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论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 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 论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 万 军 方 军 (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41) 【摘要】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中得 以显现出来,其表现有三:一是其治道思想作为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性;二是其所关注时代 问题的转变,围绕本末、名实、才性诸问题而展开;三是王符治道思想中所彰显出的人本理 性精神。 【关键词】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人本理性;历史地位;治道 Abstract:By the demonstration of classic in Two Han Dynasties and the pregnance of philosoph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ation management notion in WangFu’<On Hermit>has been well proved.Firstly.the notion has been tak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socila criticism,in the second place,the chang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 of time was surrounded by the problem like what is major and what is minor,what is talent and what is natural,and what is referring and what is referred.Finally,the nation management.Meanwhile,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lso shows that WangFu’S nation management notional will do much good to the current socila culturla construction. Key words:Classics in Two Han Dynasties;Philosoph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Human’8 rational;Historical significance;N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B23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6)02—0084—06 许倬云先生曾谓:“东汉的大家族,更明显 但是宁愿清贫退隐,不愿依附富贵,也保持了社 是士大夫贵族了。然而儒家理念本来就有淑世的 会良心的功能。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终于使儒家 理想,以及以道德规整现实的理想,固然儒生中 没有变成官办的宗教,儒生没有变成官派的僧 大部分以进入文官体制为目标,仍有不少以学问 侣。至少,知识力量部分地发挥了社会对国家的 德件为志业,选择r留在文官体制之外,以督责 制衡。这一次知识分子的分化,可能的导因,在 批削现实政治。……有些知识分子不直接抗议, 于古文今文之争,传留在民间的古义经典及 阐 -作者简介:方 军(1973一),男,安徽怀远人,哲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讲师,主 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一 太学中官学的独占,也因此使东汉儒 己问的传承。”_1]( 埘 王符作为“潜 的学术变化,其中今文家及古文家两大主要派 别,亦逐渐在争斗中趋于融合..此种融合,我们 是“留在文官体制之外”,以其知识 9社会良心“督责批判现实”,其代表 兰义的美好治道图景。单从个人力量来 可以从《潜夫论》中看出来。由于经学作为社会 政治的合法性依据而获得至高无上地位的原因, 色》则为当世人主描绘了一幅充满儒家 使得经学的影响借以权威而渗透剑政经礼会文化 的各个方面,当然,亦会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 0 0 m 曼本不足与当时政治乱势相抗衡,但其 流传于世,使东汉批判思潮蔚为大 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王符亦不例外。在《潜夫 论》中,虽然王符一直表露出对经学和经学家的 Z 工 )地促成了一种文化思想的转变(蒙培 。另外,两汉是经学的年代,其影响 生活、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潜夫 列外。刘文英先生曾说,今文经学和古 《潜夫论》中已表现出相当的融合趋 至学各派别,已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 了 J。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面对社会现实, 自成一家之言,且以所谓异端著称,以“立言于 世”“立德于世”为人生旨归,自然承续起东汉 儒学在民问的发展。这种承续进而凸显出了王符 《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 王符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杰出代表,并且 是第一位开启者,其《潜失论》治道思想亦首次 且系统地彰显了东汉末期这场以人文主义为特征 的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不但为魏晋玄学的出 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且在系统批判两汉神学 经学的思想运动过程中,为整个传统哲学与文化 的人文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显然,这种复兴运 动,既是对先秦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同时,又 是对两汉儒学神学化、宗教化的批判。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中透露出了所讨论 的时代中心问题的转变迹象,这种转变,在某种 程度上,预示了两汉经学的衰落,而同时又涵蕴 了玄学思想的某些萌芽。