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来源:华佗健康网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2008年9月 頁233~272

233

「是誰家本師絕藝」

──《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蘇淑芬

∗∗

摘 要

陳維崧自幼多才多藝,會賞畫、彈箜篌、懂音律,熱愛戲曲。自從國亡父喪後,便寄居如皋冒襄家的水繪園。冒襄家中的戲班是聞名的,因此認識許多傑出的江湖藝人。這些藝人因為亡國後,失去表演的舞台,生活無著落。自己也七次科考不第,淪落天涯,際遇相似,越生同情。在這類江湖藝人詞中,除了頌讚藝人們的特殊才藝,包括畫畫、唱南曲、說平話、彈琵琶、篆刻等等。最主要的是一抒懷才不遇,亡國悲痛,有家歸不得的失意潦倒。他對這些藝人,投射欣賞與敬重,對他們失去舞台,流離失所,更感悲痛。詞中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堪稱詞史。

關鍵詞:陳維崧、江湖藝人、詞史

*∗∗

收件日期:2007/03/30,修改日期:2008/09/12,接受日期:2008/09/22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34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The Research of the Itinerant Entertainers in the Hu Hai Iou Lyrics ∗

Su Shu-Fen**

Abstract

Chen Wei-Sung was versatile. He coul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drawings, play the musical instrument, Kung Hou, understand the music rhythm, and adore the traditional operas as well. After the nation was conquered and his father perished, he left home and lived in Mao Hsing’s garden in Riu Kao. The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belonging to Mao Hsing’s family were well-known, so Che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et acquainted with many outstanding itinerant entertainers. Since the nation was conquered, these entertainers were obliged to get out of the performing stage, and kept nothing for a living. Since Chen himself had failed seven times in his official examination, wandering to the remote place, both of them were in the similarly awkward situation. As a result, in the words of his classical poetry, besides paying a compliment to the performers’ special talents, including painting, singing Nan Chyu, speaking stories, playing the pipa ( 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seal cutting, etc, Chen mainly expressed his frustrated mind, the sorrow of the perishing nation, and the loss and frustration of being homeless. He projected his appreciation and respect onto those entertainers, and felt sorrowful for their bad fortune and aimless roaming. In the poetry, it seemed he wrote about others’ destiny, but actually,

Received: March 30, 2007; Sent out for revision: September 12, 2008; Accepted: September 22, 2008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35

he just reflected his situation. Metaphorically, he got rid of his worries and frustration through drinking others’ wine. What Chen wrote deserved to be called the history of the lyrics.

Keywords:Chen Wei-Sung, itinerant entertainer, the history of the lyric

236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一、前言

杜甫生在由盛轉衰的唐朝,他的詩有「詩史」之稱。而歷代詞人囿於詩莊詞媚,詞以婉約為正宗、為豔科之說,以致少有這方面的嘗試。但從詞的發展史而言,如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辛棄疾、陳亮、劉過在國家殘破,所寫的愛國詞及王沂孫、周密、張炎等十四人,為元僧楊璉真伽在會稽陵墓挖掘南宋帝后,分別詠龍涎香、白蓮、蟬、蓴、蟹以抒發其悲痛的〈樂府補題〉諸作,均寫時事,未嘗不可以稱為「詞史」。陳維崧《湖海樓詞》中拓展詞的題材到生活的各層面,反映社會的生活。他對故國懷念、對身世飄零之悲、對懷才不遇之慨、對民生疾苦之嘆、對抗清之士之讚、對婦女才學之詠,對江湖藝人的嘉許與同情。「可以不誇張的說,一部《湖海樓詞》,就是一部明末清初的歷史。」

1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中陳其年,猶詩中之老杜也。風流悲壯,雄

誇一時。」2 陳維崧乃以詞為「存經存史」的觀念,詞中反映江湖藝人因亡國,失去表演舞台的悲苦,然而研究者少有涉略3,故本論文擬探討陳維崧在詞中紀錄一些江湖藝人的原因,並讚其身懷絕技、表彰其氣節,卻因亡國而流離,處境艱辛遭遇,與同情他們的遭遇,在悲憫中也自憫。

二、記載江湖藝人之因

陳維崧 (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五年 (1625),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享年五十八歲,以多鬚,海內稱陳髯。他擅長詩文、駢文、詞,著有《陳迦陵詩文詞全集》。從小有神童美譽,而且讀書過

4

1

梁鑒江:〈詩史與詞史--淺談杜詩對陳維崧的影響〉,見《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頁74。 2

陳廷焯:《詞壇叢話》,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冊4,頁3731。 3

研究論文中稍提到江湖藝人者,只有周旻:〈試論陳維崧的詞〉,見《廈門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頁89,僅著墨6、7行。又馬祖熙〈論迦陵詞〉,見《詞學》《華東師範大學年,1985出版》,第3輯,頁196,僅著墨20行。 4

見陳維崧:《陳迦陵詩文詞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出版),頁56。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37

目不忘,才華橫溢,因此早被譽為「江左三鳳凰」。

其父陳貞慧是明末四公子,他年輕時,隨祖父、父親陳貞慧認識多少各方人士,他本身多方才藝。二十歲時亡國,三十二歲喪父,三十四歲寄食如皋冒襄的水繪園,前後約八年時光。他有〈贈冒巢民先生〉詩云:「亂餘城郭雕龍散,愁裏江山戰馬屯。今日淒涼依父執,烏衣子弟幾家存。」(《陳維崧詩》頁428) 冒襄家中有家樂班子,得到吳梅村、尤侗等劇曲家大力支持,蘇崑生等表演藝術者親自教習,琵琶家白玨都曾來水繪庵演奏過,因此結交許多的彈琴吹笛之藝人。後浪居四方,到過蘇州、揚州、鎮江、南京、杭州等地,四十四歲到北京等地,後來又北游河南、河北,「四十揚州,五十蘇州」6 的漂泊。生活飢寒交迫,都是無所歸依的無奈。他深入社會生活,飽嚐辛酸,與低階層的人士有所接觸,更能體會亡國後的藝人沒有舞台的失落。所以在《湖海樓詞集》中特別同情他們,為詞史開拓新的境界,分析其原因,不外下數點:

5

(一)本身多才多藝

1.精於書畫

陳維崧出身名門,父親與祖父都與晚明的社會書畫名流有過廣泛的交往。家中收藏亦多,他在〈文杏齋五友歌〉(《陳維崧詩》頁183) 序中,提到家中收藏宋元祐年間製造的書硯、傳世僅三的白定鑪、仇十洲雪舫圖等等,而文杏齋為其父讀書處。

陳維崧在《陳維崧詩》中,多方感嘆家中的書畫藏品,後來散落幾盡。他家所藏「晉諸翰墨」,小時常臨摹,現已飄零散落各處,其中善本王羲之〈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現今已不可得。陳維崧曾寫〈宋

7

本文所引用陳維崧詩、文、儷體文集,皆以此版本為主。再引用時,僅於正文夾

注卷數,不另出附注,並簡稱詩集、文集、儷體文集等。 5

陳維崧:《陳維崧詩.五哀詩.吳漢槎兆騫》,見陳維崧:《陳維崧詩》(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出版),頁63。以下再引用時,僅於正文夾注頁碼。此詩集與《湖海樓全集‧詩集》不同,是目前收陳維崧詩集較完備的本子,(包括早年作品),按體編排,有16卷,可惜沒有編年。本文引用詩,除《湖海樓詩集》外,以此為輔。 6

同注4,《陳迦陵詩文詞全集.詞集》,卷6,頁389。 7

同注4,見《陳迦陵詩文詞全集.文集.文杏齋記》,卷6,頁74。

238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搨黃庭經〉:

月明花謝念家山,千年遺跡落人間,前朝學士董文敏,銀蠆親題楮楮楮楮楮家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楮家楮楮楮楮,纏以皎龍紅錦疋楮倏忽孤兒哭杜鵑,須臾遺業慟青氈楮太清楮晉諸諸諸,諸落諸諸諸諸諸楮諸諸諸諸諸諸諸,諸諸諸楮諸諸諸楮武陵各帖首黃庭,佳楮於今那可得楮(《陳維崧詩》頁184)

又在〈仇十洲雪舫圖〉云:

楮朝畫師楮最雄,周臣仇英稱矯楮楮十洲筆下更楮妙,……楮家神跡屬雪舫,有時獨掛高堂上,……嗟乎世人昧畫理,楮解將身入圖裡楮楮父生平品鑒精,苦心酷愛昭陵水楮…… (《陳維崧詩》頁185-186)

陳維崧自稱其父陳貞慧對詩畫的品鑒精良,他家中曾珍藏有書畫真跡,光是收藏的扇畫就有一百多種。在這種濃厚的家庭藝術下,自幼培養書畫鑑賞能力。康熙六年 (1667),丁未稿〈贈階六叔〉:

我家畫扇百餘軸,乃是仇沈文唐之妙筆楮發袱能令波浪驚,披圖解使蛟龍楮楮叔也得之喜無匹楮近聞神物亦相失,世間萬物盡如楮楮叔乎叔乎亦老矣,何況衰宗老孫子楮(自注:先處士有畫扇百餘,皆係楮時諸妙,《樓山集》中書畫扇記是也楮後歸楮叔,近亦諸失,故篇末及之楮) (《詩集》卷三)

他又長期來往揚州、蘇州、杭州、松江一代,與當時的書畫家有往來。從《湖海樓詞集》中所收的題畫詞,曾與陳維崧來往過的畫家有劉體仁、王時敏、陳鵠、惲壽平、吳偉業、嚴繩孫、葉奕苞等等,其中有些也是詩人兼畫家。他們中間的往來常是互贈作品和互請題記作為表達友誼的方式。他在《湖海樓詞集》有93首題畫詞,如〈賀新郎.作家書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39

