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健康网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 缘:因为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