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来源:华佗健康网
Chinese Journal of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y 2010,Vo1.25,No.5 质…】,炎症介质前列环素(PGI2)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 的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 。本临 床观察到80例CSA患者,治疗前ET的含量较高,6一keto— PGFla的含量较少。说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已严重受损,两 组患者治疗后ET均下降.6一keto—PGF1a均上升,则可能使血 管的舒、缩功能达到了新的平衡,从而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 且治疗组的变化较对照组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但远期疗 效及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电针督脉经穴可改善因脊内外失衡所致的 【3]刘琴,郭书堂,李学武.论督脉在抗衰老中的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1,24f2):14. [4]林一峰,牛维.脊柱退行性疾病从督脉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 学报,2002,2l(5):4. 『51许能贵.马勤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 影响Ⅲ.中国针灸,1999,19(7):431. 【6]王延红,应盛国顾丛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 灸杂志,2007,26(8):1 1. 【7]王忠华.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08,23(1 1):1032. [8]8 魏毅,梁伟雄,陈炳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 “眩晕”诸症,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其疗效可能通过整体调 节.以神经一体液的途径,最终达到调节血管运动,改善了动 床流行病学调查[J1.新中医,2007,39(7):47. [9】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fJ].中华骨科杂 志,1997,17(6):387. 脉供血而治疗本病。当然,针灸作为一种信号传导,如何调节 神经一体液这一网络.如何调节细胞内的一些信息分子值得 进一步研究.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第1版.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O】裴仁和.钩椎关节病发病机理的探讨[J1_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7(4):13. [11]尹瑞雪,卢昌均,陆兵勋,等.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内皮 素、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通心络对其影响田.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07,22(7):586. [2]方晓明.辨证分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IJJ.时珍国医国药, [12] 肖建如.脂质炎性介质与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_国外医学・创 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6,17(2):92. 2001,12(10):933. ・短篇论著・ 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黄文清, 张盘德1 范小艳 陈惠琼 脑卒中常造成患者在言语、吞咽、肢体等方面的神经功 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5.21± 能障碍,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伴随这一突发事 件,常可发生心理、情感和行为障碍,其中以卒中后抑郁最常 10.27)岁。人选标准:①首次发生脑卒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符 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 见。这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 感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功能康复。本研究主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证实。②采用汉密尔 顿抑郁量表(Hamih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17分,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hon anxiety seale.HAMA)评分≥14 要探讨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 的影响 分。欧洲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估神经功 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排除标准:昏迷、失语、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 选择2008年1月一2009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 民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并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65例.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0.05.020 1一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佛山,528000 作者简介:黄文清,女,主任医师;收稿日期:2009—05—20 462 WWW.rehabi.com.cn 病史或抑郁焦虑病史、特大面积脑梗死、出血量超过30ml的 脑出血、糖尿病、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癌症。 65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治疗组(度洛西 汀+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22例、对照组1(康复训练+常 规药物治疗)23例和对照组2(常规药物治疗)20例。3组病 例在发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 1.2研究方法 常规药物治疗按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给予抗血小板聚 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降压、降脂治疗。康复训练为偏 瘫肢体综合训练、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ircal stimulation,NES)。每天训练1次,持续4周。治疗组 在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度洛西汀 (Duloxetine),6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4周。3组患者分别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HAMD评价抗抑郁疗效,采用HAMA 评价抗焦虑疗效,E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1.3统计学分析 疗效的组内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所有数据统计应用SPSS10.0软件包。P<0.05为差异具 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见表2。3组病例治疗前组间比较HAMD、HAMA、ESS、 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病例组间比 较HAMD、HAMA、ESS、B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5)。 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改善最为明显,说明经过度洛西汀的治 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 善,ADL能力明显提高。度洛西汀通过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 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ADL能力的康复。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它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 量。这一突发事件常常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 即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文献报道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63%t”。这种表现为情绪 中l回霭重匡亏缮鑫2010年.第25卷。第5期 表2 3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各项功能状态比较 组别及时间 HAMD HAMA ESS BI 治疗组 治疗前 20.66+2.86 18.33 ̄2.19 13.26 ̄5.17 59.12 ̄23.16 治疗后 10.48 ̄1-23∽6.39 ̄1.76①② 6.23 ̄1.28∞8506+6.98①② .