竟題范龍仙書齋壁上〈蘆雁圖〉〉:

漏悄裁書罷,繞廊行、偶然瞥見,壁間古畫,楮派蘆花江岸上,白雁濛濛欲下楮有立且飛而鳴者,萬里重關歸夢杳楮拍寒汀,絮盡傷心話楮捱不了,淒涼夜楮 城頭戌鼓剛三打楮正四壁、人聲都靜,月華如瀉,再向丹青移燭認,水諸陰陰入化楮恍嘹嚦、枕稜窗罅,曾在孤舟逢楮景,便畫圖,相對心猶怕楮楮莫向,高齋掛楮(《詞集》卷二十六)

范龍仙名必英,江蘇吳縣人。這首詞是陳維崧客居吳縣所寫,「一派蘆花江岸上」等五句,是評論畫的內容。因候鳥蘆雁聯想到時序將盡,而自己尚四處漂泊,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他曾有〈同冷生谷賓過訪仲來觀書畫冊兼聽小僮絃索,因觀劇至夜分大雪始還〉:

冬十楮月北風作,麻衣透體若穿鍔楮……老大只欲為顛狂楮清晨拉訪浣花叟,入門大叫呼索郎楮主人嗜好古無匹,四壁縹緗氣蕭瑟楮觀畫喜無寒具諸,諸書大似釵痕楮楮…… (《陳維崧詩》頁191)

可見陳維崧年輕時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天清晨,瘋狂的到友人家賞畫,因為他本身是畫者、賞畫者,因此他同情流落江湖的藝人。

2.精通音律

陳維崧是個精於音律的人,他會彈箜篌,他在曾〈同金道隱送萬允康歸楚〉云:「那知陳生亦作客,為君客舍彈箜篌。」(《陳維崧詩》頁177) 在〈孫赤崖暘〉:「憶昔讓棗時,並坐彈箜篌。」(《陳維崧詩》頁64) 又在〈贈冒巢民先生〉云:「憶昔十五學輕薄。一腳只跳五郎虎,兩手苦牽劇孟博。作人不歌歌不休,絳衫丸髻彈箜篌。」(《陳維崧詩》頁200) 回憶年稚彈箜篌的情形。

240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他自稱「度曲辨分刌」,是講究音律精準的人,他寫到觀劇的情形:

少焉崽子彈龜茲,白翎雀雜楊叛兒楮老夫度曲辨分刌,楮輩裊裊楮如絲楮(《陳維崧詩.同冷生谷賓過訪仲來觀書畫冊兼聽小僮絃索,因觀劇至夜分大雪始還》頁191)

〈白翎雀〉是指元世祖忽必烈令伶人碩德閭作之曲,表現在朔漠之地能制服猛獸又能駕天鵝的白翎雀。以描繪「生于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合鳴,自得其樂。」8 曲子開始緩慢柔和,曲終急促,動人心弦。演奏者以彈撥樂器的特殊技巧,生動地表現了白翎,此曲後為舞曲,舞時的妙麗多姿。

9

《舊唐書.音樂志》曰:

〈楊叛兒〉楮為童謠歌也楮齊隆昌時,女巫之子曰楊旻,諸母入內,及長為后所寵楮童謠云:「楊婆兒,共戲來楮」訛而歌語,遂為「楊伴兒」楮10

他在〈徐郎曲〉中云:「高才刌曲驚莫敵,細心入破真吾師。」(《陳維崧詩》頁143) 都表明他極懂音律。他在〈賀新郎.春夜聽鼓師撾鼓〉:

月黑燈搖霧楮看鼓史、岑牟單絞,當筵箕踞楮苦竹哀絲爭欲鬧,靜聽八音之主楮讓老革、憑陵今古楮紞地楮聲千籟響,掣紅旗、突陣將軍怒楮荷珠迸,碎如雨楮 有聲詎比無聲苦楮又垂諸、畫槌小歇,凝情無語楮忍俊不禁停又滾,隱隱春雷慢吐楮十三段、花攢錦聚楮(自注:十番鼓共有十三段楮) 打到五更心已碎,正疑愁、似夢無尋處楮方趁拍,猛然住楮(《詞集》卷二十七)

89

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公司,1998年出版),卷20,頁285。 見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頁320 10

見劉昫撰:《舊唐書.音樂志》(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出版),頁1066。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41

上片寫鼓師穿著「岑牟單絞」的服飾,及準備打鼓的姿態「當筵箕踞」,襯托出八音之主的威嚴形象。接著描繪兩種鼓聲,「紞地一聲千籟響,掣紅旗、突陣將軍怒。」狀激昂高亢之聲;又以「荷珠迸」,狀婉轉瀟灑之聲。同時又由聽覺轉為視覺,視覺交融聽覺。

下片借「垂手」、「小歇」、「無語」,創寂靜「無聲」之境界。轉而又借助「春雷」,喚回鼓聲之魂。結拍,鼓聲猛烈,突然停止。可見他對音樂節奏,極為講究與瞭解。

3.熱愛戲曲

陳維崧的父親陳貞慧,非常喜歡戲曲,曾與冒襄和吳梅村,在南京雞鳴埭宴客時,就借阮大鋮的家樂演出。11 陳維崧從年輕就愛聽樂看戲。他在〈念奴嬌〉自序:龍眠公坐上,看諸客大合樂。記丁酉中秋,曾于合肥公青溪宅見此,今又將十年矣。援筆填詞,呈龍眠公。詞云:「醉來闌入,正司空筵上,一群腰鼓,老子婆娑床上坐,矍鑠聽歌。」(卷十七) 丁酉是順治十四年 (1657) 。

順治十五年戊戌 (1658) 冬,陳維崧尊父親遺命,投奔冒襄家的水繪園。冒襄家就有家樂班,《同人集》12 中有不少記載。如陳確庵〈得仁堂夜宴記〉(《同人集》卷三),就記有陳維崧、瞿有仲等人在水繪園觀看演出的詩作。查為仁《蓮坡詩話》云:

冒巢民晚築楮室曰匿峰廬楮……巢民讌集名流,必楮歌童演劇,有楊枝、秦簫、徐郎諸人,徐郎名紫諸,色藝冠絕流輩楮13

陳維崧寫〈戊戌冬日過雉皋訪冒巢民老伯宴集得全堂同仁沓至出歌童演劇即席限韻四首〉。14 詩中說明冒襄家樂的動機。除夕日,陳維崧有〈戊

11

見吳偉業:《吳梅村全集.冒辟疆五十壽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

月第2次印刷),頁173。 12

見冒襄輯:《同人集》,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6月初板),冊385。 13

查為仁:《蓮坡詩話》,見《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冊79,頁411。 14

同注12,見冒襄輯:《同人集‧小三吾唱和詩》,卷4,頁260。

24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戌雉皋除夕呈巢民先生〉有「華筵絲竹深如海」句,並即席寫七言樂府長詩三首〈秦簫曲〉、〈徐郎曲〉、〈楊枝曲〉,熱情讚揚他們的表演藝術。(〈陳維崧詩〉頁142-144)

康熙二年 (1663),冬夜,水繪庵讀書諸子陪陳維崧觀劇,冒襄有「極天誰正氣,徹夜聽邊鼙。」(原注:觀劇有感) 15 陳維崧有〈書小徐郎扇〉:「旅社蕭蕭五月餘,昌蒲花下獨躊躇,筵前忽聽鶯喉滑。此是徐家第幾雛?」(《詩集》卷一)

康熙十年 (1671) 年,陳維崧在中州寫〈望江南.歲暮雜憶宛城五日追次舊游漫成十首〉,追憶如皋冒家家樂活動:

重五節,記得在如皋楮小展簟紋融似水,楊枝低唱紫諸簫楮回首路迢迢楮(《詞集》卷楮)

又在〈望江南.歲暮雜憶〉:

江南楮,最好是清毹楮楮曲琵琶彈賀老,三更弦索響柔奴楮楮事豔東吳楮(《詞集》卷楮)

有楊柳低唱,紫雲吹簫,如皋的戲曲活動多采多姿。

又有〈綺羅香.初夏連夜於許如庸仲修席上看諸郎演牡丹亭作〉(《詞集》卷二十二),〈沁園春.郝元公先生生日同杜于皇、蘇崑生、黃稚會家集生署中,觀劇,詞以紀事。〉(《詞集》卷二十五) 都是記錄觀劇情事。

(二)詞為存經存史的觀念

陳維崧受杜甫影響甚深,他視詞的地位等同經史,主要發揚杜詩的「史」家的精神,加上他從小熟讀史書,十四歲時,受教於精於學史的

15

冒襄:《冒巢民詩集》,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冊1399,卷3,頁515。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43

吳應箕。他曾在〈古詩〉十首之一說:

楮余八、九歲,熟讀史、漢編楮竊駭漢武帝,迂怪紛駢闐楮(《陳維崧詩》頁45)

他又在〈贈蔡孟昭〉序云:

余幼讀龍門游俠列傳,如魯朱家郭解諸人,心常慕之楮及覽班孟堅《前漢書》,見樓楮卿陳孟公諸公,則又未嘗不慨然太息楮(《文集》卷三)

他對太史公筆下的遊俠稱羨不已。對班固《漢書》中的人感嘆,所以他筆下一些江湖的藝人,流離失所,他決定要表彰他們。又在〈吳子班讀史漫衡序〉云:

楮歲戊寅從余師 (吳應箕) 游,余纔年十四耳楮記楮日耳,余以制舉藝呈先生,……先生喜,掀髯抵諸立飲盡楮斗曰:「子異日良史材也楮」……蓋先生平日於書無所不窺,而尤精於熟於史,其教維崧也,亦必令其精熟於史楮(《文集》卷三)

