结构上,《唯批》先考察历史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斗争,揭示马赫主义的理论来源;然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观点,以揭示马赫主义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揭穿其“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伪装;最后通过考察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唯物史观上的对立,提出考察、批判、评价马赫主义的若干原则作为全书的结论。

《唯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概述和发展主要在第一至第五章中阐述。

(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考察、批判马赫主义,从而揭示马赫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同时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本章从以下几方面概括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列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列宁反复指出,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影象,没有被反

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思想是头脑

的机能,认识离不开物质。

对于感觉列宁反复强调,感觉的源泉是外部世界,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特征之一;感觉的产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

列宁对以上问题的精辟分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阐发辨证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和路线;打击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把感觉视为“唯一存在”的谬论。批评了庸俗唯物主义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错误,同时又和二元论把意识和物质完全割裂的谬论划清界限,维护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列宁的主体客体思想

列宁坚持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客体视为外部的物质世界,把主体看成有意识、能思维的人;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列宁认为,离开了这一基本观点谈论主体、客体的关系,就会分不清在主体客体问题的唯物论和唯心论。

列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客体视为同主体的实践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客观对象,把主体看成有意志、能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实践、认识和价值的关系。在列宁看来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接近。列宁还把黑格尔的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胸怀和对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正确态度。

列宁从彻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全部实践既具有真理标准的职能,又具有价值标准的职能。

(二)在第二章中,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考察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谬论,同时阐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包括:论证世界的可知性,驳斥切尔

诺夫等人对恩格斯认识原理的歪曲,从而揭示在认识对象和过程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阐述在真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说明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的根本对立。通过以上论述,列宁得出关于认识论的三点结论,这些结论是根据恩格斯的认识论原理制定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概括和发展:

1、承认物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是认识论的前提,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的问题。这个结论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的,它肯定了被反映者的存在。

2、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应该这样看:二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差别和不可逾越的鸿沟,

通过现象可以认识自在之物。这个结论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出的,它肯定了世界是可认识的。

3、在认识论上也必须运用辨证法。认识过程乃是客观世界反映于人们的意识中的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第二本

质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这点结论是根据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原理作出的。

(三)在第三章,列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统一考查了哲学基本范畴,从而揭示在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问题上哲学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

1、列宁的物质观

列宁在驳斥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错误论断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给物质下了最科学的定义:物质是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对物质概念的歪曲,同时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线。列宁的物质观反映了时代的精华,是人类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充满彻底的辩证法,并且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途径。

2、列宁对因果性、必然性的观点

在其他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家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列宁通过考察马赫主义者在因果性、必然性问题上的观点阐明其正确的观点。列宁指出:“划分哲学派别的真正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对因果联系的记述精确度,而在于我们对这些联系的认识的源

泉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还是我们心的特征即心所固有的认识某些先验真理的能力”。

3、列宁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批判

列宁指出:“思维经济原则”是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根据唯物论的认识论,只有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揭露马赫主义“思维经济

原则”来源和实质,返攻马赫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对唯物主义的进攻。 4、列宁的时间与空间观点

列宁批判杜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坚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列宁坚持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实在既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也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进一步指出: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这是对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

5、关于自由与必然

列宁赞同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概括与发挥:首先,恩格斯与列宁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否认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相反。其次,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再次,自然界的必然性是可以认识的。最后,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客观必然性的基础和标准。

(四)在第四、五章中,列宁从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考察了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地位(第四章)以及马赫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第五章),从而进一步揭露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同时,还从哲学上总结和概括了科学上的新成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通过对马赫主义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的考察,列宁认为康德哲学是马赫哲学的出发点,当时新康德主义在科学迅猛发展面前败下阵来,改头换面以马赫主义出现于哲学舞台。列宁从认识论上指出康德哲学的矛盾,还其本体论上二元论的本质。列宁对康德的哲学的批判十分中肯。

列宁在第五章中重点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及其意义,批判了马赫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联系,从而揭穿所谓经验批判主义是“最新自然科学的哲学”的虚伪性,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具体表现。列宁还阐述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同时指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必然战胜、代替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自恩格斯逝世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必要对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所阐述的一些自然哲学的论点重新考察和加以发展。列宁在《唯批》中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原则的前提下,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