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学生分析:学生默读课文后,一定会有所感悟,而每个人感悟到的又不尽相同,要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邮票,了解有关邮票的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便�?rdquo;邮票的图片吸引学生(评:课本里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的教学在立足于课堂的同时,还应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它引伸到生活这个大课堂,创造条件,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动脑,活学活用。)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搜集邮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邮票。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票,
2、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
师:这是现在正在使用的邮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两枚邮票的四周有什么不同?
生: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
师:是呀,你们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评:出示邮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两枚邮票的比较,直接导入课题,过渡简洁、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上标记。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播放这篇课文的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并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进行正音。
(课件播放范读)
2、识记生字。
师:生字认识了吗?
生:认识了。
师:老师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先认读自己已经认识的生字。
生自由认读。
师:请一个小老师领读。
生领读。
师:读得真好!去掉拼音还认识吗?现在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同桌之间先互相认读。
生同桌认读生字。
4、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1)做游戏“开火车”认读生字。
师:咱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吧!看哪列火车开得顺利。
生接读生字。
(2)“看看听听找找”的游戏。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做动作,仔细听老师的话,快速在电视屏幕上找出相应的生字。
师做动作生猜“裁、剪”两字。
师:听字谜:九个洞。
生:究。
师:英国的首都。
生:伦敦。
师:借一半扔一半。
生:仍。
(评:从自读词语到生字认读,自主学习、同桌合作认读,认读生字有开火车读、游戏认读识字方法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识字效率。)
三、写字。
1、写字指导。
师:生字我们很快地认识了,相信写字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再来写几个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刀、尔、求、仍、使、便、英、票、整、式、而、且
师示范“仍”字的写法。“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要写美观。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小手,跟随课件一起来书空练习吧!
播放动画课件《邮票齿孔的故事:生字学习》
生跟随课件进行书空练习。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练习的很认真,能不能把你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提醒给其他的小伙伴呢?
生:“英”这个字的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
生:“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认真,我们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几点。现在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生字写在练习本上吧!
(生在练习本上练习生字)
(评:《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小学生写字的要求,那就是:要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有一定的速度,行款整齐,版面干净。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是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的字要写得好。二是教师要会指导学生写字。教师教学生写字不是自己把范字写,让学生照写了事,而是要向学生讲清写字的要求。在教学生写字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间架比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然后示范写字,边示范写时边向学生说出字的写法,笔画特点。最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写一个,将写好的字和师示范字比一比,找一找差距,再说说字的特点,然后再写,最后完成所要写的字。强调学生写字要练速度,注意行款的整齐性。引导学生写字不是单纯地照抄照搬,而是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要多动脑。要学会处理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向背和偏旁宽窄,大小高低,主次等,还要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学生明确了写字的要求,有目的地练习,写起字来也会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