对照组1 治疗前 21.85+2-35 l8.29 ̄2.01 l3-3l±4.89 58.98 ̄23.66 治疗后 13.01 ̄2.33㈣945 ̄2.36∞8994-2.O9∞6...28 ̄7.12∞ 对照组2 治疗前 20.23 ̄2.19 17.93 ̄2.38 13.56 ̄2.1 1 59.25 ̄22.88 治疗后 15.55 ̄2.61謇@13.17 ̄1.33静10.58 ̄1.69瓣6919 ̄6.13∞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O.05;②治疗后3组比较P<0.05;③治疗组 与对照组l、2比较.P<0.01 低落、兴趣减退的负性情绪反应,是阻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 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及时有效的治疗干 预卒中后抑郁,是使脑卒中患者更好康复神经功能和生活活 动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 学说,即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和反应性机制学说翻,研究认为脑 卒中后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导致脑实质及脑结构的损害,脑 组织代谢紊乱,脑细胞功能失调,损害了5一羟色胺能和去甲 肾上腺素能的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其神经元的递质合成效应 降低 ,使相应的神经递质含量及传导出现障碍,导致抑郁围。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组织代谢进行了研 究.结果显示,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 色胺水平下降。 脑卒中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因此所造 成的ADL能力的下降或丧失往往难以接受,加上对预后的害 怕和担心,极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 反应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影 响康复的实施嘲。有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的 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性质无关,而与行为类型、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社会支持度有关m。作者在本研究中发 现.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患者,三组患者在治疗后HAMD及 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也有不同程 度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改善。但其中以度洛西汀治疗组 改善最为明显.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改善最弱,两组对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对照组1(康复训练组)位于两 者之间。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康复治疗训练,加 快了神经功能的恢复和ADL能力的提高,减轻了患者神经功 能损伤程度。减轻了患者的无用感和绝望感,从而减轻了患 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但由于卒中后抑郁存在着脑细胞损伤或 死亡、脑组织代谢紊乱和脑细胞功能失调或丧失这样一系列 的病理生理的变化,从而造成神经递质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的水平下降,影响心境情绪的物质基础受到损害,所以 删 .rehabi.com.c 463 Chinese Journal of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y 2010,Vo1.25,No.5 进一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心境,获得更 好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康复,必须要在神经递质这一物 质水平进行干预。度洛西汀是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 取的双重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其再摄取而提高这两种神经递 质的脑内浓度,改善抑郁症状。本研究发现,度洛西汀治疗组 的患者经过治疗,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被动消极的情绪和心 参考文献 [1]Johnson JL,Minarik PA,Nystrom KV,et a1.Poststroke depres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an integrative 1iterature review fJ】.J Neurosci Nurs,2OHD6 38(4 Supp1):316—327. [2] 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et a1.Lesion location and D0ststroke depression: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n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794--802. [3]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 境逐渐改善.患者逐渐积极主动的配合及参与治疗和康复训 杂志.2007,22(9):857--860. 练,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神经 『41 Robinson RG,Kubos KL Starr LB。et al_Mood disorder in 功能恢复及ADL能力均有显著改善,与另外两组对比有明显 stroke patients:importance of location of lesion【J].Brain, 1984,107(1):81. 的差异。 [5]炎彬.邢东明.孙虹,等.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内不同神经核团单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度洛西汀联合康复训练及常规药 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Ⅲ.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1): 物治疗,比康复训练和单纯的常规药物治疗更加显著地改善 1264—1269. [6]韩冰,冉春风,何扬子.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社区心理康复研究[J】.中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心境、显著促进神经功能和ADL能力 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l77—178. 的改善。能够使患者更快地回归家庭及社会。 [7]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康复 医学杂志.2007,22(5):437--439. ・短篇论著・ 单侧腰椎问盘突出症致对侧下肢痛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詹文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发病时对 78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引并确诊为单侧腰椎 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很大影响,且有易复发的特点。绝 间盘突出症患者(来源于我科门诊和病房).按腰椎间盘突出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恰当的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恢 方向与下肢痛的关系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48例,两组 复【一】。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牵引、推拿、针灸、理疗、 患者所用治疗方法相同,均知情同意并愿意完成全部治疗。 Maitland的脊柱关节松动术、McKenzie脊柱力学治疗法等141。 治疗组患者纳入标准:①腰痛伴单侧臀腿放射痛;②腹压 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如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 增加时下肢放射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 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妊娠期腰椎问盘突出症等已有文献报 消失,病变椎问盘患侧椎旁压痛、叩击痛、放射痛,直腿抬高 道,但对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对侧下肢痛的病例报道较 试验阳性;④腰椎正侧、左右斜、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骨质破 少。本文观察了2006年4月一2009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单 坏者;⑤腰椎螺旋CT或MRI扫描显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 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对侧下肢痛患者30例,经康复治疗后 出,且突出方向和下肢痛相反者。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并与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同侧下肢痛 排除标准:①患有腰椎结核、椎管肿瘤、腰椎滑脱、腰椎不 者进行对比。分析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稳及螺旋CT或MRI示髓核脱出、游离或严重压迫马尾神经 致大小便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内脏病变、其他严重 1资料与方法 代谢异常疾病、精神疾病及体质虚弱不能耐受治疗者。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①腰椎螺旋CT或MRI扫描显示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0.05.02l 1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363000 作者简介:詹文吉,男,副主任医师;收稿日期:2009—05—10 464 wwzo.rehabi.corn.c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