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 锐角三角函数

来源:华佗健康网


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 正 切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正切(tan A)的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正切值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3.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数学规律.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某个角的正切值.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2~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A的对边1.如图,在Rt△ABC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 A=.

∠A的邻边

2.正切经常用来描述山坡的坡度.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 3.如图,下面四个梯子最陡的是( B )

4.如图,在Rt△ABC中,∠C=90°,BC=5,AC=12,AB=13,求tan A、tan B的值.

BC5

解:tan A==,

AC12AC12

tan B==.

BC5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别求出tan α、tan β的值→比较大小,值越大,扶梯就越陡. 【解答】甲梯中,tan α=63乙梯中,tan β==.

84∵tan β>tan α, ∴乙梯更陡.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果把一个锐角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那么锐角A的正切值( C ) A.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C.不变

1

B.缩小为原来的

2D.不能确定

55

=,

132-5212

2.在Rt△ABC中,∠C=90°,AC=4,AB=5,则tan A的值是( C ) 2A.

33C.

4

3B.

54D.

5

3.在正方形网格中,△ABC在网格中的位置如图,则tan B的值为2.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2】如图,在Rt△ABC中,∠C=90°,BC=AC,D为AC的中点,求tan∠ABD的值.

【互动探索】设AC=BC=2a,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22a,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与AE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E的长,最后根据正切的定义,可得答案.

【解答】如题图,过点D作DE⊥AB于点E. 设AC=BC=2a.

根据勾股定理,得AB=22a. ∵D为AC中点, 1

∴AD=AC=a.

2

∵∠A=∠ABC=45°, DE⊥AB, ∴△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AE=

2a

, 2

32a

∴BE=AB-AE=,

22a2DE1

∴tan∠ABD===.

BE32a3

2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答,当所求的角不在直角三角形内时,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解答.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 ∠A的对边

2.如图,tan A=.

∠A的邻边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正弦与余弦的意义,根据边长求出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准确分清三种函数值的求法.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当锐角度数一定,其对边、邻边、斜边三边比值也一定.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正弦与余弦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正弦、余弦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5~P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如图,在Rt△ABC中.

(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 A=

∠A的对边

斜边∠A的邻边

.

斜边

(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 A=

2.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叫做∠A的三角函数. 3.si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 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4.在Rt△ABC中,∠C=90°,AB=13,BC=5,AC=12,求sin A、cos A. BC5解:sin A==, AB13AC12

cos A==. AB13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在Rt△ABC中,∠B=90°,AC=200,sin A=0.6,求BC的长.

BC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正弦的意义,有sin A=,代入数据即可求出BC的值.

ACBCBC

【解答】在Rt△ABC中,∵sin A=,即=0.6,

AC200

∴BC=200×0.6=12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正弦、余弦或正切,需要先找出对应的边角关系,再代入数据进行求解.

12【例2】在Rt△ABC中,∠C=90°,若sin A=,求cos A、sin B、tan B的值.

13

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画出直角三角形草图→由sin A=,表示出三角形各边长→

13得出AC长→由三角函数定义解题.

【解答】在Rt△ABC中, 12BC

∵∠C=90°,sin A==,

13AB∴设AB=13x,BC=12x,

∴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2=13x2-12x2=5x, AC5

∴cos A==,

AB13AC5

sin B==,

AB13AC5

tan B==.

BC12

12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sin A=能得到BC与AB的关系,进而通过设未

13知数,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最后根据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求解.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

1.在Rt△ABC中,∠C=90°,如果sin A=,那么sin B的值是( A )

322A.

3C.

2 4

B.22 D.3

2.在下列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B、O都在格点上,则∠A的正弦值是( A )

A.

5

5

B.

5 10

25C.

51D.

2

3.如图,在Rt△ABC中,∠C=90°,M是直角边AC上一点,MN⊥AB于点N,AN=3,AM=4,

求cos B的值.

解:∵∠C=90°,MN⊥AB, ∴∠C=∠ANM=90°. 又∵∠A=∠A, ∴△ABC∽△AMN, ∴

ACAN3

==. ABAM4

设AC=3x,AB=4x.

由勾股定理,得BC=AB2-AC2=7x, BC7x7

∴在Rt△ABC中,cos B===.

AB4x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在Rt△ABC中,∠C=90°,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尝试说明: (1)sin2A+cos2A=1; (2)sin A=cos B; sin A

(3)tan A=.

cos A

【互动探索】用定义表示出sin A、cos A、cos B、tan A→计算等式的左边与右边→得出结论.

【证明】(1)由勾股定理,得a2+b2=c2, ∴sin2A+cos2A=

a2b2c2

+==1. c2c2c2

aa

(2)∵sin A=,cos B=, cc∴sin A=cos B.

a

aacasin Aa

(3)∵tan A=,==,

bcos Abb

aacsin A

∴tan A=. cos A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题目中的三个结论应熟记.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A的对边∠A的邻边

sin A=,cos A=. 斜边斜边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