陳維崧經於史,因此他以史學眼光記載事情並評詞,他評論曹貞吉〈滿庭芳.和錫垞李晉王墓作〉曰:

每讀《五代史》至〈伶官傳〉,輒為涕下沾襟也楮今於詞亦然楮

又評〈賀新郎.再贈柳敬亭〉評曰:

百十六字括盡梅郵先生柳敬亭楮傳楮16

16

曹貞吉:《珂雪詞》,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出版),

冊240,頁454。

244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可知他的論點受吳應箕的影響,熱愛、精熟歷史,他認為讀詞如同讀《五代史》的伶官傳,令人潸然淚下。以後當他面對人生際遇,他對詞作為文體的歷史地位的思考,他都能以史學的眼光來面對。所以因此康熙十年 (1671),他在〈詞選序〉云:

今之不屑為詞者,固亡論楮其學為詞者,又復極意花間,學步蘭畹,矜香弱為當家,以清楮為楮色楮神瞽審聲,斥為鄭、衛楮甚或爨弄俚詞,閨襜冶習,音如溼鼓,色若死灰楮楮則嘲詼隱庾,恐為詞曲之濫觴;所慮杜夔左,將為師涓所不道,輾轉流失,長楮安窮!勝國詞流,即伯溫、用修、元美、徵仲諸家,未離斯弊,餘可識矣楮余與里中兩楮子﹑潘子戚焉,用為是選,……選詞所以存詞,其即所以存經存史也夫楮(《文集》卷二)

陳維崧直接把詞的地位提昇至經、史的地位,把歷來被視為末流、小道、豔科的詞,視為經史,這是很突破的觀念,而且他認為選詞是為存經存史,把詞的題材內容,拓展到生活每一個層面,所以他眼睛所看到,生活所接觸的,如他以詞寫目擊明亡慘痛的史實〈夏初臨.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楊孟載韻〉,哀悼明末抗暴的義士如〈賀新郎.五人墓〉等、哀南明死難君臣〈喜遷鶯〉、〈杏花天〉,關心社會疾苦的社會詞〈南鄉子.江南雜詠〉、〈八聲甘州.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賦此〉、〈賀新郎.縴夫詞〉等等,還有包括這些流浪江湖的藝人,都成為他紀錄的歷史,也是詞史的光輝。

(三)觀劇有感

陳維崧有高度的文學、戲劇等藝術修養,每次賞畫、看戲後,都能觸動其亡國破家後深沈苦悶的心弦,加上筆下的江湖藝人,和他多少都有交情,眼見劇中情節,演員真實的遭遇,感同身受,不能自己。如初到水繪園時,觀徐渭〈漁陽弄〉、〈翠鄉夢〉,所寫〈冬至前五日,佘公佑、石尚卿、許子公招宴得全堂即席分得一東〉詩:「月明隋苑三更後,霜急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45

漁陽一鼓中。」(《陳維崧詩》頁428),細述席間觀劇的感受。

康熙三年 (1664) 春,冒襄與陳維崧等觀劇,各有七絕四首,所觀為〈落冰絲〉、〈紫釵記‧折柳陽關〉等。陳維崧有〈同諸子夜作巢民先生宅觀劇各得四絕句〉四首: 之二

南華天問楮楮絕,接武除非肉與絲楮卻笑康王衿老諸,強將北曲傲吳兒楮(自注:康對山海、王渼陂九諸,俱以北曲擅名楮) (《詩集》卷楮) 之三

少日魂銷湯義仍,而今老去意如冰楮聽歌忽楮當年事,月照中門楮幾層楮(《詩集》卷楮)

陳維崧對湯顯祖有極高的評價,認為崑腔優於康海、王九思乃至李開先等之北曲。

又如〈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觀劇即事〉(自注:劇演精忠) :

……神絃楮曲才終楮更有梨園雜爨,院楮絲桐楮岳家遺恨,夜堂楮片刀弓楮悲曼衍,嘯魚龍楮惹當場、諸灑鵑紅楮須行樂耳,何知底事,且釂金鍾楮(《詞集》卷二十)

觀看岳飛的精忠劇使人悲憤,岳飛精忠的遺恨,看罷讓人熱淚盈眶。〈沁園春.桐川楊竹如刺史招飲演黨人碑,即席有作〉:

屈指愍孫,惟我與楮,今日相逢楮歎家世膺滂,破巢剩壘,丹青褒鄂,硬箭強弓楮(自注:忠烈公遺像存余家三十年矣楮今始奉還楮) 磊磈楮澆,飛揚不禁,願學當年曹景宗楮銀燈底,恰清歌宛轉,妙伎玲瓏楮 燭花墳起如龍楮又聞樂中山諸滿胸楮任刺史筵前,

246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嬌絲脆竹,黨人碑上,怪雨盲風楮我已冥鴻,人方談虎,愁殺長安老石工楮歌且止,諸兩家舊事,楮曲難終楮(《詞集》卷二十四)

自注:竹如係忠烈公冢孫,黨人碑宋元祐紹聖事。明熹宗時,朝政為魏忠賢把持,楊漣列舉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上奏熹宗皇帝,結果慘遭魏忠賢迫害,被嚴刑毒打,體無完膚,冤死獄中,時年五十四歲。楊漣死後,抄其全部家產,不足千金。楊漣被殺後,遺像藏在陳陳維崧祖父陳于廷處。陳維崧十歲即代祖父寫〈楊忠烈像贊〉(《儷體文集》卷十),他保存楊漣遺像三十年,今始奉還,可知兩家交往淵源深厚。

所謂黨人碑指蔡京、高俅專權,將元祐黨人司馬光、蘇軾等列為奸黨,在太學端禮門前,樹一碑,鐫刻蘇等百二十人姓名於上,名曰「黨人碑」。「思兩家舊事」,感嘆楊家受盡朝廷小人迫害,兩家都遭亡國、破家之痛,此曲難終,寄寓明末亡國事蹟。

又有〈夜半樂.春夜觀小伶演葛衣劇〉自注: (任西華故事也),寫任昉死後,家徒四壁,其子任西華受歧視之事,劉孝標聽後,憤然寫下〈廣絕交論〉。陳維崧寫「閱此不覺,滿瀉瓊舟,狂斟玉斗,我論絕交君信否?」(《詞集》卷三十) 一抒自己淪落之悲。

因為觀劇所感,加上這些藝人與他多少有交情,因此他有意留下這些江湖藝人的紀錄,讚美他們也為他們感嘆。

三、詞中所記江湖藝人

陳維崧雖然不是詞史上第一個寫江湖藝人的詞人,宋元易代之際,有類似題材,像朱敦儒〈鷓鴣天〉「唱得梨園絕代聲」,歌詠李師師歌藝絕妙,無可倫比。當靖康元年,北宋國勢危急,為繳納金人的巨額金帛在汴京城內大肆搜括,師師被抄家,歷盡艱辛逃到江南。朱敦儒在湖湘與之偶遇,同情其遭遇,故寫下此詞。然而這些作家,所寫的詞都是極少數,範圍也窄。

陳維崧出身明代東林之後,大有才華,滿腔抱負,無奈明亡後,家道中落,浪跡天涯,又七次科考不第,生活極端困苦。他在〈浪淘沙.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47

題園次〈收綸濯足圖〉:

濯足碧溪隈,楮笑沿洄楮龍窩蛟窟莫相猜楮我有珊湖竿不用,不是無才楮(《詞集》卷四)

所以詞中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他不僅同情那些淪落江湖,賣藝天涯的歌手﹑琴師,同時也一抒自己心中屢次科舉不第,不為世用的痛苦,及亡國悲痛。這類作品雖然在《湖海樓詞集》中數量不多,但呈現極光芒的一面。他對流落江湖的藝人特別的同情,雖然這類詞佔他的《湖海樓詞集》中,僅十多首,也算少數,但是所論藝人層面較前人廣,詞中先讚嘆這些江湖藝人身懷絕技,接著大都轉為家國之思。這批身懷絕藝的藝人有:

(一)精詩畫、篆刻

1.何鐵

何鐵,一字金雨,字龍若,號緩村,小字阿黑,別號忍冬子。江蘇丹徒人,流寓在泰州。工元人詞曲,精秦漢金石刻,善彈吹書畫。喜出游,負名於時。17 何鐵是當時狂怪,有才藝之士。清薛斑也曾有〈念奴嬌.吳門返棹,過三塘晤周格人,見示何鐵畫扇并詞,即次原韻〉,又有再讀〈金縷曲.寄贈何鐵三十初度次韻鐵珊先生用辛稼軒原韻〉等詞,都將描繪何鐵奇才狂怪,與世相悖的形象。陳維崧為他寫〈賀新涼.贈何生鐵〉:

鐵汝前來!曷不學、雀刀龍笛,騰空而化?底事六州都鑄錯,辜負陰陽爐冶?氣上燭、斗牛分野楮小字又聞呼阿黑,詎王家、處仲卿其亞?休放誕,人笞罵楮 蕭疏粉諸營丘畫楮更雕鑱、漸臺威斗,鄴宮銅瓦楮不值楮錢疇惜汝?醉倚江樓獨夜楮月照到、

17

見周應銓:《南莊輯略》:引自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8月,第2版2刷),頁96。

248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寄奴山下楮故國十年歸不得,舊田園、總被寒潮打楮諸鄉諸,浩盈把楮(《詞集》卷二十八)

讚嘆何鐵「蕭疏粉墨營丘畫」,其書畫瀟灑疏朗,像宋初著名的名畫家──李成。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七:

營丘李成,字咸熙,磊落不羈,喜酒善琴,好為詩歌,猶妙畫山水楮……畫〈平遠寒林〉,前人所未嘗為,氣韻蕭灑,諸林清曠,筆勢穎脫,諸楮精絕,高妙入神楮18

李成畫畫氣韻瀟灑,墨法清絕。何鐵善雕刻、書畫,可以與之比擬。「更雕鑱、漸臺威斗,鄴宮銅瓦」,盛贊他無論是「漸臺」,漢武帝作建章宮,太液池中有漸臺,高二十餘丈,臺址在水中,故名。「威斗」是用銅摻入五色石鑄的,形狀像北斗,長二尺五寸,王莽堅信,此物內能保佑自己穩坐王位。「鄴宮」指宮殿,無論大或是小的建築物,都能雕成維妙維肖,可見其手藝何等高超。

2.吳豈衍

吳豈衍工篆科,陳維崧在〈念奴嬌.送吳豈衍歸宣城,兼寄沈方鄴、梅耦長〉: (自注:豈衍工詩兼篆刻,季野先生嗣君也。)

淋漓頓挫,借杜陵長句,幻成波磔楮兀奡蒼涼盤瘦硬,鬱若諸帆浪舶楮巉削虛無,雕鐫形狀,萬壑蒼皮坼楮李潮楮衍,古惟二子堪匹楮 嘆息世態媕婀楮人情淟涊,楮字楮曾識?只有敬亭山色好,鎮日相看亦得楮歸臥諸霞,閒逢梅沈,定問余蹤跡楮豪情冶興,為言都不如楮楮(《詞集》十八)

詞中讚嘆吳豈衍的篆刻技術蒼涼瘦硬、淋漓頓挫,如山勢險峻陡峭,

18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頁80。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49

又如虛無飄渺。「兀奡蒼涼盤瘦硬,鬱若煙帆浪舶,巉削虛無」。唐李陽冰善詞章,尤工篆書,筆法遒勁,氣勢犀利,「李潮吾衍,古惟二子堪匹」,讚嘆古來唯有唐李潮與元朝吾衍的篆刻能與吳豈衍相比。

3.周履坦

周履坦以丹青供奉內廷,〈念奴嬌.贈吳門周履坦〉:自注: (時以丹青供奉內庭)

盤龍後代,擅虎頭絕藝,風流淹雅楮楮旦聲名動人主,不數當年曹霸楮架上楮鷹,宮前稚蝶楮楮楮遭烘寫楮布衣親見,鳳樓楮片鴛瓦楮 可有褒鄂弓刀,金張袍綬,要上凌諸畫?月給俸錢愁不飽,只夢闔閭城下楮滿掩京華,錦衣玉貌,總是悠悠者楮青熒燈火,諸諸共作情話楮(《詞集》卷二十)

詞中讚許周履坦的畫藝,「擅虎頭絕藝,風流淹雅」,所有花卉、鷹鳥、蜂蝶都畫得栩栩如生,聲名驚動皇上,還在布衣時,曾經皇帝召見,大得殊榮。

而今「月給俸錢愁不飽」,經濟堪憂,在輕熒燈火之下,不堪回首,與陳維崧同為飄零。

(二)擅長南曲

因為在長期接觸劇壇歌者,所以陳維崧詞中,記載一些流落江湖的歌者,如:

1.蘇崑生

戲曲教師蘇崑生 (1605?-1679) 是著名南曲家,原名周松如,曲藝奇高,是李香君之曲師,也曾在阮大鋮府中教導音樂。當他看到復社文人的〈留都防亂公檄〉,知道阮大鋮是魏閹的黨羽,殘害忠良,不顧重薪,拂衣而去。阮大鋮逮捕復社文人下獄,蘇崑生又主動去向左良玉求救。

250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左良玉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以驍勇為東林黨侯恂所識拔,後在鎮壓農民戰爭中升為大帥,封寧南伯。順治元年 (1644),南明成立,進封寧南侯。順治二年 (1645),發兵東下討伐奸黨馬士英,軍至九江戰死,蘇崑生於左良玉死後,入九華山削髮為僧。順治九年 (1652),蘇崑生到汪汝謙擔任崑曲教習。順治十一年 (1654),汪去世後,蘇崑生離開汪家,參加蘇州一年一度的中秋虎山曲會,蘇州曲迷為之折服。以後展轉到太倉畫家王時敏家教家童崑曲。大約康熙六年 (1667),蘇崑生又淪落江湖,扁舟鐵笛,漫跡大江南北。清吳偉業曾有〈楚兩生行并序〉云:

蔡州蘇崑生、維揚柳敬亭,其地皆楚分地,而又客於楚楮左寧南駐武昌,柳以談、蘇以歌,為幸舍重客楮寧南沒於九江舟中,百萬眾皆奔潰楮柳已先期東下楮蘇生痛哭,削髮入九華山,久之楮從武林汪然明;然明亡,之吳中楮吳中以善歌名海內,然不過嘽緩柔曼為新聲楮蘇生則於陰陽抗墜,分刌比度,如崑刀之切玉,扣之栗然,非時世所為工也楮嘗遇虎丘廣場大集,生睨其旁,笑曰:「某郎以某字不合律楮」有識之者曰:「彼傖楚乃竊言是非楮」諸有以挫之楮間請楮發聲,不覺屈服楮顧少年耳剽日久,然不肯輕自貶下,就蘇生問所長,生亦落落難合,到海濱,寓楮里楮蕭寺風雪中,以余與柳生有雅故,為立小傳,援之以請曰:楮浪跡三十年,為通侯所知,今失路憔悴而來過楮,惟願公楮言,與柳生並傳足矣楮19

康熙六年丁未 (1667),吳梅村兩次寫信給冒襄,請求接蘇崑生到冒襄的水繪庵,信云:

有中州楮友,向在左寧南幕中,弟曾和柳敬亭同楮歌贈之,所謂蘇崑崑生是也楮……比獨身蕭寺中,惟兄翁可振拔之,水繪園不可無楮客也楮(冒襄輯《同人集》卷四)

19

同注11,頁246-247。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51

又:

大梁蘇崑生兄於聲音楮道,得其精微,四聲九宮清濁抗墜,講求貫穿於微眇之閱,幾欲質子野而州鳩而與之辨,康崑崙、賀慷智不足道也楮古道良自愛,今人多不彈楮(冒襄輯《同人集》卷四)

吳偉業極力讚賞蘇崑生。冒襄邀他到水繪庵教授戲曲。這年冒廣生《冒襄年譜》記:「蘇崑生來。」20 王挺 (周巨) 云:

其 (蘇崑生) 所教童子,無不按拍中節,盡致極妍,紫諸擅舞,楊枝擅歌,秦簫雋爽,吐音激越,能度北曲,聽者淒楚楮(《同人集》卷二)楮(冒襄輯《同人集》卷四)

陳維崧為蘇崑生寫〈賀新郎.贈蘇崑生〉,詞前有小序:蘇,固始人,南曲為當今第一。曾與說書叟柳敬亭同客左寧南幕下,梅村先生為賦〈楚兩生行〉。

詞中寫他與蘇崑生的友誼,身世,讚嘆蘇崑生歌唱的美好,像朝著名歌手李龜年。詞的人物主題情調明顯有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的痕跡。

康熙九年庚戌 (1670),陳維崧有〈汝寧雜感〉,其二是懷念蘇崑生的詩:

繚垣槲葉亂熒熒,鎖院陰沈薜荔青楮為怯深愁消短燭,獨攜橫笛上空亭楮關山澒洞么絃斷,身世蒼茫急拍停楮忽楮寢邱蘇處士,白頭江海恨諸諸楮自注:蘇崑生固始人,精於南曲楮(《詩集》卷四)

自己攜笛獨登空亭,想要消除鄉愁。惹起「身世蒼茫」的感嘆,趕緊停拍。忽然懷念起蘇崑生。感嘆他「白頭江海飄零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

20

冒廣生:《冒巢民先生年譜》,見《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年出版),冊85,頁468。

25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塊壘。康熙十三年 (1674),蘇崑生來到無錫,惠山禪寺,便在此養老至死。

2.陳九與陳郎

順治十五年 (1658),冬天,陳維崧等十四人在水繪庵的小三吾亭唱和,陳維崧〈小山吾唱和詩序〉寫:

獨念當時先生與先楮及貴池吳縣華亭,……諸先生游,風節錚錚,楮時有太學黨人之目楮諸賢諸落略盡楮……撫今諸楮,樂往哀來,余又焉能巳於悲也楮旁有吳中教師,為冒先生二三十年舊交楮鬚髮毿毿白,夜深張燭,目不闔如線,聞陳子言,亦述其江淮間舊事,泣下不止,坐客皆罷去楮(《文集》卷楮)

此吳中教師即陳九。他是水繪園戲班的音樂教師,陳維崧在〈徐郎曲〉後,曾自注:「陳九,徐郎教師也。」陳九教徐紫雲歌唱,也是歌童陳郎--靈雛的父親。冒襄家的戲班大多是阮大鋮家樂部的人,他們離開金陵石巢園來到如皋水繪庵。陳九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愛國老人。在小三吾亭中一聽陳維崧的話,也追憶起江淮的舊事而淚流不止,對陳九的錚錚鐵骨,有民族深情給予極高的評價。

陳維崧在〈滿江紅.陳郎以扇索書為賦一闋〉(自注:父名陳九,曲中老教師) :

鐵笛鈿箏,還記得、白頭陳九楮曾消受、妓堂絲管,毬場花酒楮籍福無雙丞相客,善才楮楮琵琶諸楮歎今朝、寒食草青青,人何有? 弱息在,佳兒又;玉山皎,瓊枝秀楮喜門風不墜,家聲依舊楮生子何須李亞子,少年當學王曇首楮對楮家兩世濕青衫,楮衰醜楮(《詞集》卷十楮)

