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渗透法”教学举隅——《夕阳真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正确美观书写“壮”、“蓝”、“涨”、“灿”,认识将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清文章条理,初步感受夕阳落山过程的美丽。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识字与写字。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初步感受夕阳落山过程的美丽。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爷爷奶奶看夕阳)
图上画了谁?他们要去看什么?
2、傍晚的时候,太阳落山了,这是的太阳就叫做?夕阳(板书:夕阳)
3、想不想跟着他们一起去看一看美丽的夕阳呢?(课件:夕阳图片,配乐)
4、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______的夕阳)
我觉得______________!)
5、是呀,夕阳是如此的美丽。(板书:真美,强调“真”字写法)
6、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23课,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吧!
(1)指名读,点评。
(2)有感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色彩绚丽的的夕阳风光图片创设本节课语文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更快地走进文本;用“我看到了 的夕阳,我觉得 !”规范的句式训练学生的说话;板书课题时强调了“真”字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学得课文也很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7页。
2、要求: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课件:都要加拼音)
有一些生字朋友想和大家见面了,你能读准它们吗?
(1)词语:已经 刺眼的光芒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句子: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刺眼的光芒?指名回答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2)词语:连绵起伏 余辉 显得 壮丽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句子: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
理解“连绵起伏”(西山高高低低,一座连一座,绵延几十里,一眼看不到边,这就是连绵起伏)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3)词语:涨红 染成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观察“涨”字,你发现了什么?(“涨”为形声字,左边三点水为形旁,右边张字为声旁,表示水位上升,水涨起来了)——教学“涨”字
句子: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4)词语:轻轻地 灿烂的霞光 遥远的天边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师讲解:“灿”字为会意字,表示山上火光照得远,光辉灿烂。——教学“灿”字
句子: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4、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句子都那不倒大家。现在,我们的词语和句子都要回到课文中去了。它们要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再见到它们时,可一定要读好它们呀!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先请大家练习一下,等一下请你们来展示。(自由练读)
5、检查读书。课文有5个自然段,我来请5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学生评价。
(2)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朗读课文的难度,而且指导朗读的过程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涨”和“灿”字时联系了汉字的造字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字意,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汉字字形的记忆。)
三、理清条理,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夕阳落山的过程的?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课文的2、3、4自然段)
2、夕阳在不断地变化呢!我们一起读读这三段话,边读边找,看看夕阳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全班齐读课文的2、3、4)
3、(课件出示填空)
太阳已经_____,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太阳慢慢地______________。
它轻轻地走向______________。
4、(课件出示:西斜,下沉,落山的图片依次播放)
5、谁能用: 先,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夕阳落山的过程?
6、你最喜欢课文中写什么时候的夕阳呢?找出那一段,和你的同桌互相美美地读一读。
7、西斜时候的太阳谁喜欢?齐读第2自然段。
下沉时候的太阳谁喜欢?齐读第3自然段。
落山时候的太阳谁喜欢?齐读第4自然段。
(配上音乐让学生读一读)
8、小结:夕阳落山的过程可真美啊?让我们把字也写得美美的,好不好?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不仅应该将课文读正确、流利,而且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设计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初步感受夕阳落山过程之美。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夕阳落山过程位置的变化,训练了学生在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规范的句式来说一说夕阳落山的过程,再次训练了学生的说话。)
四、识字写字,学会方法。
1、出示生字,每字齐读2遍。
2、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壮”“蓝”这两个字。
3、学习“壮”
(1)教学偏旁。(将字旁)
(2)书空偏旁笔顺。
(3)怎样记住“壮”?
(4)右边的“士”写时要注意什么?
(5)结构为什么?左边要写瘦一点,右边写胖一点。
(6)看老师范写。
(7)书空“壮”字笔顺。
4、学习“蓝”
(1)自己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些什么呢?怎样写好呢?
(2)看老师范写。
(3)书空“蓝”字笔顺。
5、学生描红临写
朱秀云校长点评:
优点:
1.教者能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夕阳的图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能够采取由词到句再到篇的方法,指导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学生学习朗读课文的难度。
3.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学生朗读有耐心,教师使用的评价用语具有激励性。纠正字音时能够使用拼音,加深学生对读音的记忆。
4.第一课时有效率,做到了识字、阅读、感知三者的结合。
需改进之处:
1.对于“连绵起伏”一词的理解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连绵起伏”,理解该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画简笔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连绵起伏的理解,更可以在此基础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另一种山的形态——高耸入云的山,让学生通过比较在头脑中构建出山的两种基本形态,以此,加深学生对“连绵起伏”一词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夕阳的位置发生哪些变化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完整,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