我们知道,经学是两汉 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思想形态,同时也是汉学的主 流。陈少 先乍曾谓:“从汉代经学被立为官学 以及其一开始承担的职能来看,它不是一般的学 术文化。经是作为社会政治的合法性依据而获得 至高见『 的地位的。解经的实质是正名,即以经 书为依据判断、证明政治制度或行为的正当性。 ……解经近乎是一种政治行为。”l3l( ’从经学在 两汉的发展过程来看,有过今文经学的官学独 霸、古文经学的民间崛起及谶纬神学的社会涌动 青睐,如“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 训”(《潜夫论-赞学》)的夙愿,如“修经之 贤,德近于圣”(《潜夫论・赞学》)的诉求,又 如“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 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 以遗后贤也”(《潜夫论・赞学》)的深切认识 等,但是“志意蕴愤”的他面对严峻的东汉政经 情势,紧迫任务是直接分析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 问题,批判由以今文家的天人感应理论为核心的 官学独霸所引起的政经社会失序之情状,进而以 人本理性(本文后面另有分析)的分析及历史的 比较,开启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先河。 汉代经学的衰落或汉学被玄学所取代植根于 经学自身的内在矛盾,在汉学鼎盛期便潜伏着其 衰落的因素了,其总症状便是内容繁琐,方法拘 泥,思想迟滞,经学的出路在于走出汉学的藩 篱 ]( ”-38)。《汉书・艺文志》揭露其弊时说 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 大体,玩经文而矣,是故日用少而畜德多,三十 而五经立也。后世纪传已乖离,博学者又 思多 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 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字,后进弥以驰逐。 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 所不见,终以自弊。此学者之大患也。”王符似 乎没有患此症状,在《潜夫论》中,他首先在内 容上就与官方正统思想分道扬镳,基于当时当权 者所秉持的合法性经学文本,提出了自己的一套 “异端”理论,试图重新建构这种统治合法性的 基础。其次,在论述方式上,不拘泥于一家之经 说,不再像经学家们那样以“通经”、“穷经” 为目的,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只要 所需,均为我所用,采用一种超拔融合的致学态 度,这一点,我们¨丁以从《潜犬沦》大量引用的 MoDERN PHlL0SOPHY 2006 2 r 0 0 _<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矣”。王符于安帝初年(公元108年)开始隐居 撰写《潜夫论》,及至安帝崩(公元125年), 书已基本完成。针对当时经学情势,他不可能不 有所觉解,从而突破经学传统,在丽对现实时, 以“独立性格”之“进步思想家”(侯外庐先生 语)的“异端”风格及思路重新思考当时的社 会政经问题由此引发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涌起, 自然是应势而成。 玄学则是魏晋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 由两汉经学至魏晋玄学,王符《潜夫论》及其所 代表的整个汉末思潮无疑在其间起着一定的思想 环节的联系过渡作用。这种作用,我们可以从以 下三个在《潜夫论》中显现的被讨论的中心问题 看出来。 一是王符对“本末”问题的探讨。在《潜 夫论》中“本末”范畴是王符用来讨论及分析 治国安民理论时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全书最重 要的三篇文章《务本》、《本政》、《本训》中, 全都是以“本”命名。在《本训》及《德化》 篇中,王符为全书的研究定了一个基调:研究治 国之道须先“原元而本本”, “先其本而后其 末”。此处的“本”,已隐约具有哲学思辩的特 性,意指本原或某种更本质的东西。在《务本》 开篇中,王符就指出:“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 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接下来他 用八对本末关系进行论证:“夫富民者,以农桑 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 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教 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 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 交游为末;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 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慎本略 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很明显,本末概 念在这里已用来分析政治、经济、社会人事各个 方面的事情了。在《本政》篇,王符更是用其来 建构自己的治道思想框架。他一开篇就说:“凡 人君之治,莫大于和IJj j阳。阴阳者,以天为本。 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接下来, 在《德化》篇中,他义对人的心性问题进行了探 讨:“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 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 。其真也”(《潜夫论・释难》)。在《叙录》篇中 又说到:“论难横发,令道 通。…… 岂好辩? 持一定的逻辑规范,不能“问阴对阳”、“论西 ”在此处,“本”所指的意义越来 i上思辨的味道,蒙培元先生曾说,这 将以明真。”其次,他还认为辩论问题时还应坚 i着心性问题或心灵问题将成为中国哲 :题r4 J。由此我们更能看出王符《潜夫 “本末”概念人手分析诸问题时所表 整个批判思潮中最有理论意味的命题 诘东”,极力避免“强说”“强难”之逻辑混乱 现象,如他对“譬喻”的逻辑功能就做了如下论 述:“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 0 0 刀 11 Z B思辨特征,在理论形态上已渐趋玄学 :符对名实问题的分析。在王符的人才 ;问题一直是选贡人才事件中突出的话 j时“求贡不相称”“名实不相副”之 ”状况,王符在《考绩》篇中曾高呼 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的选人标 E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中又把名实关系的 提了出来,以此揭示当时统治集团用 才方面的诸多弊政。