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0年9月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FTHEPARTYUNIVERSITYOFSHIJIAZHUANGCITYCOMMITEEOFCPC 箜!兰查箜!塑 ●就会建设● :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杨亚非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生建设目标是和谐型民生。和谐 型民生突破了温饱型民生、小康型民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实现与物质生活丰富的局限,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谐型民 生的建设应当是以民生的改善、国民福祉的实现作为最高标准,以加强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领 域建设为着力点的综合性实践工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型民生;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0)09—0029-04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 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关键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 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并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改善民 资源分配不公问题等,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对我国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比较严重影响。因此,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审视当前中 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依据不同时期民众的 期待与需求,及时地采取了多项惠民政策,在改善 民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六大以来,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征途中,我党坚持以人 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民生建设 的范围与层次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近些年 国的民生建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研 究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丰富新时期民生建设的内 涵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释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 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一系列惠民政策 的制定与实施,让国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 “民生”指的是首姓的生存、生计。中国传统政治中 一直比较重视民生问题,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 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孟子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子日:“夫君者舟 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史证明,民 的实惠。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有重大突破,全面建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 村互助合作医疗体制。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义 生问题关乎政局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历史上曾经 务教育实行免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 当前的民生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相 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 世”等天下太平景象,无不是因为统治者采用比较宽 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问题、物价水平不稳问题、收入分配不够合理问题、 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 能力不够问题、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问题、教育 松的治理政策,任人唯贤,整饬吏治,注重发展经济, 兴修水利,改善民生,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形 成的。而历史上也不乏由于统治者实施横征暴敛、 严刑峻法,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使原本比较稳固的 [作者简介]杨亚非(1973一),男,安徽淮南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 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技术经济及管理。 ・29・ “千秋事业”葬身于农民起义汪洋大海的例证。与古 代思想家关于民生的理解稍有不同,现代意义上的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 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 推动民生发展的政策、措施,较好地满足了民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致力于实现小康一小康型民生建设阶段 (1990年一2000年) 民众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况。在近 代,孙中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将民生表述为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指“和而不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 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成 果,从多方面开辟了民生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推 同”,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结合、统一与 共存。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和协调发展。长期以来,社会的和谐代表了中华民 族对未来美好的社会状态的期盼和追求。“社会和 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愿望。”[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 富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改善 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生建设是民生 工程建设的简称,指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众生活, 提高民众福利水平。从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当前中 国的民生建设,民生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涵盖传 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又包括一些高层次的需 求,如经济权益的维护、政治权利的保障、文化教育 权利的实现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持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目标的演变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根据 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具体特点,确立民生建设 的重点与核心。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的民生建设,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一温饱型民生建设阶 段(1978年一1990年)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放在优先 发展的位置,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把 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这一时期,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实行改革开放,解 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温饱型民生建设的 ・30・ 进了民生建设。十四大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经济成就,为民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截至上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 生活极大丰富,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水平,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 越。 (三)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一和谐型民生建设阶 段(2002年以来)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 家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众得到了更多改革 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 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民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 的时代。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 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 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 费阶段f31。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在本世纪头二 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 社会,为新时期我国民生建设提供更难得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 央,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并把民生建设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 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中国进入了建设和 谐型民生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 三、当前我国和谐型民生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经济方面的挑战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民生的改善主要涉及民众 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长 期以来,我国是一个高积累、低消费的国家,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低,居民收入增长缓 慢,影响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实际增长7.1%,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都快于居 民收入的增长。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 大。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分配不均。农村 值比重为39.7%,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很大提 公共文化产品尤其匮乏,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升空间 。从消费方面分析,民众的消费主要取决于 等问题。商业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娱乐型文化产 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当前 品供给相对丰富,发展型的文化产品相对短缺。由 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大的是住房消费和医 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 疗问题。多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使一般居民难以 配等原因,导致的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不平衡。 承受。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的数据 (四)社会方面的挑战 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人与房价比达到8.3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特 倍,大大超出3-6倍的合理承受范围。同时,虽然近 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 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比较显著成效,但是, 在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 保障水平总的来说还较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还不 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 够广。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导致的一些问 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加大,教 题也对我国的民生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由于 育、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与公共服 多种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市场竞争等因素导致贫 务的供给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生活中人 富差距明显拉大。少数不法分子通过贪污受贿、投 际关系不和谐、公共安全事件、安全生产领域事故 机、非法经营等手段,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实现暴 频发,给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富。 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政治方面的挑战 四、推进我国和谐型民生建设对策与建议 从政治方面分析,我国民生建设面临的挑战主 民生问题是由于民众的需求或对生活的期望与 要包括: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够完善, 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现实问题。民众的需求或 社会主义法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对生活的期望是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生 不够,一些地方腐败现象严重,少数地方黑恶势力 活状况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民生问题不能一概而 活动猖獗等;人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 论。只有正确分析不同时期的民生建设的特点及面 民众政治参与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基层民主建设 临的现实挑战,才能把握民生建设的重点,有效地 进展缓慢;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行为随意性较大, 推进民生建设。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导致政府与群众关系紧张,矛盾不断聚集,一些地 审视当前中国的民生建设,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 方社会公众对抗政府的现象屡有发生。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分配、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公平 党内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 正义、社会保障等。我国当前的民生建设应当按照 民心目中的形象。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些地方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力,导致黑恶势力独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 霸一方,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生活的改 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 善。 会公平正义151,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 (三)文化方面的挑战 全方位地推进民生建设。 民生往往被理解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 (一)加强经济民生建设 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 提高,文化权利已经逐渐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改 的社会物质财富,为提高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和加强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和谐型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调整不合理的收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与此同 人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 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 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 前我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缔非法收入,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加大 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涉及民生领域的文 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差异较 的态势,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抑制投资投机性购 ・31・ 房需求。逐步建立覆盖全体民众的具有普惠性与公 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变以 药养医的局面,调整不合理的医药费价格。统筹城 乡之间发展,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 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政治民生建设 按照和谐型民生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 (四)加强社会民生建设 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化公共 资源配置,逐步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完善公共事件管理体制,提高预防和应对自然 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统筹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逐步实现 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 抓紧解决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合理分 权利。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构建能够覆盖全社 会的民意表达机制与民智汇聚机制,推进决策科学 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进 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政治能力与服务意识,规范政 府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深人开 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维护党和政府形 象。进一步完善立法与司法工作,构建民生政治的 法治基础。严厉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民众安居乐业。 (三)加强文化民生建设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嘲。文化民 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 果的同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 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 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 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公益 性文化事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民生 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搭建民生文化建设平 台,加快建设覆盖全体民众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民生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丰富基层群众业余生活,积极推进文化下 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逐步改变文化资源分配不 均的局面。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各类学校 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 ・32・ 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营 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和谐社会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改善民生是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 题的具体特点,确立民生建设的重点与核心,是我 们民生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从和谐社会的高 度来分析,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面临着比较严峻的 挑战,任重而道远,全面推进民生建设工程是我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0. 【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 (2006—10—18). 【3】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4. 【4】常红.社科院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EB/OL]. http://www.ccpph.com.cn/res/wzzk/jj——1/200912/ t20091223—66368.shtml(2009—12—2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J].世纪行,2008, (2):28. 责任编辑:李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