此詞寫陳九擅長鐵笛並撥弄細箏,「善才第一琵琶手」,而且還是琵琶第一高手。 他的生活是在「妓堂絲管,毬場花酒」度過。「籍福無雙丞相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53

客」,籍福指漢武帝的謀士,此處以陳九和達官顯貴交往過。繼寫陳郎能守家風,陳郎即冒襄家歌童靈雛,詞中慶幸陳家「門風不墜,家聲依舊」,期許陳郎「少年當學王曇首」,《宋書‧王曇首傳》:「 (王) 琅琊人。幼有業尚 (所主業務),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財,曇首惟取圖書而已。」21 陳維崧勉勵靈雛要多讀書有進取。

3.徐紫雲

徐紫雲,字九青,號曼殊,人稱雲郎。生於崇禎甲申年 (1644),卒於康熙乙卯 (1675) 年,得年三十二,是冒襄家的歌童。陳維崧寄食如皋水繪園時第二年春天,冒襄安排雲郎,在水繪庵中的小三吾深翠房陪伴陳維崧讀書。那年雲郎十五歲。陳維崧與他關係匪淺22,有多首詩詞相贈,如〈徐郎曲〉:

江淮國工亦何限,徐郎十五天下楮楮楮聲兩聲秋雁叫,千縷萬縷春蠶絲楮滌除胸諸忽然妙,檢點腰身無不為楮高才刌曲驚莫敵,細心入破楮楮師楮徐郎醉汝楮杯酒,汝醉還能作歌否?請為江南曲楮唱,江南春江南,可憐復可楮楮就中僕是江南人,楮楮江南夜,……霍王小女家家瑟,楊氏諸姨部部箏楮俱誇玉樹華筵坐,不怕金楮大道行楮……琵琶斜抱恰當胸楮細說關山恨幾重楮南曲不傳張伯起,北宮楮數沈楮庸楮……錯譜悲涼感路人楮歌罷楮人擊鼉鼓楮十萬銀燈落如雨楮前輩徐郎甚勿輕,楮不見陳九白頭渾脫舞楮(陳九徐郎教師也) (《湖海樓詩集》卷四)

詩中稱揚徐郎雖然年紀輕,卻能歌善舞,妙解音律,善演貴妃、昭君等人物,手抱琵琶,細唱曲中故事,感動許多人。又如〈滿江紅.過邯鄲道上呂仙祠,示曼殊。曼殊工演邯鄲劇〉:

2122

梁沈約:《宋書‧王曇首傳》(臺北:啟明書局,1962年出版),卷63,頁1678。

見拙作:《湖海樓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出版),頁143。。

254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絲竹揚州,曾聽汝、諸川數種楮明月夜、黃粱楮曲,綠醅千瓮楮枕裡功名雞鹿塞,刀頭富貴麒麟冢楮只機房、唱罷酒都寒,梁塵動楮 久已判,緣難共楮經幾度,愁相送楮幸燕南趙北,金鞭難控楮萬事關河人欲老,楮生花月情偏重楮算兩人、今日到邯鄲寧非夢楮(卷十楮)

康熙九年 (1670),陳維崧攜紫雲北游燕趙,經過邯鄲道上的呂洞賓祠所寫。詞中從前曾在熱鬧的揚州聽曼殊演唱過幾次湯顯祖的雜劇,在明月高懸的夜晚,伴著〈邯鄲記〉樂曲,感受到功名,如「枕裡功名雞鹿塞,刀頭富貴麒麟冢」,是美夢一場,生前的榮華富貴,最後仍要歸墓冢。紫雲的歌聲使得「只機房、唱罷酒都寒,梁塵動」,何等精采。

詞中讚嘆曼殊善謳歌,「只機房、唱罷酒都寒,梁塵動」,〈邯鄲夢〉中〈織恨〉一折,一曲高歌,酒寒塵動,極寫觀眾叫好又叫座之盛況。

(三)善撾鼓

撾鼓是擊鼓也。蘇崑生的弟弟庭柏上人,擅長吳歌,兼工撾鼓,陳維崧寫〈賀新郎.茶村寺寓逢庭柏上人有贈〉:

急雨銅街沒楮喜瞥遇、楮僧不俗,有愁都豁楮半世不曾持梵貝,只唱曉風殘月楮讓袞袞、群兒成佛楮音節柔和兼妙好,鬘陀花、簌簌翻林樾楮遺恨事,無毫髮楮 鼕鼕畫鼓春雷發楮似諸穎、十三娘舞,劍光奔突楮贏得闍黎爭匿笑,詎是靈山衣缽楮長嘯也、岑牟難脫楮萬事楮楮楮算假,拍紅牙、那便閑生活?持楮意,問迦葉楮(《詞集》卷二十七)

這首詞是贈給茶村寺的庭柏僧人,詞中描述他的個性、人生看法、才能。庭柏僧人與眾僧不同,他無憂無愁,不重修行,不落流俗,當僧人卻「半世不曾持梵貝」,只唱唱曲兒,寧可讓其他的小徒兒個個都成佛。他有歌唱的才華,唱歌時「音節柔和兼妙好」,使得「鬘陀花」指佛說法時,天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55

雨之花,簌簌的翻落在林樾中,能感化眾人。

下片指出庭柏上人撾鼓時的絕藝,「鼕鼕畫鼓春雷發」,好似春雷初發,又像公孫大娘的弟子臨穎李十二娘的舞劍23,神採飛揚,「劍光奔突」閃閃耀眼,惹得諸僧掩口笑,更不像傳授「靈山衣缽」的上人。「岑牟難脫」指古時鼓角吏的帽子;庭柏上人穿戴上敲鼓人的衣帽,因亡國破家,出家為僧。結論是管他「誰真誰假」,他過著遠離塵世,無閒愁的生活。

(四)善說平話

1.柳敬亭

明末清初說書者名家輩出,柳敬亭 (1587-約1670) 是其中佼佼者。他是江蘇泰興人,家中捕魚為業。吳梅村〈柳敬亭傳〉:

柳敬亭,……蓋曹姓楮年十五,獷悍無賴,名已在捕中楮走之盱眙楮24

沈龍翔〈柳敬亭傳〉云: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多以柳麻子呼之楮楮姓曹,泰州曹家人莊人也楮李公三才開府泰州,緝地方不楮,長戾以逢春應,十年十七八歲一惡少耳。開府輕其罪,乃出亡,之泰興,傭於某,久之意不樂。遂去。遊四方,至寧國,醉臥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號敬亭可乎?於是名逢春,號敬亭焉。偶聞市中說彈詞,心好之,輒習其說,遂以說聞。

柳敬亭原姓曹,面多麻。因為休憩在柳樹下,改姓柳。他跟莫后光學說書,不久即聲名大噪,先後在楊州,蘇州,杭州賣藝,以後來到南京。

23

這裡陳維崧筆誤,李十三娘應是李十二娘。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

序〉,提及在「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穎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 24

同注11,頁1055。

256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黃宗羲〈柳敬亭傳〉說:「華堂旅會,閒亭獨坐,爭延之使奏其技。」25

張岱〈陶庵夢憶〉卷五云:

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說書,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26

周容《春酒堂文集‧雜憶七傳‧柳敬亭》云:

癸巳值敬亭于虞山,聽其說數日,見漢壯繆,見唐李郭,見頌鄂、蘄二王,見劍戟刀槊,鉦鼓起伏,髑髏模糊,跳擲繞座,四壁陰風旋不已,予發肅然指,幾欲下拜,不見敬亭。27

柳敬亭曾在武昌左梁玉幕中說書。左梁玉是抗清名將,也是反對閹黨魏忠賢與其黨羽阮大鋮的著名人物,後來左良玉不顧大局,要領兵東下,柳敬亭就不辭辛苦去勸阻。黃宗羲〈柳敬亭傳〉:

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猾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

28

柳敬亭當左良玉的座上客時,「每夕張燈高坐,談話隋唐間遺事。甯南親信之,出入臥內,未嘗頃刻離也」。左良玉死後,他酒後談起甯南舊事,都欷噓灑泣。後來馬逢知叛明降清,當上提督,駐兵松江,柳敬亭

25

黃宗羲:《南雷文集.前集.柳敬亭傳》(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出版),卷10,頁11。 26

張岱撰,夏咸淳、程榮維校注:《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頁81。 27

周容:《春酒堂文存》,見《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出版),冊153,頁118。 28

同注24,頁11。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57

竟也出入其門下,可惜馬逢知不過以倡優遇之,結果鬱鬱不得志。

此後清統一中國,柳敬亭曾北上至天津、北京說書,深得文人雅士喜愛。晚年則歸返南方,又到安徽、廬江一代說書謀生。過著十分淒涼的日子。29

以後柳敬亭被譽為大說書家,擅長說《水滸》、《三國演義》、《隋唐》等名篇,技藝卓絕。康熙四年乙巳 (1665),柳敬亭到揚州,陳維崧有〈左軍南與柳敬亭軍中說劍圖歌〉:

寧南嚄唶大出師,軍中百戲無不為。潯陽戰艦排千里,夜關說劍孤軍裡。虎頭瞋目盤當中,其意自命為奸雄,說時帳前捲秋月。說罷耳後生悲風,軍中語秘聽者死。疾不聞聲夜如水。左坐一將軍,右坐一辯士,辯士者誰老無齒。魋顏摺脅醜且鄙。得非齊蒯通,乃是柳麻子。此翁滑稽真有神,少年趯捷矜絕倫。青春亡命盱眙市,白髮埋名說事人,寧南置酒軍中暇。愛翁說劍真無價,橫刀詎趣提湯烹。洗足寧來踞床罵,飄零大樹蔓寒煙。翁也追思一惘然。西風設祭悲彭越,夜雨傳神倩鄭虔,感恩戀舊纏胸臆,故國無家歸不得,惡少侯亡盡可憐,三更燈火披圖泣。(《詩集》卷二)