王符曾说:“凡 方行圆,口正心邪,行与言谬,心与 则知称夷、齐、原、颜,言今则必官 l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 }夫论・交际》)他又说:“所谓贤人君 ,、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 亍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 }必贫贱、冻馁、困辱、阢穷之谓也, 之所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论荣》)诸上论说,尖锐地批判了名 口判别用人的失当。“罚赏之实,不以 王符并非真正地反对名教或礼教。他 Ⅱ并用的两手策略,认为既要“明札义 《潜夫论・德化》),又要“法术明而 《潜夫论・明忠》),冯契先生曾认为, 邑出“名实”问题亦为批判名教、审核 亍名理开了风气,王符以后的思想家如 悦、崔窟等,都对汉末社会名教进行 最调要 名实、信赏罚[5](P1O6)。就此, f=启了汉末辨析名理之滥殇,而作为魏 问题之一的言意之辨,则直接源流于 千理之风。另外,王符还从逻辑思辩的 认清名实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论述 寸,首先就应坚持一个“重实、明真” IJ“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 然否以彰之。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 其真也。今子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释 其文,鄙也惑焉。且吾闻问阴对阳,谓之强说, 论西诘东,谓之强难。子若欲自必以则昨反思, 然后求,无苟自强。”(《潜夫论-释难》,汪继 培笺日:“自必以下,文有脱误。”)此种论述的 思维水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经学的空洞说 教和烦琐学风,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冯契先生 曾说,汉魏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继王符之后,仲 长统、苟悦、徐干、刘劭等都突出地讨论了名实 问题,这一时期的哲学的逻辑思维也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两汉数百年独尊儒术,在学术上造成 了很坏的后果,其一是谶纬迷信盛行,儒学成了 神说;其二是形成一种烦琐的学风,如“说五字 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今 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都是这样。以王符为代表的汉 魏进步思想家们,如此重点地讨论名实问题,这 在政治上具有揭示名教的虚伪和强调刑名与德教 并重的意义,在哲学上则是对儒家经学的空洞教 条和烦琐学风的批判 ¨ m ¨’。正是这种极富 抽象思维意蕴的批判,使得本处于经学时代思维 笼罩下的思想家们已经开始不自觉或自觉地将其 所关心的时代主题转换到了具有玄学意蕴倾向的 问题上来了。 三是王符对才性问题的研究。王符之前,经 学家讨论才性问题时,把二者分为二橛,只重人 性,疏于对人才的研究。王符把二者结合起来之 后,不但将其作为官吏选贡的基本要求,而且将 其作为对官吏进行考评的准则。于符一直反对 “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褙唪人论-沧荣》),并 认为“人之善恶,不必廿t族;性之贤鄙,不必世 俗”(《潜夫论・论荣》)。汉代经学对人性问题 的讨论自董仲舒性三品说始就非常重视,及至汉 末王符,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影响的痕 MoDERN PHILOSOPHY 2006.2 工 0 :=) =工= 一< 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 迹,但王符已悄然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人才的问 题上来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潜夫论》中有 关人才问题讨论篇幅所占比例看得出来。《潜夫 论》合计36篇,其中就有《论荣》、《贤难》、 《考绩》、《思贤》、《潜叹》、《忠贵》、《实贡》、 《明忠》等8篇专门论述或主要论述到人才问题, 可见王符用墨于此之功力。清代学者汪继培就此 评论到:“王氏精习经术,而达于当世之务。其 言用人行政诸大端,皆按切时势,令今可行,不 为卓绝诡激之论。”[ ]㈣盯 王符本人在讨论人才问 题时,贯穿始终的一个主线就是“凡南面之大 务,莫急于知贤”(《潜夫论・考绩》)、“国之治 乱,待贤而治”(《潜夫论-思贤》)。面对当时 社会政经情势,在才性问题上,较为鲜明地把目 光过多地给予了人才问题。这些论述,我们在魏 晋玄学有关“才性”同异与合离的问题上,都能 发现其端倪。另外,在《赞学》篇中,王符还认 为:“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 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 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 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 “学” 即是“假以致之”的主要手段,是人明智相殊乃 至有不同才质之用的根本原因。他在此篇中叉说 到:“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 典以遣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 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 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这进一步强调了后 天学习对人之成性成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人之 才能得以施展的较好途径,正所谓“是故凡欲显 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潜夫论-赞 学》)。此处,王符提出“性情”与“明智”的 关系问题,明确指出了人的聪明才智是实现心性 之本的重要条件。蒙培元先生曾就此认为,它已 具有“才性之辨”的时代特点,魏晋时期的才性 论就是由此而发展起来的。 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任继愈和刘文英两 位先生都认为,虽然王符的《潜夫论》,以至整 个东汉社会批判思潮,还未完全发展成为一种新 的理论形态,但它既有经学的痕迹,也有玄学的 萌芽。