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垮的家园——记青川地震博物馆设计

来源:华佗健康网
撼蠛 谛 不——垮的家园 记青川地震博物馆设计 胡兴华,徐一鸣 (华 ̄I-3: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 灾难是不应忘记的,而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灾难的思考?文章从场所、建筑和 展示三方面来诠释青川地震博物馆的创作理念,力图传承悲呛背后的感人故事、青川人民面对灾难不屈的精 神和对美好家园的诉求。 【关键词】 地震博物馆; 家园; 场所; 台地; 重生 【中图分类号】TU251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逝去的永远不可挽回,然 【文献标识码】A 的希冀!又岂能只是孩子画笔下的五彩!我们的设计由此 契人…… 而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 1设问 2场所 灾难是应该记忆的,因为面对灾难“有一种感动让人泪 我们认为博物馆的设计首先是场所的解读,强调对地震 后场景的精 流满面,有一种爱叫血浓于水”。但若干年后,此时此景也会 成为遥远的记忆,让人陌生。灾难是不应忘记的,而我们用 一神感受,然后 才是建筑形 态和布展的 研究。通过 景观、建筑和 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国殇的思考? 5.12大地震给青川遗存了什么?倒塌的房子!?对 5.12痛苦的记忆!? 青川,一 个因为地震 而被记忆的 展示内容共 同产生一种 共鸣,犹如舞 地方,对其的 认知是在往 返奔波中逐 渐清晰,触目 惊心的废墟 台的场景、演 员和语言的 图2孩子的泪眼(新华网) 关系,虽然建筑是静态的,但我们希望他扮演有生命的角色, 让彼此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交流。 既然是场所的解读就无法回避对地域的认知,地域性苗 先表现为对乡土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切实理解。注重地域性 景象与援建 图1 东河口5・12纪念碑 队伍的紧张 有序的建设 形成强烈的反差,喧嚣、忙碌,虽未有“尘埃落定”,但在时间 的梳理下一切将复归平和。 将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复兴,何况建造从来就不仅 仅是物质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因此地域性是设计的核心理 念和重要价值。在设计策略中,对地方传统建筑形态的借鉴 当然是一种简单直白、有效的方式。如川北民居的形态,也 可以从符号学人手,在建筑形式外砸赋予特定的传统符号, 如穿斗式屋架等。但我们认为这些建筑语言不足以表达地 地震博物馆的新建是为了帮助民众能够记忆灾难、更深 刻地理解灾难,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提高 防震救灾意识。我们明白这绝不是普通的建筑设计,而是场 所精神的感受与表达!深知博物馆承载着不只是废墟和痛 苦,而是青川人民对灾难痛苦的回望,更是面对灾难不屈的 精神!最重要的是记载悲呛背后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是记 载青川人民对美好家园的诉求,是记载青川人民和全国人民 血肉相连共筑家园的亲情!因此对于青川地震博物馆的建 筑创作,我们的设计团队有着非常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图1 一I定稿日期I2010—07—23 [作者简介]胡兴华,建筑学专业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 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徐一鸣,国家一级 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设计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师 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建筑师学会理 事,省规划协会理事,浙江省九、十届政协委员,绍兴市拔尖 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图3)。 不垮的家同应是全人类的诉求!岂能只是孩子泪眼中 四JII建筑第31卷3期2011.06 童 震博物馆的 厚重感。 青川位 于四川省北 部边缘,地形 地貌明显,山 峦重叠、溪河 密布,城镇可 和谐相融(图7)。 耱i 霸 间的推移墙上会自然的生长出原生态的植被,使建筑与环境 场所的营造只有建立在对场所的理解上才有意义。地 震博物馆的特点在于展示和表现的主题具有明确指向性,通 过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和联想,除了要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 撼,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以肯定,并与之产生共鸣、使之充满希 望;房子可以倒塌,痛苦可以烙印,但家园不会垮! 建设用地高 度集聚,并根 据山势、河流 形态成团布 局,道路形态 多样,坡度 大、弯路多, 而步行梯道 是山地不同 高差台地常 用的交通方 式,台地状多 层次空间利 用是城镇格 局的特色。 图4青川地貌一(新华网) 图3孩子笔下的灾区(新华网) 图7青川地震博物馆鸟瞰 博物馆的总体布局运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创造出丰富 的、非对称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却也序列有致,静谧的人 口广场奠定了博物馆的主基调,广场景观以静态的水面和草 地为主,水代表心绪的沉淀与纯净,草地则孕育着平民的希 望,两个因素既包含了情感上的重新升华,也包含了对因地 震而遭遇破坏自然环境重生的愿望。