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工伤停工留薪期工资的计算规则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停工留薪期工资按原工资标准计算。对于工伤前工作满12个月的,按月平均工资计算;未满12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月数计算;工作未满1个月的,按约定或60%的社会月平均工资计算。停工留薪期一般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社会保障机构规定或医院证明确定,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但不超过12个月。
法律分析
一、如何计算停工留薪期工资数额?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之规定,停工留薪期的工资标准按照原工资标准计算。
二、实践中,根据工作时间的长短,分别如下处理:
1、发生工伤前在本单位工作已满12个月的,按工伤前12个月应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含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补贴以及加班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2、发生工伤前在本单位工作未满12个月的,按工伤前实际工作月数应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3、发生工伤前工作未满1个月的,按合同约定的月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尚未约定或无法确定原工资额度的,按不低于本市职工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三、停工留薪期的期间一般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确定:
1、经过劳动能力鉴定的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明确记载的停工留薪期间为准。
2、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中未明确记载停工留薪期的,参照当地社会保障机构制定的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或分类目录中的建议或期限确定。
3、前面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停工留薪期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治疗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及休假证明确定。
另外,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拓展延伸
工伤停工留薪期工资计算方法及相关规定
工伤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伤而暂停工作,但仍享受工资待遇的一段时间。根据相关规定,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工资计算基数为职工在发生工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然后,根据工伤程度和治疗期限确定工资待遇比例。一般情况下,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待遇比例为100%。最后,根据工资计算基数和工资待遇比例,计算出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金额。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企业可能会有具体的细则和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还需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结语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工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确定工资计算基数,然后根据工伤程度和治疗期限确定工资待遇比例。一般情况下,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待遇比例为100%。最后,根据工资计算基数和工资待遇比例计算出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工资金额。具体计算方法需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遵循当地社会保障机构的管理办法。请注意,不同地区和企业可能有具体的细则和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