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06.从“保护”到“健康”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思变——以宝堰古镇保护规划为例
从“保护”到“健康”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思变
——以宝堰古镇保护规划为例
刘博敏,路天,王皓冰,冯莹
摘要:城市历史地区的保护一直被认为是地区文化特色传承的重要内容,因而往往将保护规划关注的“物质性规划方案”中特色保护程度,作为地方发展传承的依据。当项目团队开展宝堰古镇保护现状调研时,居民报怨一轮轮的规划,一批的调研,就是不见政府古镇保护做什么。长此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历史文化特色进入快速消亡的通道,现行保护规划方式是否错了?“物质符号”的重要性是否被“保护、发展行动”的重要性所取代?因而,在近一年的保护规划过程中,项目组开始尝试新的方法,意识到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必须寄予规划后保护、发展行为中的传承,若保护规划不能促成有益的保护、发展行动,则意味着历史地区保持的是“病态”,后续的特色“传承”就是空话。 关键词:历史地区 传承 健康态 保护与发展
宝堰,江苏茅山北麓丘陵地区集镇,1938年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地区的司令部设置处,苏南地区最早抗日地区行政机构(四县抗日总会)成立地,被誉为“江南抗战第一镇”。宝堰四县抗敌总会成立地怡和酒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完好,老镇区仍存有一定规模的传统街区,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一个处于城市边远地区、经济较弱的老镇,面临传统街区物质环境质量衰退、生活功能逐渐消失与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压力,名镇保护规划能否促使有益于地方物质性遗存保护与利用的项目行动出现,能否给地方发展带来效益,是地方政府关注的核心。
1 历史地区的“病态”与“健康”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点是承载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性遗存,即名镇历史地区传统建筑的保护。同样作为地方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怡和酒行”
保护修缮完好(图1),并植入红色文化展示功能,成为江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传
图1 怡和酒行照片
图2 传统建筑现状照片
2000NºN432529468ÿN统地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大量传统建筑,多数空置,部分老人居住,建筑质量下降,缺少维修经费,基本处于被居民放弃的状态(图2)。若将真实的传统建筑视为生命体,前者生存状态“健康”,既保存了古镇的历史文化信息,又能让其在当今现实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后者建筑质量衰败的诱因是功能与建筑维护投入的缺失,明显呈现“ 病态”,未来在建筑、功能活动与使用者三个维度上,任何一方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其“病因”仍然会驱使建筑消亡。
传统保护规划是将保护对象视为静态物质形态,多数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若在规划完成后无法实施,其保护规划的实际效用就丧失。现实的物质性遗存的生存是要在其质量、功能与效益三个方面同时提供支撑,其中效益是由物质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活动来反映,拥有者能够从中得到利益,并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或支持来保障保护对象的健康。基于物质形态的活力视角,我们通过对历史地区物质本体、功能作用、活动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
图3:历史地区“健康态”模式
过去、现状和未来可能形成的“健康状态”,作为保护规划的基础,即为保护规划的“健康态”模式(图3)。
怡和酒行是典型的“健康态”,物质本体完好,功能上形成区域红色文化展示,已成为镇江地区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选择地。对于宝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来讲,怡和酒行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对古镇保护规划在三个方面具有启示:
1. 物质空间本体特色、历史价值界定和挖掘为项目获取政府、社会的重视与投入建立
了基础;
2. 适宜的现实功能植入是历史遗存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即活力所在; 3. 功能活动实现的影响力与效益是历史遗存生成活力的表征。
因而,城镇传统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可被理解为空间、功能与活动三个维度,空间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的物质基础,功能即承载物生命力的所在,活动效益是承载物的活力与健康态的体现。如区级文保建筑史家老宅,因建筑本体历史特色与价值被史家众亲认同,众人集资修复,由老二维护,功能上作为家族活动与子女教育场所,经常对游客开放,来宣传家族文化,整个建筑处于“健康态”。
2历史地区的特色与健康
历史地区保护的目的是通过物质性保护来保存地区历史文化信息与特色,现实的保护行动常常取决于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特色的价值,即社会能认可的价值,价值高而易于吸引政府与社会的保护与改善性投入。传统规划采用“文物保护”评价的方式来界定历史地区的文化特色与价值时,忽视空间遗存物文化信息的多样性与活力延续性。常规保护规划对历史地区进行“五图一表1”现状内容分析,为确定物质性保护对象提供依据,却没有对其生存活力的延续性提出观点,如传统住宅区,因不健全的形式与特色代表了过去时期的文化生活特色,并不能说明这些空间形式与特色能否在当今生活方式下生存,即居住功能能否延续。
基于“健康态”保护规划理念,在历史地区物质空间评价的基础上,物质空间的功能与活动也应纳入评价要素的重要维度,这样可将历史地区特质性要素、系统性要素、显性要素与潜性要素纳入到评价系统中,包括常被传统评价方式忽视的分散与片断不完整的空间要素,如宝堰断头的河道、减少的堰田、荒凉的水闸等,聚焦历史时代的“特色代表性”。同一物质性遗存承载体上,可在地理与区位、空间与聚落、建筑与设施、产业与服务、名人与事件、宗教和民俗六方面反映其文化特色,其空间特色要素构成如图4 。采用多维视角解析历史地区特色与价值,有利于深层次挖掘更具价值的历史特色,呈现空间文化信息的系统性。
图4:历史地区文化价值多维度评价要素
就宝堰而言,传统模式下,其历史价值将主要依据“显性要素”归纳,评价地区主要集中在古镇5.5公顷老街区,宝堰特色可能仅仅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民国老街,前者被重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者被搁置,物质与功能呈现快速衰败态势。依据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范围扩大到镇域,其评价对象扩大到物质性、系统性、显性、潜性四类、六大个领域(见 1
五图一表:建筑年代图、建筑质量图、建筑高度图、建筑风貌图、建筑结构图与现状用地平衡表
表1),运用GIS平台,对宝堰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评价(图5)。评价标准是该因子的影响力,国家级影响力为5分,区域级影响力为4分,市级影响力为3分,地方(宝堰镇层级)影响力为2分,有影响力为1分。同时也综合六大类评价因子,加权得出宝堰过去与现在的
表1:宝堰镇域历史价值分析表
图5:宝堰历史价值单要素评价图汇总
抗日民主权力机构(四县抗敌总会)史实的基础上,将环境上具有水陆通道,区位处于敌方城市管辖边缘区,村设总部、镇设总会等环境要素特征均纳入红色文化特色线。 (1) 丘陵水乡特色镇:不同一般水乡,处于丘陵地区的宝堰,拥有运河水系水道与镇江
西南丘陵地区仅有航运码头,造就了清至民国年间的商埠码头与四县乡邻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支状的水系、密布的水塘与围堰保田结合,构成独特的堰田风貌。镇区处在低洼地区,有紧临河港的区位优势,然而周边区域雨水汇集,常形成季节性水漫镇街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了不一样的江南水乡。
(2) 民国商埠石街群:在无锡以西的苏南地区,宝堰石板街群最大,较好地保存了民国
镇的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街区内民国建筑较多,老字号店铺遗存基本都在,不同种类商行与商铺分布、与码头、地势、区位密切相关,是能很好诠释江南丘陵水乡生活与商埠码头的特色区。
(3) 水系变迁见证者:虽然地区的河道已被肢解,后续水系改造不断叠加,新中国成立
前的水系已被改变,但是基于片断的水系,能够较清晰看出清代、“民国”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堰田、过水、水道、水利、防洪的互动演进,是镇西南农田水利、自然水道变迁的发展见证。