建筑外缘空旷的空间 博物馆基地 是用来使观者有心理准备去参观昏暗压抑的大厅,或是舒缓 沉重的心情。建筑通过特殊的空间感染力和环境表现力,唤 起观者心灵共鸣,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在场所的 序列中,强调了附楼屋顶这个位置的眺望感,周围的山地、村 落及江对岸的校园,场景层次分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停留 的空间,人在场景中感受自然的场景,更是对建筑空间组织 的强调。而从屋顶平台拾阶而下,节奏转入平缓而成为序列 的尾声。 图5青川地貌二(新华网) 所在的关庄 镇四面环山, 青竹江从中 流过,是典型 的山水城镇 格局,老城建 筑用地分布 在江西侧,沿 博物馆建筑沿三号路设置游客接待中心,方便日常接待 及相关事务,又不会削弱正面的凝重的气氛。建筑沿中心路 山而建,多台 地,民居主色 调多用青瓦 白墙(图4~ 图6)。为了 设置商业附房,有利于平衡博物馆公益设施的营运和维护, 并使之能够依托自身有续发展。停车场布置在建筑后侧,地 面铺设以砂砾,春天能自然生长出原生态的植物。 3建筑 使建筑、景观 与环境融合 成一个整体, 我们试图从 类型学的角 地震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媒介,包含着政治、教育、旅 游、商业等等众多的内涵,它是唯美的但也应是大众的,应具 有平民的语言并易于被理解的。所以博物馆应兼具积极和 谦逊两种品质,个性但不新奇;细致但不琐碎。 图6青川某建筑(新华网) 度关注地域 建筑类型,以 借鉴当地民居河中取石、筑台、营家的模式再生为建筑形态 和空间生成的内在的依据,强调重生的意韵。 建筑依附后面的山体,表现出叠合而上的形态,其外墙 建筑材料选自青川本地盛产的页岩,上部采用页岩板材,而 基座则模仿传统的页岩砌筑台地的构造方式,追求真实的建 构和朴素的质感,以体现对地域建筑的理解和传承,随着时 图8青川地震博物馆局部透视 四川建筑第31卷3期2011.06 4"/ 油螭 期的曝静_ 其建筑应该是以提炼、还原地震场景中的重要特征,运 用引喻和象征的手法,赋予建筑以特定的历史意义;其建筑 应是现代的,并彰显时代的气息。断裂错动、倾斜垮塌的形 式反映了建筑功能内容和空间性质。但博物馆建筑所包含 的绝不仅是表面含义,而是能将建筑引入更高层次的思想介 及地震科学 知识和弘扬 抗震救灾精 神等几方面 内容,除了使 观者能了解 地震的基本 质,传递一些更为厚重的语义、承载场所精神。因此我们期 望地震博物馆建筑本身也应成为一件被展示的作品,抽象 的、简洁的、纯粹的几何造型,能使建筑融于环境,并自信而 不张扬地表达对历史的尊敬,并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表达 知识,掌握逃 生和自我救 强烈的情感,使建筑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图8、图9)。 护技巧,提高 防震救灾的 意识外,最重 要的是保存 对地震灾难 的记忆,充分 唤醒观者的 社会责任。 作为当代重 图9青川地震博物馆透视 要文化载体 的博物馆日 博物馆是一座由两种不同颜色体块通过扭转、咬合而组 成的建筑,从形式上来看,建筑最具有特色的是高高突起的 灰白体块呈倾斜坍塌势态,与坚固舒展的台基形成强烈的反 差,对观者的阅读形成了最初的铺陈。建筑形体并不伟岸, 趋平民化,为 吸引公众参 与,其功能设 置不仅应体 现公众互动, 其空间也应 重视开放性 图10青川地震博物馆意向(新华网、效果图) 但加入细致的变化,却可以让人回味。主体是一个象征坍 塌、断裂、倾斜房屋的造型,隐含5・12字体的屋面依山逐渐 向上翘起,仿佛是铭刻在大地的烙印。而建筑基座形象暗示 着其城台的意义,并形成纯净的几何叠加,透出别样的建筑 特征,如同四川许多地方以堆石来表达对于永恒的向往。建 筑基座采用以岩石为填充料的石笼墙来构筑外墙,在丰富的 和灵活使用性,以不断开拓新的展览方式,超越展示本身以 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公众兴趣。 展示空间延续了建筑非对称的形态,通过运用错位、对 质感组合中赋予传统的地方材料以新的诠释。墙面石块粗 砺沉厚,缝隙问杂草从生,雄浑中别有一种苍伤感。台基的 处理手法毫无疑问会弱化建筑的形体,但也能使建筑形象与 空间环境更好的融合,毕竟建筑是为空间环境服务的。 建筑的整个基调是一种悲呛的历史性建筑,建筑不仅要 适度表现,更要营造场所精神,厚重的雨棚下无规则的斜向 比等构成手法,以线性路径为联系创造出严谨却不呆板的高 品质空间环境。一片近似倒塌的斜墙和一片高耸直立的墙 夹缝间形成了博物馆建筑最具有戏剧性的部分——序厅,这 也是展示空间的开始。一丝阳光透过屋顶上仿佛被地震撕 裂的缝隙,撒落在厚重的墙上,与序厅周围幽暗的空问形成 对比,让观者感受到压抑中一丝希望,这压抑的室内空间却 引导了博物馆的竖向交通,夹缝中一部逐渐变窄的步行梯道 从底层通向二层,尽端对应的墙面篆刻着遇难者的名字,让 观者停留、默祷和纪念。而倾斜上升的空间形态与步行梯道 支撑极具动势,象征着呵护生命的手与不屈的精神。封闭外 墙和屋面的几处裂缝,为幽暗的室内公共空间带来一点生动 的自然光线,象征着对生存希望的追求。高高挺立的屋顶犹 如一盏希望的灯诠释着博物馆对历史永恒的深思,使观者体 会到无限向上的内在精神。两种不同的体量穿插分别象征着 青川和全国人民血肉相连、共同应对灾难。而厚重的基座象 的运动趋势强化了这种压迫感。序厅将所有楼层划分为不 同比例的两个部分,其间穿插的天桥增加了空间在视觉上的 丰富性(图11)。 征着众志成城,拾起散落的石头重建青川美好家园(图10)。 建筑本身即为展品,从远处看建筑时而舒缓,时而突起 尖锐,表现出宁静深沉的气质、简约单纯的形式美感。走近 空间主题契合的非常自然,突LqI r“灾雉、重生、希望”的 理念,展示路线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序厅空间是整个设计的 重点,也是展示空问的过渡,并把不同的空间组织起来. 一时感受到的建筑细部的刻画,分拆、穿插、叠加,在视觉上衬 托出独特的个性特质。这样景象化倾向让观者引发联想,起 到入其境的效果。 层主题灾难一是对地震场景的还原; 二层主题重生一生命会在春天里的再次绽放; 三层主题希望一新校舍、新家园、又复恬静的村镇生活。 