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法明确了哪些节假日被认定为法定休息日?

来源:华佗健康网

《劳动法》未明确规定法定节假日,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了每年的法定节假日,包括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部分公民还享有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等节日放假。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加班需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一、劳动法规定了哪些法定节假日

目前,我国《劳动法》中并未对法定节假日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才明确规定了每年的法定节假日有哪些。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法定节假日除了可以享受几天的休假外,如果安排劳动者加班,则还要支付更多的加班费。这一点,请广大劳动者们特别注意,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拓展延伸

劳动法规定的法定休息日中哪些日期被视为节假日?

根据劳动法规定,被视为节假日的法定休息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这些日期都是国家法定的休息日,雇主有责任向员工提供相应的休假权益。节假日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节假日的情况,比如需要连续工作的行业或需要保障社会运行的紧急情况。因此,了解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的法定休息日中的节假日,既有助于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有助于雇主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结语

根据劳动法规定,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这些节日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节假日的情况。了解这些法定节假日,不仅有助于员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雇主合理安排工作计划。请广大劳动者们特别注意,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九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