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热的定义

来源:华佗健康网


发热的定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1.低热: ~℃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2.中等热: ~ ℃ ,多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 ~℃ ,见急性感染; 4.过高热: 41℃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高达43℃则极少存活。 护士对发热病人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

(一)观察: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二)降温:

(1)物理降温:

1、擦浴法(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 2、冷袋和冰帽降温法; 3、冷盐水灌肠法; 5、医用冰毯降温法;

(注意事项: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以免加重出血症状。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2)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节等穴位; (3)药物降温:如吲哚美辛;

立即通知 (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医生。 (三)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五)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七) 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 :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 1.安抚病人; 2.满足病人的需要;

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

4.常去看望病人;

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教会病人自测体温; 6. 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八)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六)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