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qing,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说:“以往都是你们读书给老师听,今天就让老师好好地给你们读一篇文章。”这一说,旨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动情地为孩子们朗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让孩子们说说听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说他“听出了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 “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谈谈如何对待父母,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了前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到三个妈妈的话自己读读,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指名读,读完后采访:“这位妈妈,别的妈妈都在夸自己的孩子,您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妈妈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另外两个妈妈的话,学生已经有法可依,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另两个妈妈的骄傲自豪的心态用朗读表现出来。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此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个句子让孩子们读一读,联系一年级时念过的《三字经》里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想一想。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信念。若每堂课都能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放光、小手常举、小口常开”,也许离理想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 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