4展示空间 地震博物馆主要功能包括收藏、展示地震相关史料、普 展示空间是一组有个性的连续的空间序列,精心布置的 流线使建筑空间相互渗透。我们希望通过设定的路线给观 四川建筑第31卷3期2011.06 的主题。建筑四周是又复恬静的村镇生活、又复安宁的山山 水水,青竹江的那边更有另一番景致,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 的新校园、还有祥和的新家园。拾阶而下是平缓的草坪,纯 净的浅水宁静而安详(图12)。 5结束语 “一个伟大的建筑作品,就象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 诗歌和伟大的音乐,会告诉人们人类灵魂的故事,会以一个 崭新的表达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一代代少年的想象 力,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天赋。” 我们的设计团队年轻而有朝气,思想的目标比设计表达 更高远,设计方案风格沉稳,但也提出了一些非传统的设计 构想。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重建,他与物质家园同等重 要。建筑不仅有功能的满足,还有精神的诉求,这也是设计 的魅力所在。设计还远未结束,但设计中的思考已然超越了 设计本身。我们不期许伟大,却想表达对家园的热爱,表达 图11青川地震博物馆室内意向 对生命的敬意! 者带来不同 的空间感受, 明的、暗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朗朗的 读书声,时时在我们耳边想起,又何尝不是在叩问心灵,对于 家园! 开敞的、狭隘 的形成系列 空间中戏剧 性变化,给人 (设计团队主要成员:徐一呜,胡兴华,祝丹红,曹叶诚) 参考文献 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和心 理体验。观 者经过引导经历了沉重的回忆、感受了生命的力量、不安的 图l2地震后重建的青川关庄学校 [1] 王路.关联的容器——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倾向[J].时代 建筑,2006(6):22 [2] 孙彦青.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品环境背景的艺术博物馆一罗伯 特・文丘里的博物馆设计理念[J].时代建筑,2006(6):38 [3]何镜堂,倪阳,刘宇波.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一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J].建筑学 报。2008(3):1O 地震体验,最后还要带着对美好家园的渴望,回到现实生活 中来。展示的尾声安排在室外既丰富了情感,又明确了希望 ‘= ': ^ (上接第45页) 生存不可或缺的。节约用水是每一个人的 责任。采用节水器材、设置雨水贮集利用系统、设置中水处 户购买,提高其生存空间;四是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 使其能为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去要求。因此,在保 证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以上途径 能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理系统可一定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4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节约常规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 从而达到节约常规能源的目的。目前主要利用的可再生能 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还有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 利用。 2.5政府建立相关政策机制 [1]林宪德.绿色建筑一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7 通过政策机制、实施有效管理,是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 手段。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一是通过制订、颁布、实施建筑 [2]李海英,白玉星,高建岭,等.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节能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以强制性规定来促进绿色建筑 的实施与推广;二是将建筑能耗统计与信息公开,建立各种 激励奖惩机制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通过推 荐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和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制度来引导用 [3]王荣光,沈天行.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M].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 [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一评价・示例 ・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四川建筑第31卷3期21311.06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