图6:宝堰文化价值综合评价图(过去)
图7:宝堰文化价值综合评价图(现在)
与传统规划注重目标物的历史地区分析评价方式相比,采用多维综合性分析方法,将历史遗存及与其关联的环境要素结合起来,评析范围扩大,一些“潜性”的历史特色易于显现。在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界定上,从系统性和稀有性两个方面提升“历史文化”的价值:首先,特色是以系统关系显现,如红色文化特色承载物,从早先的一幢建筑遗存,扩展到镇、村、区位、水陆通道以及更多关联事件的建筑上,这将利于历史遗存特色价值的呈现与历史空间的功能性利用;其次,采用历史上的物质空间与其承载活动的关联性分析方法,有利于提升遗存物的历史特色价值,如丘陵水乡、地域水系变迁见证的特色,突出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的稀有性。以此进一步挖掘与提升历史地区重要性,增强社会各方关注度。
3 历史地区功能生活与转型
以往重视遗存建筑保护、倡导旧环境改善,而忽视物质空间内适宜功能的产生,将历史街区的物质保护与空间活动相隔离的“固化”保护模式难以解决历史地区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从而不能使历史地区空间恢复“健康”状态。因此,项目团队尝试采用“活化”保护的模式,即注重物质空间易保护,生活功能易植入,利用效益易显现,后续行为易发生的保护规划模式。
历史地区“活化”的必要条件是指历史地区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即历史地区具有“被利用”的价值。历史地区的价值可解读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前者指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地区提供居住片区、功能片区;后者指为城市、地区提供产值,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一般以旅游业为主,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历史地区的“活化”保护依托于功能与活动的再生,以文化为脉络,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并将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商业价值、景观价值的开发相互结合。因此,功能植入是历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历史上宝堰作为老通济河上的商埠码头,其街区功能类型以商业服务、行业贸易为主,同时作为镇区人们生活居住的居民点,仍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宗教祠堂建筑。宝堰古镇因水而兴,因街而盛,沿老通济河分布了四个码头,形成木业、商贸、粮盐、酒业相对聚集的功能繁华区。由于宝堰地势西高东低,功能上形成了明显的依地势高低布功能、因交通可达性布活动的特点。同时,宝堰古镇历史空间呈现了典型的双中心哑铃状空间结构,镇西位于高处,为生活中心;镇东临近河道,为商业贸易中心;而石板街则将这两个中心很好地进行串联。
图8:宝堰古镇历史空间格局
图9:宝堰古镇历史功能结构
然而,镇宝公路的修建以及老通济河航道功能的丧失改变了宝堰古镇原有的空间与功能格局,现代生活的需求更是直接改变了宝堰古镇的空间肌理和生活模式。宝堰古镇土地利用现状以居住用地为主,行业功能消失、商业服务功能淡出老街区、河道肢解,呈现明显活不了的“病态”。宝堰老街区功能缺失,现状主体为传统居住,生活环境差,老街43%建筑空置,老人群体主导,在街区建筑质量、生活功能与居民构成方面,均显现出“活力”衰亡的
态势。老镇水系功能衰弱,航运功能丧失,河道肢解淤塞;且老通济河被镇阳路一分为二;码头遗址多已破坏,码头功能完全丧失。宝堰古镇现状干道系统为一横两纵的结构,一横即镇中路,主要向西联系句容,两纵即镇阳路和镇荣路,分别联系镇江市区与丹阳、镇江市区与荣炳。古镇街巷系统主要分布在镇阳路西侧,分为主街巷和次街巷两级,街巷尺度小,但仅有东河路一条支路疏解交通,消防要求不能满足。似乎老街巷已脱离镇区交通网络,降格为老人入户通道,有“老街已死”之感。
图10:宝堰古镇现状用地功能
图11:宝堰古镇现状道路结构
宝堰古镇的发展保护强调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在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历史风貌尽量少动的原则下,以物质形态的更新改造作为主要的功能再生方式,包括新功能植入、功能置换(博物馆式,居住置换为商业、文化类等功能)、功能混合、民俗活动与展示等类型。就宝堰的历史文化特色价值、空间资源发展条件与居民可接受程度,其老镇能提升地方活力功能可分为现状资源型、历史挖掘型和潜力发展型三种类型。现状资源型指依托现状已有的功能类型且具有成长可能性而发展的功能类型;历史挖掘型指通过对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功能类型的恢复,并结合现状建筑空间的利用可能性,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功能类型;潜力发展型指对现状资源、历史资源的挖掘,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功能斑块、具有较好的人气吸引力的功能类型。
