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来源:华佗健康网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总结等方法;

  2.正确认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哪中国又如何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生读图8.17。

  提问:图8.17三段古文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思想?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能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将尊重生态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治国安邦之道。

  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哪些?

  多媒体投影: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固体废弃物污染图片、噪声污染链接图片、水土流失(链接图片)、荒漠化图片、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图片、海洋污染图片、矿山环境恶化图片以及图8.18。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并回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教师启发:通过上述材料和图片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8.19,并阅读教材。

  学生简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教师引导,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材料和图片,启发我们:反思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投影图图8.20和8.21

  教师提问:留民营村在建设生态农业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提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学生讨论回答:

  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开展综合利用,既促进生产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又降低污染,获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向:他们今后将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课堂练习。

  1.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耕地面

  积(万

  公顷)

  森林草

  地覆盖

  率(%)

  气温年较差  (℃)

  年降水量(毫米)

  河流含

  沙量

  (%)

  粮食总

  产量(万

  千克)

  人口

  (万)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

  (3)在这l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

  答案:(1)10;森林草地。(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4)加强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

  (2)b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

  (3)c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治理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

  (4)d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防治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土层疏松,风蚀作用强烈;人口增长过快,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使植被破坏严重。

  (2)土地荒漠化;过度垦殖和放牧,植被破坏严重;营造三北防护林系,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3)水土流失;从人为原因看,毁林开荒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露天开矿使植被破坏严重,从自然原因看,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水蚀作用强烈;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牧,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4)酸雨;有色冶炼技术发达,大量排放s02等酸性气体;减少人为硫氧化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

  板书设计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