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融创课堂,课堂变革的大势所趋

来源:华佗健康网
探究

融创课堂,课堂变革的大势所趋

朱祥勇1张显国2

【摘

要】学校变革,首先要从课堂变革开始。基于课堂的现实困惑、教育的自身发展和

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课堂需要走向融创,即打破学科壁垒、畅通学段界限、链接技术通道、注入生活活水,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生态场域,实现学科素养与学科生命力的完整生长。

【关键词】融创课堂现实时代政策【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1B-0036-02

2017年9月8日,陈宝生部长发表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并在随后的阐释中提出了“课堂革命”的重大改革命题。自2001年国家所开启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至今,一直在艰难中前行。无论是科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确立、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人为的分割,导致学科互相孤立和不同的学科“渐疏离”,让课堂教学难以打破学科壁垒。这主要表现在:分科过细造成课程内容割裂,使学生对事物缺乏整体感知,加上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影响,一些课堂教学以“教”的简单告知、机械训练取代“学”的自主体验、自主构建;教学与思维历练疏离,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形成内涵单薄、途径单一,最终导致课堂缺乏宽度,丧失活力;各学科互不相通,教学内容重复,增加学生负担;分科课程常将重心放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很少体察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需求……学科壁垒和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导致了人的技能与人文相割裂,让学生失去人的灵性。

4.知识生活“相偏离”,学科知识难与生活融会贯通。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学习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但在追求生活味的过程中,知识生活“相偏离”,学科知识难与生活融会贯通:一是教学目标与生活相游离。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点常被忽视,课堂游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本真,进而步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导致了学科教学的失衡。二是教学内容与生活相割裂: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对间接经验作用的否定;作业布置重在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注重生活味却忘却了学科味等。三是教学内容与资源相孤立。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资源相孤立,存在着书本资源与生活资源、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校本资源与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未打通,未能为学生提供完整课堂成长的资源与环境。其实,学科与生活是水乳交融的,学科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学科。这就要让学

(理论)·36

一、现实呼唤课堂变革

在对课堂的深入调研与科学诊断中,我们发现当下的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现代技术“满天飞”,教学手段难为目标达成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诸多困惑: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不少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形式,冲淡了教学的本质、内容和主题;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管学生的反应,与电脑交流的时间多、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少……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过度夸大互联网的技术,忽略了互联网技术都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造成了现代技术“满天飞”的后果。

2.铁道工人“各管各”,学科教师难以实现学段畅通。学段不和谐的症结在于学科老师对各学段缺乏通盘的考虑和有效的衔接,难以实现学段的畅通。学段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相关性不好;课堂教学的前瞻性、后顾性不清;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适应性不明;过程评价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不够……分段教学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学段衔接的不畅,导致幼、小、初、高四段各自为阵的格局,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3.学科之间“渐疏离”,课堂教学难以打破学科壁垒。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将原本融合的各科知识进行

2019.01B·

探究

科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学科本身应有的味道;既要在学科味中感受生活味,又要在生活味中提炼学科味,进而使生活味与学科味相辅相生、相得益彰。我们的课堂,既需要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与书本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和学科的交替中体验、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学科,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深层忧虑和着力“课堂革命”的行动方向。这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可见一斑。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看来,打通知识的脉络,打破学科的壁垒,进行学科的融合是当下学科课堂变革的重点。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强调:“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这是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引导,鼓励中小学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既然高等教育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延伸的中小学自然也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跨学科的整合。

此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在融合、跨学科上下功夫,将“融合”二字作为未来“互联网+教育”的重点,以此推动着跨学科的整合。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正如陶西平所言,学校变革,首先要从课堂变革开始。基于课堂的现实困惑、教育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我们立足课堂,遵循“问题即课题、探索即过程、收获即成果”的逻辑主线,将问题上升为课题,力图打破学科的壁垒、畅通学段的界限、链接技术的通道、注入生活的活水,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生态场域,实现学科素养的落实与学科生命力的完整生长。“融创课堂”这个崭新的命题就此呼之即来。

(作者单位:1.成都高新新科学校;2.成都天府第四中学)

二、时代需要课堂融创

1.社会发展呼唤课堂融创。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战略后,创新能力势必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动力。顺应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走向综合创新的需要,社会转变了人才需求导向,越来越青睐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而强调狭义能力训练、技法训练的传统教育,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法增强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为此,当下的课堂必须要进行调整与变革,增加融合与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趋势相吻合,进而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富有竞争力的人才。

2.新兴技术推动课堂融创。近年来,随着全球掀起热浪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理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内,只要有网络,学生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未来课堂上,我们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录播系统,就可以实时记录师生互动、教师板书等授课环节,并把资源存储在教育资源云平台上,让学生通过访问平台即可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云平台上设置名师教研室、精品课、优课推荐等板块,向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优秀教师的课程进行学习,一改传统教育只能“师从一师”的旧况,实现课堂无边界。

3.素养落地依靠课堂融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精准地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但如何搭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日常教学的桥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呢?这就需要借助课程这一载体和课堂这一主战场,切实改变现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整的现状,对课程进行整合、对课堂进行融创,自然就成为课堂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政策护航融创课堂

融创课堂的提出,切合了国家对当下课堂教学的

2019.01B·

(理论)·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