表2:宝堰古镇功能发展类型
譬如,对于老北街民宅、中营里宅院采用新功能植入,老北街民宅植入家庭旅馆、特色民宿功能,中营里宅院植入特色民居展览功能;对于义和纸行、杨家老宅采用功能置换,义
和纸行由商业置换为文化展示,杨家老宅由居住置换为茶室;对于明月轩茶楼采用功能混合,除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功能以外,还包括商业、茶苑功能。此外,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室外活动空间以改善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旅游咨询服务站等发展地区旅游文化。
物质空间中实现的功能是空间活力的表现,现实的历史地区空间就可以用功能来描述地区生存的活力状态。通过功能类型解析、专家打分赋值,地区物质空间“健康态”就可以“功能活力”语境表达,宝堰古镇功能生存活力和功能影响力在过去、现在、未来(方案)的三个时空层面系统地呈现出来,地区建筑与空间单元被视为“活体”,基于保护、特色传承、功能发展与利益方意愿,可提升规划与决策方比较选择,为规划后保护发展行动与项目选择建立分析平台。(对功能评价的各项因子进行打分,打分标准以其功能影响力I值为依据分为5档,且根据其他相关因素×K或者±N值得到。功能评价公式为:F=I*K±N。2)
表3:宝堰古镇功能潜力评价表
总分过去现状未来环境职能水系功能街区职能商业服务生活居住产业贸易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文化展示6.5014.0013.504.506.006.501.504.008.504.507.504.500.004.000.000.000.004.507.5012.2513.506.502.003.0010.002.009.50 环境职能水系功能街区职能商业服务生活居住产业贸易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文化展示2.172.002.251.501.002.171.502.001.701.500.940.750.000.570.000.000.001.502.501.532.251.631.003.002.501.002.38 表4:宝堰古镇功能影响力评价表
平均分过去现状未来基于同类成功地区发展成功的经验,从九个功能因子的评价,表现出宝堰现状除文化展示功能外,其他八个因子全面收缩,明显表现出地区功能消亡态势。以老人为主体,空置超过40%的历史街区,传统的居住功能形态无法维系,地区的功能转型才是活力生成的基础。因而,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成为古镇活力发展资源,“红色文化旅游、丘陵水乡休闲体验”成为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功能目标。以物质性遗存保护为基础,以疏通通济河水系为轴,以丘陵、石街、河道、码头、水系、堰田的丘陵水乡旅游、休闲发展功能带设想开始抛出,许多预想的保护、发展行为显现可能。
2
功能评价公式:F=I*K±N,其中I为功能本体值,分为5档,0—5分表示功能在不同层级的显现;K为功能变化值,在本体值乘以表示变化强弱的系数;N为修正值,功能的加强或者衰弱则相应的加分或者减分。
图12 宝堰古镇过去——现在功能潜力变化图
图13 宝堰古镇现在——未来功能潜力发展图
通过本次规划,九项因子指标基本达到过去水平,并且通过居住功能置换为茶室等现代娱乐设施,提高了休闲娱乐维度的潜力;而对于传统手工作坊、传统酱园等的复兴与聚集发展,将“文化旅游、休闲”功能弥补了“传统商贸、码头功能活力的缺失;一条东西贯穿的通济河道水系,整合了所在观光、体验、闲休功能,一个以丘陵水乡生活环境氛围为基础,红色文化为标志的江南旅游、休闲特色镇的图景开始显现。
结合宝堰古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可能性,本轮规划中选择了8个功能斑块,作为地区特色保护与功能发展的触发点,构成8个具体的发展斑块项目与设计方案,基本被政府与发展商认可。斑块作为功能的载体,相对于建筑物本身具有更大的范畴,其包括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设施、景观等要素。功能斑块的提出,通过将规划策划项目化,可作为相对独立单位出让,更为经济合理,具有更大的实施可能性。功能斑块作为历史地区的一个个活力激活点,似乎是一根根三棱针扎在各个穴位,将一个“病态”的老镇逐渐恢复为“健康”状态。