敞尔,它才构成由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 一个过渡环节。 MODERN PHILOSOPHY 2o06.2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中彰显出了一种较 强的理性主义精神,并且这种理性精神允满r人 本理性的色彩。此种精神亦是对先秦人本理性精 神的回归与再颂扬。陈来先生曾这样评价春秋时 期的史官的地位下降事件:“祝史地位【I益下降, 政治理性化和文化理性化带来了事神之官的失 落,事神之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实质的意义上被 看重,虽然晏婴等人并未摆脱神话思维,但认为 神的作为决定于民和德,反对由祭祀行为来决定 一切,神本思想在此不能不让位于人本理性,务 实的地官意识在这里逐渐压倒了神秘的天官传统 (或天官思维,作者注)。有识之士不信占卜、不 重祭祀,崇德贵民,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德性,人 的眼光更多转向人本身,这是当时的重要的变 化。” ¨n ’这种评价虽然是就春秋时期史官位格 趋弱而做出的,但同样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来 解读王符《潜夫论》思想。王符《潜夫论》思 想有明显承继西周至春秋时期民心论及较理性的 人文主义思想的倾向。可能正因为此,蒙培元先 生才一再声称,以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汉末 批判思潮实为一场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复兴 运动(显然是复兴先秦人文主义的精神)。我们 知道,每当社会蜕化、争乱频仍、民生困苦、旧 日所以维系人心并保持秩序之风俗制度皆遭到动 摇崩坏而失去原有效用之际,深思远虑之士,对 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进 而提出抗议或补救之方。萧公权先生曾谓,每当 此时,政治思想,于是勃兴I8 。此种情形, 春秋战国是其典型表现,王符所在东汉中后期社 会情状与此很是相似。汉代四百年的强大帝国创 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而由先秦所开创的人 文主义精神却并未得到发展,董仲舒由此成了徐 复观先生所谓的“历史的罪人”。随着汉帝国的 日途暮穷,由董仲舒所制定的天人感应的阴阳五 行学说,以及由此为理论中心,进而笼罩、统治 汉代数百年,影响到几乎全部意识形态领域的帝 国行政依据,遭到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最终酿 成了以王符为代表的汉末社会批削思潮的风起云 涌之势。 这种批判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宗教化批判,另 一方面则是对先秦人文主义精神的复l,j,并把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种真精神当做其批判的理论资源。若 塞斯贝斯著名的“轴心时代” (Axial 王lI!论来看,正是先秦人本理性这种轴 学治国理论分道扬镳。在这种分殊【f1. 符《潜 夫论》治道思想的所谓“异端”倾向再次得以 彰显。 想精华给汉末的批判思潮提供了源源 p动力,“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 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 于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 综上所述,简要地概括出r 符《潜_火沦》 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由此可以看出,1 符《潜 夫论》治道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某种思想形 态转换的中介,通过他的工作,以汉末整个批判 思潮为依托,两汉神学经学渐趋式微,而与此同 0 0 Z 工 Ii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垦特色正是回顾了先秦,回归了轴心时 勺某种粗糙与不完善曼管差 苎 -其h  ,但是由于其是伍: c大的宗教化与制度化及谶纬神学泛滥 ,其思想便由此突显出某种独特性。 勺神本理论与人本理性是根本对立的, 王符《潜夫论》中所彰显的人本理性是以怀疑、 否定天命为基础的,是以对人自身的肯定与褒扬 为依归的,注重民本、民心及人世中一切现实事 务是其理论的特色所在。 在《潜夫论》治道思想中,政治理性化也表 现得相当突出。无论从治道的形而上依据所在, 抑或治道之现实基础,王符都极力去重塑帝国政 府的理性行政原则(阎步克先生语),在政治领 域尽力去彰显人本理性的渗透力。同时,就个人 而言,王符再次以“地官意识”抗衡“天官思 维”(在这里是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经学思 维),把研究目光再次由神本投向人本(如对民 本、民心的强调),投向人自己的德性修养(如 以德迎之的“四列”思想),进而全面构筑了自 己的全新的治世理论,并以此与官学正统神学经 时,新的时代意识——魏晋玄学已在孕育之中了。 [参考文献]…… [1]许倬云.《许倬云自选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2年版・ [2]刘文英・《(潜夫论)与汉代经学》[J=』・《孔子研 究》,1994年第3期. [3]陈少明.《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M].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蒙培元: 《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 [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5]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符著、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7]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 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版. [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沈阳:辽宁教 育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辑杨海文) MODERN PHILOSOPHY 2006.2 ・ r-一 0 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