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州经济
谈潮州经济
摘要:谈起潮州,人们津津乐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旅游景观众多;这里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潮州菜之乡……
关键词:潮州经济 开发区 经济特色 投资 婚纱 陶瓷 增长
结构 环境 力度
广东潮州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区西侧,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开发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分两期开发。该区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规划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 开发区创建15年来,坚持与世同行,与时俱进,经过不断完善,营造了宜居创业环境。管委会建立“一站式”服务体制和项目进区时的“全程式”服务,项目建设中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成后的“经常化”服务的“三大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至目前,已先后有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台港澳地区在内的200多家国内外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发展。已建成国际较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最大的光盘复制生产基地等,涉及电子、机电、生物基因仪器、化工、塑料、服装、陶瓷、印刷包装等多门类工业产业,并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潮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位于潮州市区东南方约25公里处(径南),规划开发建设总面积13000亩的开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园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资源经营,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作为潮州市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努力把工业园建成潮州市起点高、规模大、配套完善、绿色环保、适宜人居的工业新城。
说起潮州特色经济,人们赞誉有加。这里立足当地传统手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的陶瓷、食品、服装、印刷、电子、塑料、不锈钢制品等七大支柱产业,其中陶瓷、服装产业更是脱颖而出,先后获得“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区域性品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去年视察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中国瓷都——广东潮州陶瓷(北京)博览会”时,对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中国瓷都,名副其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潮州时,也对潮州陶瓷业迅猛发展感到欣慰,连称“中国人民创造的陶瓷在潮州获得新的发展”;看到潮州陶瓷、服装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联合国国际合作协调委员会副主席江南•温切斯特,国家、省、市的领导、来宾和海外侨胞也纷纷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一个个“潮州制造”逐步被全国乃至全世界所认识和认可,凭借获得的区域性品牌,潮州特色经济乘势而上。毋庸置疑,潮州特色产业已成为潮州经济发展中较具活力的“元素”,是潮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原动力。
去年潮州陶瓷工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卫生洁具、电子陶瓷产区和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产品畅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潮绣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婚纱晚礼服业也快速发展,在总量、品牌、设计、加工、时尚、技术等方面都拥有相当的产业优势,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出口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服装企业3000多家,年产婚纱、晚礼服近2000万件(套),婚纱晚礼服单件平均出口值是全国服装平均出口值的10倍以上,潮州婚纱晚礼服80%以上远销美国、西班牙、俄罗斯、芬兰和东南亚以及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区域经济的竞争,是品牌和质量的竞争,争创名牌已成为一个地区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潮州以“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瓷都”等区域性品牌作为新的起点,按“单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
批广东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充分发挥名牌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多拿单打冠军”。在“中国瓷都”区域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陶瓷行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潮州市参与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的项目近100项。其中与其他陶瓷产区发展陶瓷产业的合作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潮州特色经济正在进一步做强、做大。
去年以来,潮州市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呈现持续回升态势。
主要特点:增速加快、内需旺盛、结构调整、质效齐升。
一、“保增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多项主要指标增速超过全省水平
1、GDP增速居全省各市第8位,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进入前10名。
2、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呈逐步加快之势。从各季度情况看,潮州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逐季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
3、各县区经济“提速”,GDP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和县区现场会精神,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扩内需”:消费、投资增势强劲,出口增速实现“转正”
1、消费需求旺盛,增速创下十年新高。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见效,潮州市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增速不断加快。从消费市场看,农村市场消费更为旺盛。此外,车市、楼市销售趋旺。
2、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潮州市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力促一批公共投资项目的加速上马与建设,务实经济发展后劲。在投资增长中,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对投资增长贡献突出。从投资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加大。
3、出口止跌回升,陶瓷出口增幅较大。在大力“扩内需”的同时,潮州市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力促外贸出口增长。
从出口商品看,陶瓷成为潮州市出口的主要推动力。从出口市场看,新兴市场出口份额明显增大。
三、“调结构”:文化旅游助推服务业加快发展,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1、旅游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首要引擎。潮州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主导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增长,推动了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2、工业生产加快,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面对金融危机,潮州市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工业生产逐步加快。一是陶瓷行业比重超3成。二是销售结构倾向内销。三是轻重结构向适度重型化转变。随着潮州市“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及临港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四是民营工业独占半壁江山。
四、“上水平”:财政收入及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1、财税收入增速加快,民生支出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财政、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2、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工业利润实现增长。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物价水平有所下降。物价水平下降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反映了潮州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
存在问题:两个“水平不高”,两个“压力较大”
1、企业产品库存偏多,产品销售水平不高。国际金融危机给潮州市工业企业发展带来冲击仍在持续,在外需趋弱、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订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不正常的产品积压。
2、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集约化水平不高。
3、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投资增长压力较大。
4、外需环境不稳,出口企稳回升压力较大。目前潮州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存在抬头的趋势,出口环境仍不稳定,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潮州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给潮州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扩大投资拉动效应。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切实抓好引进项目的落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为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二、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及其他工业园区建设,完善“软”、“硬”环境配套,积极引进优质项目、品牌企业落户潮州市。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扶持一批企业走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对接《珠三角发展纲要》,加快潮州市陶瓷、食品、服装、不锈钢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三、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的同时,借助潮州市在上海举办展销会产生的影响和效应,鼓励和帮助企业进军国内市场,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提升出口企业综合运作“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四、加大文化旅游主导区建设力度,推动文化经济融合。要借助即将在潮州市召开的广东省第二届粤东侨博会及潮州市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的契机,强化旅游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工作,提高潮州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