4. 历史地区保护发展的方案抉择
规划是与规划指导下产生的发展行为或行动相对应,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规划、发展模式,其规划保护的底线是清晰的,如文物单位、历史建筑与核心保护区等,而在修复、整治、改造、与保护协调范围上都存在很大弹性。保护规划的目标差异,将直接导致规划引导的保护与发展行动的变化。把保护规划看成是方案的产出,提出愿景式的准则与措施,然而方案可否实施并不关注,这样规划后的历史地区很可能仍处于病态;若将保护规划的目标确定在能否产生有益于地区的保护、发展行为,与历史地区发展利益相关的各方就应成为规划参与者,以便达成相对共识的规划保护与发展行动或项目。
从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利益群看,有政府、居民、开发商、游客四个不同的利益群,规划方案若能给这些利益群带来效益,才有可能获取群体的投资。政府,是历史文化保护的
主体,其投资程度取决历史遗存物的重要性;居民关注物质与环境空间的改善,若自身能够明显获得利益,则愿意合作;开发商关注地区开发利用价值,是历史文化保护最大的潜力资本,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最大的破坏者;而游客则关注历史文化特色体验,同时环境能提供多种有趣活动的选择性。能否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成为保护规划是否健康实施发展的关键。基于保护规划与发展投入的特色梯度与价值梯度,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有三种可选择规划模式:建筑—象征型、街区—意愿型、环境-发展型。
建筑-象征型,以保护目标建筑与空间为导向,将保护的成本与范围降至最小化,功能上维持传统的居住,规划目标是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规划任务,实施并不成为本届政府的任务,保护规划获得批复,象征着保护任务的完成;街区-愿景型,在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街区被视为生活单元,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将纳入规划,规划提出“愿景”式建议,如保护前提下的功能注入,吸引年轻人,适当的功能混合利用,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划常常回避,规划实施仍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投入;环境-发展型,是将历史文化与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历史地区物质性、系统性、显性与潜性的特色要素纳入保护对象中去,保护作为前提,地区发展的图景成为目标,将文化特色传承结合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常常成为地方政府、居民与开发商愿意接受的发展模式,形成“多方投资-多元保护-多方收益-多文化价值提升-综合回报”的动态平衡模式,将保护和发展融为一体,使其可持续生长。
表5 基于保护规划与发展投入的特色梯度与价值梯度的三个层次的方案总结
建筑导向 街区导向 模型 保护对象 保护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倡导历史镇区保护,保护传统建筑风貌; 保护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空间特色与传统风貌,修缮历史镇区空间环境; 保护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空间特色与传统风貌,保护传统历史景观风貌; 保护-整合-传承 规划目标 完成保护规划 获得上级部门批准 参与群体 政府 实施评价 政策性规划 短暂效应 无后续发展 政府主导 愿景式规划 缺乏实施基础 保护为前提 发展为目标 多方参与 共同获益 规划为各方行动的过程 生长性发展 象征-愿景-发展 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 改善历史地区居民生活环境。 政府 居民 环境导向 多元保护 彰显特色 功能活化 健康发展 政府 居民 开发商 总结 单一 — 多元
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团队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先后推出建筑、街区、环境导向的规划方案。建筑导向方案推出时,规划关注方少,以尽快完成任务为目标,地方政府只能提供规划启动经费;街区方案提出时,引发居民的关注,需要保护的石板街遗存成为当地居民(主体为老人)强烈要求改造的对象,由此呼吁政府保证市政基础设施限期改善,此外对于消逝的历史建筑与景观的恢复,居民报以极大的热情,涉及谁来投资建设时,规划实施进程搁浅。