陳維崧以詩描繪柳敬亭軍中說書的情形。圖中左良玉將軍坐在左邊,右邊坐著的辯士,就是「柳麻子」。左將軍空暇時,常愛聽柳麻子說書。「愛翁說劍真無價,橫刀詎趣提湯烹」,說書說得神采飛揚,神靈活現。然而現在卻是「故國無家歸不得」。

這年王士禎赴禮部任,諸名士送別於禪智寺。冒襄攜青若、陳維崧往揚州。陳維崧有〈小秦淮曲十首.同葉桐初、許山濤、冒青若賦〉:

柳叟 (敬亭) 詼諧老絕倫,戴生 (誠蒼) 寫照亦通神。更逢白下王宮秀,天寶鈿蟬剩此人。(《詩集》卷二)

29

薛寶琨:《說書名家柳敬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頁43。

258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說明柳敬亭是個的豪爽、俠義性格和一個民間藝人所具有的幽默、詼諧相結合,表現了高度樂觀主義精神,讚頌他是天寶以來的奇者。曹貞吉的弟弟曹禾于康熙丙辰 (1676) 所作的《詞話》云:

柳生敬亭以評話聞公卿,入都時邀致接踵,一日過石林許,曰:「薄技必得諸君子以不朽。」曹貞吉贈二闋,合肥尚書見之扇頭,沈吟嘆賞,即援筆和韻,《珂雪》之詞,一時盛傳京邑,學士顧庵叔自江南來,亦和之二章,敬亭名由此增重。30

充滿對柳敬亭的讚譽,當時曹貞吉也有〈沁園春.贈柳敬亭〉及〈賀新郎.再贈柳敬亭〉,龔鼎孳也有〈賀新涼.和曹實庵舍人贈柳叟敬亭〉,可見當時人推崇柳敬亭說書中蘊含興亡之感與故里之思。可惜柳敬亭晚年貧困。錢謙益《有學集.為柳敬亭募葬疏》云:

今老且耄矣,猶然掉三寸舌,糊口四方,負薪之子,溘死逆旅,旅櫬蕭然,不能返葬。傷哉貧也。優孟之後,更無優孟。敬亭之後,寧有敬亭?此吾所以深為天下士大夫愧。31

惋惜柳敬亭的貧困,竟然客死異鄉,無法返鄉安葬,實在令天下讀書人慚愧。

2.韓脩齡

陳維崧也曾在吳興祚的筵席上贈詞給平話藝人韓修齡,如〈賀新郎.伯成先生席上贈韓脩齡〉:

月上梨花午,恰重逢、江潭舊識,喁喁爾汝。絳燭兩行渾不夜,添上三通畫鼓。說不盡、殘唐西楚。話到英雄兒女恨,綠牙屏、

30

曹貞吉:《柯雪詞.附錄.詞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出版) 。 31

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頁1419。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59

驚醒紅鸚鵡,雕籠內,淚如雨。 一般懷抱君猶苦,家本在、扶風盩厔,武陵佳處。漢闕唐陵回首望,渭水無情東去。剩短蠟、聲聲訴與。繡嶺宮前花似血,正秦川公子迷歸路。重酌酒,盡君語。(《詞集》卷二十六)

此詞有序:韓,關中人,聖秋舍人小阮,流浪東吳,善說平話。

吳興祚字伯成,號留村,漢軍正紅旗人,貢生,官至兩廣總督。「聖秋舍人」,即韓詩,字聖秋,號固庵,廣西涇陽人,官兵部職方司郎中。韓脩齡善於說平話,原籍陝西,為韓詩之侄,現流浪蘇州。

陳維崧與韓脩齡在筵席上重逢,他們是「江譚舊識」,有他鄉遇故知的喜悅,接著讚賞韓脩齡的說書藝術,詞中並未直接寫韓修齡的為人、性格思想,而是通過對他說平話的描繪,「絳燭兩行渾不夜,添上三通畫鼓。說不盡、殘唐西楚。」平話的內容是朝代興亡更替的歷史題材,英雄兒女的恨事。寫出他的懷抱與故國之思。

當他「話到英雄兒女恨,綠牙屏、驚醒紅鸚鵡」,不說自己等人如何受感動,而說鸚鵡受感動,竟然「淚如雨」,鳥尚如此,而人何以堪?

(五)善彈琵琶

1.白玨

白玨,字壁雙。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云:

白璧雙,名玨,蘇州人,順治初,琵琶稱第一手,嘗售技於南北。吳梅村〈琵琶行〉,為白作也。當時名流多有贈詩。32

徐釚《詞苑叢談》也說:「白生名玨,字璧雙,琵琶第一手。」33 吳梅村曾為他作〈琵琶行〉。34 白玨生於明天啟元年 (1621),行三,故人稱

3233

見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冊10,頁4987。

見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頁552。 34

同注11,頁55。

260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白三或白三郎。白玨祖父為白文昌,父為白彧如,皆精通音律,苦學琵琶。

康熙二年癸卯 (1663),陳維崧到崇川,受陳世祥的款待,邀請白玨彈琵琶。陳世祥字善百,是陳維崧的同宗而且年長。陳世祥曾任直隸新安縣知縣,順治十年罷官居南通,是個失意的文人。陳維崧《湖海樓詩集》癸卯有〈過崇川訪家善百作長歌枉贈復此奉酬〉:

……城西白生紅錦靴,邀來為我彈琵琶,琶聲拉雜似人語。(《詩集》卷一)

35

康熙二年 (1670) 年冬,白璧雙受邀到水繪庵彈琵琶。 陳維崧有〈摸

魚兒.家善百自崇川來,小飲冒巢先生堂中。聞白生壁雙亦在河下,喜甚,數使趣之。須臾,白生抱琵琶至,撥絃按拍,婉轉作陳隋數弄,頓爾至致。余也悲從中來,並不自知其何以故也。別後寒燈孤館,雨聲蕭槭,漫賦此詞,時漏已下四鼓矣〉:

是誰家本師絕藝?檀槽搯得如許!半彎邏逤無情物,惹我傷今弔古。君古苦,君不見、青古已是人古古。江東古樹。古不聽琵琶,也應難覓,珠淚曾乾處。 淒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燈前一對兒女。忽然涼瓦颯然飛,千歲老狐人語。 渾無據!君不見、澄心結綺皆塵土。兩家後主,為一兩三聲,也應聽得,撇卻家山去。( (《詞集》卷二十九)

這首詞是白玨彈罷,離別後,當晚四更之作。詞前三句,極力讚嘆,到底是那位琴師傳授,才有如此高超的琵琶技藝?「半彎邏逤無情物」,這

35

此詞《冒襄年譜》著錄為康熙九年。但陳維崧〈摸魚兒〉在《烏絲詞》已被選錄,《烏絲詞》收詞至康熙五年,出版在康熙七年。參考陳維崧:《烏絲詞》(,鳳凰出版社,2007年,據留松閣影印),書後有王西樵、王士禎評語,王士禎在康熙四年離開揚州,王西樵康熙五年返濟南。又參考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康熙九年並無著錄,這年陳維崧已經游歷北京,不在如皋。又參考馬祖熙:《陳維崧年譜》著錄在康熙二年,比較正確。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61

西藏的檀木樂器,本是無情物,竟惹起「傷今弔古」,身世之悲。「君不見、青衫已是人遲暮」,傷今自嘆。「江東煙樹」以下四句,寫江南的煙花草樹,足以傷魂,縱使不聽琵琶,也會使人淚如泉湧,溼透衣襟。

下片「淒然也」至「忽然涼瓦颯然飛,千歲老狐人語」,形容琵琶的絃聲急響。「澄心」指澄心堂,乃南唐後主李弁所建,已成一片廢墟。「家山」指家鄉,借指國家。李後主陳後主因迷戀聲色,終使江山毀棄,因此聽完琵琶他悲從中來。此悲與亡國破家有關。譚獻《篋中詞》卷二評之:「拔奇本師長歌之外。」36

陳維崧又有〈聽白生彈琵琶〉八首之一;

落拓司勳有鬢華,飄零瘦沈客天涯。那堪水碧山青日,坐聽當筵穆護沙。 之二

玉熙宮外繚繞平,盧女門前野草生,一曲紅顏數行淚,江南祭酒不勝情。(自注:梅村琵琶行,蓋為生作也。) 之四

十載傷心夢不成,五更回首路分明。依稀寒食鞦韆院,簾古重重聽此聲。 之五

感慨蒼涼復窈濛,細如春夢疾如風。少年漫把紅牙拍,此是檀槽太史公。

36

譚獻:《篋中詞》,見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出

版),冊21,頁93。

26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之六

古酒狂歌總絕倫,曾將薄藝傲平津。江南江北千餘里,能說興亡是此人。 之八

淼淼潯陽秋復春,琵琶亭外事成陳。因君今夜淒涼曲,重憶元和白舍人。(《陳維崧詩》頁567)

讚嘆白壁雙「曾將薄藝傲平津」,是「檀槽太史公」,能「一曲紅顏數行淚」。吳梅村還為他寫〈琵琶行〉,只有他「能說興亡是此人」,可惜亡國後,他只能流落江湖。

2.陳四丈

一個秋夜,陳維崧到梁谿,聽到陳四丈彈奏美妙琵琶,便為他寫下〈沁園春.秋夜聽梁谿陳四丈彈琵琶〉:

瑟瑟陰陰,嗟哉此聲,胡為乎來?似靈鼉夜吼,狂崩斷岸,角鷹秋起,怒決荒台。忽漫沈吟,陡焉掩抑,細抵遊絲綴紅梅。冰弦內,惹一宵涕淚,萬種悲哀。 十年前記追陪。乍握手、雙燈暗自猜。嘆朱門酒肉,誰容卿傲,梨園子弟,總妒君才。牢落關河,聊蕭身世,進入空亭小忽雷。顛狂甚,罵人間食客,大半駑駘。(《詞集》卷二十五)

梁谿在無錫縣西。陳四丈,名籍未詳。上片讚嘆陳四丈的琴藝,輕輕撥動琵琶〈梅花落〉曲,彈奏的聲音,「瑟瑟陰陰」如「靈鼉夜吼,狂崩斷岸」,又如「角鷹秋起,怒決荒台」,琴聲「忽漫沈吟,陡焉掩抑」,纖細有如蜘蛛所吐飄蕩天空的細絲。「惹一宵涕淚,萬種悲哀」,觸動心中許多悲傷。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63

下片寫陳四丈飄零身世之苦,藉著琵琶聲傳達出自己漂泊無依坎坷的身世,引起陳維崧的咒罵,認為身居要位者,都是庸碌之才。

四、江湖藝人詞作之旨趣

陳維崧寫江湖藝人的詞,大部分與這些江湖藝人有過接觸與交往。他對他們的才華大加讚嘆,具體讚頌其長處。當他們的才華與遭遇相反時,常觸動他內心的情感,詞中表彰他們的才華外,因亡國淪落江湖,常借題表達對個人遭遇的怨恨,歷史興亡的感受,人世滄桑的無奈,也有時藉著詞寄託自己的看法,寫江湖藝人其實是寫自己的遭遇。其寫作旨趣如下:

(一)反映江湖藝人的氣節

陳維崧認為詞有「存經存史」觀念,他所記錄江湖藝人的詞中,除了讚許他們的才藝出眾,不管是唱曲、說平話、彈琵琶、撾鼓等等,這些藝人,因亡國後,失去舞台,卻仍關注國事。柳敬亭和蘇崑生是說書、唱曲的藝人,在藝壇享有盛名,但在當時社會的歷史環境下,他們的地位卻是卑賤。如果從普通百姓及謀生的角度來說,蘇、柳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不問國事、遠離政治。但是他們人格的可貴之處,恰恰是在朝代更迭的複雜,政治形勢下,用自己的道義觀念,擔當起了國家興亡的社會責任。陳維崧〈賀新郎.贈蘇崑生〉:

吳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忽聽一聲河滿子,也無關、雨濕青古透,是鵑血,凝羅袖。 武昌萬疊戈吼。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搔首。正烏鵲、南飛時候。今日華清風景換,剩淒涼、鶴髮開元叟。我亦是,中年後。(《詞集》卷二十六)

264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指蘇崑生在左良玉幕下的生活,左良玉為南明紅光朝封南寧侯,握太子太傅,後為執政者馬士英所忌,左良玉以清君側之名,向南京進軍.討伐馬士英,自漢口至蘄州列舟二百餘里。當左良玉一死於九江舟中,百萬大軍頓時崩潰,蘇崑生失去唯一知己,隱入九華山為僧。「淪落半生知己少」所交游是「吹簫屠狗」,吹簫指伍子胥吹簫乞食,屠狗指高漸離擊筑,兩人皆隱於市井,是有節慨的俠士。而今江山易主,明朝宮殿已經景物全非,只剩下蘇崑生這白髮遺民,氣節長存。

陳維崧又有〈贈柳敬亭〉之一:

憶昔孤軍鄂渚秋,武昌城北戰雲愁,如今衰白誰相問。獨對西風哭故侯。(指甯南侯) 其二

紅燭天涯照舞筵,當時情緒已茫然。相逢頭白還相笑,記許題詩二十年。(《詩集》卷二)

感嘆柳敬亭對寧南侯左良玉的忠心,「獨對西風哭故侯」。如今白髮蒼蒼,衰老卻無人相問,可以想像一個藝人淪落的悲傷與晚景之堪涼。

白玨是個優秀的琵琶家。明亡後其父白彧如攜白玨浪跡江南、湖南、江西一帶獻藝,以琵琶曲藝傳播愛國思想,贏得極高聲譽。37 陳維崧在〈聽白生彈琵琶〉之三:

賀老琵琶識者稀,開元樂部事全非。虢姨已去甯王死,流落江東一布衣。 之七

37

參考顧啟:《冒襄研究.白在湄.白彧如.白壁雙》(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頁256。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65

醉把琵琶訴舊游,禿矜矯帽脫帩頭。莫言此調關兒女,千載夷門解報仇。

再三表明這些江湖藝人的氣節,雖已亡國仍是保有自己愛國思想。

(二)抒發懷才不遇之感

陳維崧在寫這些江湖藝人時,除了對筆下的藝人哀痛外,更深對人生失意的感傷。如〈賀新涼.贈何生鐵〉,何鐵空有才能,詩畫篆刻維妙維肖,,卻是「不值一錢」無人疼惜。實在是遭遇坎坷。他雖名「鐵」,卻沒有淬勵為一把鋒利的寶刀,枉自鑄成一塊錯鐵。表現作者強烈的憤慨。

詞中「小字又聞呼阿黑,詎王家、處仲卿其亞?」用《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 (敦) 每酒後輒吟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四句,以鐵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為典。寫何鐵有志難伸,和身世哀痛。關心他「休放誕,人笞罵。」勸慰何鐵,也是自身經驗,流露作者對現實與庸俗之輩的不滿與輕蔑,表達淪落不遇的憤恨。當明月能照到「寄奴山下」,自己卻「故國十年歸不得」,有家歸不得。故「醉倚江樓」、對月思鄉,淚流不止,寫何鐵也寫自己的身世。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飛揚跋扈,不可羈縛,一味橫霸,亦足雄誇一時。」38「不值一錢疇惜汝」,對何鐵沒有該得的評價,激起義憤,如此才華卻無人疼惜,「故國十年歸不得」,甚至十年回不了故鄉,只能倚樓遠望,淚下思鄉眼淚。

又如〈沁園春.秋夜聽梁谿陳四丈彈琵琶〉,聽到陳四丈的琵琶聲,想到陳四丈飄零身世之苦,「嘆朱門酒肉,誰容卿傲,梨園子弟,總妒君才。」到如今「牢落關河,聊蕭身世」,聽到琵琶引發陳維崧的感慨。陳維崧與陳四丈相交十載,惺惺相惜,刻畫陳四丈高傲不群的性格與憔悴江湖的行蹤,借陳四丈的「聊蕭身世」,除抒發自己的同情與悲憫,也嘆

38

見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3,頁3843。

266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息自己的懷才不遇者,「罵人間食客,大半駑駘」。

又如〈百字令.客有善絲竹者,以箋索詞,漫以賦此〉:「淪落無人識,棖棖邏逤,不堪聽汝重摘。」(《詞集》卷十九) 純粹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談到善絲竹者,年老髮白,一事無成,而且淪落無人識,實在不堪重聽一曲。

又如對工篆刻的吳豈衍:「嘆息世態媕婀。人情淟涊,奇字誰曾識?」然而感嘆人世弇婀,人情淡薄汙濁,「奇字誰曾識」?竟然無人欣賞他的奇字。才不為適用的哀嘆。

又有〈喜遷鶯.華漢章招飲,聽蘇崑生度曲〉:

風簾霜院,有一派晴秋,暗縈簾練。酒辣侵唇,菊香撲鼻,黃雀紫螯初薦。正值客心淒處,那禁夜烏啼斷。絳臘底,恰白頭賀老,江潭重見。 離怨。言不盡水市燈昏,試取檀槽按。宛洛家鄉,武昌樓櫓,往事古雲分散。(蘇中州人,又常客左寧南幕。) 愁似長空楊絮,淚比真珠脫線。君休唱,惹青古溼了,再無人管。(《詞集》卷二十六)

在秋風愁煞人的季節,「正值客心淒處」,恰好重遇到蘇崑生度曲,「言不盡水市燈昏,試取檀槽按」,蘇崑生引吭高歌,激起他許多共鳴與離愁家恨,「愁似長空楊絮」,「淚比真珠脫線」,無法承受這種哀恨,只好請求「君休唱」。

又如對韓脩齡的遭遇,感到悲嘆。在〈賀新郎.伯成先生席上贈韓脩齡〉:

「一般懷抱君猶苦」,他的心境比人更苦,因為「家本在、扶風盩厔,武陵佳處」,是陝西漢唐故地,現則流浪東吳,有家不得歸。渭水無情東去」,指出現實的無情,故鄉現在是「花似血」的春天,他卻「迷歸路」,因為是前朝遺民,有家歸不得。結句「重酌酒,盡君語」,只有借酒澆愁愁更愁,情感更加沈重。這些遭遇都是陳維崧自己的寫照,寄食如皋,科舉不第,一事無成的天涯悲痛。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67

(三)訴山河變色與家國之悲

明代覆亡是遺民心中之痛,有人入道,有人沈湖,有人隱居山林,文人以不同方式表達對朱明的忠心。康熙九年 (1670),白玨受邀到水繪庵彈琵琶,鄧漢儀有詩〈觀冒襄寒夜聽白三彈琵琶歌跋〉,吳梅村詩集〈琵琶行序〉:

去梅村一里,為王太常煙客南園。今春梅花盛開,予偶步至此,忽聞琵琶聲出於短垣叢竹間,循牆側聽,當其妙處,不覺拊掌,主人開門延客。問向誰彈,則通州白在湄子彧如,父子善琵琶,好為新聲。須臾,花下置酒,白生為予朗彈一曲,乃先帝十七年以來事,敘述亂離,嚎嘈淒切。39

可見白壁雙擅長彈崇禎十七年以來,所謂國破家亡,亂離哀傷之事。陳維崧所填寫〈摸魚兒〉詞,有一段很長的序:「家善百自崇川來,小飲冒巢先生堂中。聞白生壁雙亦在河下,喜甚,數使趣之。須臾,白生抱琵琶至,撥絃按拍,婉轉作陳、隋數弄,頓爾至致。余也悲從中來,並不自知其何以故也。別後寒燈孤館,雨聲蕭槭,漫賦此詞,時漏已下四鼓矣。」

序中介紹寫詞的緣由、環境、氣氛,聽後的心情。序說白生彈「陳隋數弄」,指陳、隋時流傳的樂曲。詞中「君何苦?君不見,青衫已是人遲暮。」因琵琶聲觸動陳維崧的身世之感受,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時不我與的悲嘆。詞的後數句,「君不見、澄心結綺皆塵土」。「澄心」指澄心堂,南唐李後主宴居之所,「結綺」指結綺閣,指南朝陳後主起林春、結綺、望仙三閣於光昭殿前。陳與南唐兩朝後主,當初窮奢極欲建築的宮殿都已化為塵土。「兩家後主,為一兩三聲,也應聽得,撇卻家山去。」歇拍以聽完「隋唐數弄」,憶起陳後主、兩後主兩位的末代皇帝因縱慾奢華,以致於亡國的歷史悲劇。此顯然對南明統治者的諷刺與感嘆前朝繁

39

同注11,頁472。

268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榮已逝,為山河變色而哀悼。

又有〈鵲踏花翻.春夜聽客彈琵琶,乍作隋唐平話〉:

雨滴梅梢,雪消蕙葉,入春難得今宵暇。倩他銀甲淒清,鐵撥古橫,聲聲迸碎鴛鴦瓦。依稀長樂夜烏啼,分明湓浦鄰船話。 腕下,多少孤城戰馬,一時都作哀湍瀉,今日黑闥營空,尉古杯冷,落葉浮清灞。百年青史不勝愁,兩行銀燭空如畫。(《詞集》卷十一)

此詞讚許琵琶藝人撥弦定調,指法熟練。通過弦索的高低遠近的聲響,讚美高超的彈奏藝術。善用比喻,以「依稀長樂夜烏啼,分明湓浦鄰船話,」渲染彈奏琵琶之妙,作者彷彿神游余琵琶樂聲中,耳邊聽見長樂宮中老鴉悲鳴,聽見湓浦船上琵琶女彈出的哀曲。

下片對琵琶聲的描寫,「腕下,多少孤城戰馬,一時都作哀湍瀉」,聲音由憂淒輕細轉為急驟沉雄,絃聲似有多少座被圍的孤城、戰馬正奮力掙扎,戰馬正馳騁在無垠的沙場上。結果卻是「黑闥營空,尉遲杯冷」,農民軍黑闥反對隋煬帝的無道,失敗後,許多人紛紛投靠唐,黑闥歸竇建德與唐對抗,竇建德敗死,流黑闥自稱漢東王,和唐對抗,最後失利被殺。唐出大將尉遲恭,在隋朝末年隨劉武周起義,後降歸唐,隨唐太宗討竇建德,平劉黑闥等。作戰驍勇,屢得戰功,深為唐太宗所寵信,為唐開國元勳之一,受封鄂國公。

陳維崧追憶隨墨唐初興亡勝敗的歷史往事,想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今天劉黑闥的營幕已經空蕩,尉遲恭的慶功酒席也已冰凍霜冷,只剩落葉漂浮。結論是「百年青史不勝愁,兩行銀燭空如畫」,人生是短暫的,長壽不過是百年,歷史留下的不過是一些殘痕罷了。感嘆明滅亡,許多人頓失國家依靠。

(四)嘆名利富貴如夢

陳維崧〈滿江紅.過邯鄲道上呂仙祠,示曼殊。曼殊工演邯鄲劇〉,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69

陳維崧曾聽紫雲演唱過幾次湯顯祖的雜劇,在明月高懸的夜晚,伴著〈邯鄲記〉樂曲,感受到「枕裡功名雞鹿塞」,追逐功名,最後美夢一場,「刀頭富貴麒麟冢」,生前再怎樣的榮華富貴,最後仍要歸墓冢。想到其父陳貞慧是明末四公子,他年輕時是過著貴公子生活,陳維崧曾在〈惜分釵‧偶作〉詞云:

擊劍罷,追風射,當時旁若無人者,過橫塘。喚名倡。痛飲狂歌,說霸論王。堂。堂。(《詞集》卷五)

其弟宗石所說的:

伯兄少時,值家門烜赫,刻意讀書,謝郎捉鼻,麈尾時揮,不無聲華裙屐之好,故其詞多旖旎語。(《詞集‧跋》)

亡國破家後,卻寄食如皋,浪跡四方,過著貧苦的生活。

清朝進入中原時,曾經燒殺擄掠,有人殉節,有人歸隱,但仍有不少的明朝遺民不顧廉恥的,投向清朝,重操追逐名利之心。〈邯鄲夢〉是屬於諷刺劇,蔑視功名,不予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過去有人低估〈邯鄲〉、〈南柯〉的內蘊,孰知在佛老虛幻的色彩裡,有封建禮教上層社會的揭露。對明代黑暗政治的鞭撻,對一己私利喪盡廉恥的文人的鄙視和嘲諷,它是明遺民的精神支柱與思想武器。」40

順治十七年,復社老友陳瑚率門人瞿有仲到水繪庵訪故友,和冒襄一起觀看〈邯鄲夢〉。陳瑚在〈得全堂夜宴後記〉記載他們在冒襄的得全堂邊聽曲邊評論的情況:

臨川當朝廷苟安之運,值執政攬權之時,一時士大夫皆好功名,嗜富貴,如青蠅,如鷙鳥,汲汲營營,與邯鄲生古異?……其作邯鄲也,義形於外,情發乎中,冀改末俗之頹風,消斯人之鄙吝,

40

同注35,見顧啟:《冒襄研究‧冒襄戲劇活動繫年》,頁206。

270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一歌之中,三致意焉。嗚呼臨川,意念遠矣。(《同人集》卷三)

可見湯顯祖的〈邯鄲夢〉在遺民的心中是何等有意義,陳維崧借雲郎的歌唱,表明功名富貴如夢,震醒沈迷名利的人。

五、結語

陳維崧在祖父、父親的薰陶下,多才多藝,會賞畫、彈箜篌、懂音律,熱愛戲曲,加上國亡父喪後,便寄居如皋冒襄家的水繪園。冒襄家中的戲班是聞名的,加上許多亡國破家者,及其子弟常到水繪園,讀書、作客、吟詠。如皋十年之後,陳維崧便北游各地,因此他認識許多傑出的藝人。因亡國後,藝人無表演的舞台,自己七次科考,也是淪落天涯的落魄貴公子,際遇相似,益生同情。在他的詞中,產生同情這類江湖藝人的遭遇,除了頌讚他們擁有特殊的才藝,包括畫畫、唱南曲、說平話、彈琵琶、篆刻等等,他們的藝術技巧,幾乎無人能比。最主要的是表彰江湖藝人的氣節,亡國後,仍關心國家大事,並一抒亡國後的悲痛,以前的被賞識,如今都因淪落江湖,三餐不繼,有家歸不得,失意潦倒。詞中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一抒亡國、不遇之痛,其詞忠實的記載小人物的悲涼處境與愛國情懷,堪稱詞史。

「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 271

參考文獻

1. 《湖海樓詞集》,清.陳維崧,康熙六十年浩然堂刊本。 2. 《湖海樓詞集》,陳維崧,光緒壬辰仲秋山鐸署重刊。 3. 《陳迦陵文集》,陳維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4. 《湖海樓詞》,陳維崧,臺北:鼎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5. 《湖海樓詩集》,陳維崧,《叢書集成總目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出版。

6. 《烏絲詞》,陳維崧,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7. 《陳維崧選集》,周韶九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次印刷。

8. 《陳維崧詩》,陳維崧、江慶柏,揚州:廣陵書社,2006。

9. 《陳維崧詞選注》,梁鑒江,臺北:建宏出版社,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6年出版。

10.《陳維崧年譜》,陸勇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11.《陳維崧年譜》,馬祖熙,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出版。

12.《冒巢民詩集》,冒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冊1399。

13.《冒巢民先生年譜》,冒廣生,《叢書集成三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出版,冊85。

14.《珂雪詞》曹貞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出版,冊240。

15.《蓮坡詩話》,查為仁《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出版),冊79。

16.《澠水燕談錄》,王闢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 17.《詞壇叢話》,陳廷焯,唐圭璋輯:《詞話叢編》本,冊4。 18.《清稗類鈔》,徐珂,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冊10。 19.《吳梅村全集》,吳偉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南雷文集》,黃宗羲,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出版。

21.《牧齋有學集》,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上海:上海古籍

27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出版社,1996年出版。

22.《春酒堂文存》,容,《叢書集成續編》本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出版),冊153。

23.《說書名家柳敬亭》,薛寶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24.《詞苑叢談校箋》,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2月出版。

25.《篋中詞》譚獻,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出版,冊21。 26.《詞話叢編》,唐圭璋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 27.《清詞史》,嚴迪昌,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 28.《中國詞學史》,謝桃枋,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6月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