环境导向方案推出后,政府、居民、开发商都开始关注,预设的保护发展目标,似乎能给三方都带来收益,政府开始认识的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居民意识到自用住房可以出租收益(谁用谁修),开发商明白涉及文化项目的投入,可以给自已带来持续的回报,包括周边的项目开发权。环境导向方案最终被确认为保护发展方案,镇江市政府为其召开项目推介会,开发商委托旅游策划公司开展发展策划,居民不时访问项目组成员,了解自己建筑可利用前景,同时为古镇特色的挖掘提供资料,可能的实施项目与建筑方也开始显现出来,建筑导向与街区导向方案的保护、改善措施,顺理成章地进入规划执行内容。
在物质保护层面,保护规划以通济河水系为轴,保护河、镇、堤、堰、田的丘陵水乡格局,保护与延续聚落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传统融合状态 ,展示地域发展适应性的水系变迁文化特色。历史镇区内确定1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0 处优秀历史建筑,对其发展进行专项控制。恢复民国石板街镇文化风貌,展示红色文化特色;恢复码头、老字号、多行业态,凸显水道商埠文化特色;通过场景塑造及媒体展示,再现季节性过水镇的生活方式,展示丘陵水乡文化特色。
图14 镇域保护规划图 图15 历史文化遗存
在功能活化方面,充分考虑现有建筑遗存的特色分布、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旅游拓展的功能引导,形成以历史遗存文化原真性展示为主的8个功能斑块。以历史功能为依据,对现有居住功能进行置换,恢复对应老字号,活化历史镇区内的传统商业街;根据游客需求,植入民宿、展览、休闲等旅游设施功能。
在活动效益层面,整合已有项目,通过水陆交织的交通组织,串联展示整个地区的价值
特色:代表性的农业地景(丘陵水乡风貌+堰田水利景观)、传统的古镇旅游(民国商埠小镇+红色文化)、独具风情的生态休闲体验,使游客充分感知历史,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同时成为地方经济以及居民增收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特色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图16 保护规划总平面图 图17 旅游线路规划图
古镇发展行动上,保护历史遗存,发展丘陵古镇旅游、休闲产业成为地方政府近期发展目标,防范新的发展对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的破坏,成为规划新增的规划内容。对待规划行为的态度从普遍冷淡到各方关切的转变,让项目团队开始意识到,规划不再是一套设计方案,而是各方参与的行为过程,规划地区有单纯“保护”开始转向地区多元“健康”发展。
5.启示
当保护规划成果只有方案产出时,规划方案可能很快获批,可以象征性完成的上级布置的任务,并不发生规划指导和保护、发展行为。当保护规划以促成保护、发展行为为目标时,规划与决策团队就变成了利益涉及集体,一切可能利用于古镇发展的资源、措施、潜力信息都会被纳入规划考虑的因素之中,历史地区“活力”成为可能。让历史地区离开“病态”,走向“健康”的三个关键措施是: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界定要能获取社会的重视,功能活力的注重要能获得居民、投资商与外来者的认同,方案规划过程应是组织与策划后续项目与行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条例》[S].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 (美)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意)克劳迪•奥杰默克等.场所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
[6] 武联,沈丹.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7] 赵亮,娄淑娟,李怡谦,赵健.历史街区的链接式保护及生长型发展[J].城市问题,2008(8) [8] 吴永芝,孙友波.城市历史地段文化环境的传承与创新—以南京明故宫历史地段为例[[J].城市问题. 2009.9.
[9] Sherban. Cantacuzior .Re/Achitecture-Old Building/New Uses .Abbeville Press, Publishers,New York,1989
[10] Keunethpowell.Acchitecture Reborn.London: LaureneeKing Publishing,1999.
作者简介
刘博敏,教授,东南大学; 路天,工程师,东南大学; 王皓冰,工程师,东南大学; 冯莹,工程师,东南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