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周 虹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依据。根据国内近几年已经发表的生态旅游的论文、专著,对国内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讨论,包括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的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 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3&X171.1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Eco-tourist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China
ZHOU Hong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xi·Xi'an 71012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was dependent on Eco-tourist resources,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hich can provide reasonable evidences for the exploitation, employment and protection of eco-tourist resources. In the paper, it reviews the evaluations' index system of eco-tourist resources, methods for evaluating and etc, together with some case studies, based on papers concerning eco-tourism that has 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Eco-tourist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se study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评价指
一、引言 标体系。在此通过对已发表的有关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生态旅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游及其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学者、专家们提出的生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按照两个通常的旅游资源评价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此后几年内,范畴维度——本体评价和开发可行性评价进行分类,每个维度国内学术界以及自然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了生态旅游的又有各自的分级指标。
王建军等(2006年)构建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生态旅游作为新的旅
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基本框架[3]。游形式也在国内逐步发展起来。 马乃喜等人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的给出了国内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共有两部分组成:第精神需求,生态旅游在国内正得到大力发展,并作为一种有利一部分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包括自然景观评价、人文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景观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第二部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外部开发的关注,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应活跃起来。 条件评价,包括客源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旅游对生态环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对生态旅游资境影响评价[4]。魏延军、云利波、贾利(2005年)提出了设置生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价,一方面能够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原则:可操作性,层次性,动态发提供可行性论据和参考措施,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人们的开发性等,并基于此设置了分列2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从资源要素、行为,确保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旅游资源评环境与保护与生态安全、资源影响力、公众参与、地理气候条价是指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件等5个方面展开[5]。刘红、唐永顺、张兴卫(2005年)按国家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构建了生利用价值[1]。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主要是对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价值的评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是以资源为主体,包括法,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6]。王力整个开发利用条件在内的全方位的资源开发评价,是克服生态峰、王协斌、张翠娟(2006年)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旅游规划建设盲目性,增强开发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地层次分析法(AHP),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27个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2]
区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 指标,包括17个定量评价指标、10个定性评价指标,并利用数
学模型M(·, +)构建决策模型,以广西金秀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得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7]。付臣、吕鹏
作者简介:周虹(1986.9—),女,汉族,安徽安庆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旅游文化。
2010.02
·95·
百家争鸣
(2007年)根据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相关问题的调查统计,设计了5个评价等级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经过聚集各指标模糊矩阵和去模糊的过程,得出资源禀赋,并以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验证[8]。周文丽(2007年)以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地域组合形式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特征,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从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生态环境条件及旅游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33个指标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测度及评判方法,计算了指标权重,同时,结合隶属度函数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9]。
风景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进行赋值
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16];胡丽等以“巫山小三峡”为例,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建立了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17]。上述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但由于层次分析法有较大的随意性,表现为采用专家咨询方式时,容易产生循环而不满足传递性公理,导致标度把握不准并丢失部分信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使用熵技术对其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 丁秀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3-16.
[2] 周文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龙胜县四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
价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132-137.
[3] 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
究.2006,25(3):507-516.
[4] 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报.1996,26(4):171-175.
[5] 魏延军,云利波,贾利.浅议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国土与自然资
源研究.2005(1):64-65.
[6] 刘红,唐永顺,张兴卫.生态旅游资源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一一以东昌湖生态功能
保护区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58-59.
[7] 王力峰,王协斌,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桂林
工学院学报.2006,26(3):436-439.
[8] 付臣,吕鹏.辽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
(11):239-240.
[9] 周文丽.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07,22(3): 198-202.
[10]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11]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2] 李亚菲.旅游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3] 张扬,谭民.阿鲁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三三六”评价[J].中国林副特
产.2006(2):70-71.
[14] 张建军,李杨胜,许佳林.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河北林果研
究.2003(1):73-76.
[15] 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科学与
管理.2006,31(3):177-180.
[16] 杨秀平,翁钢民,赵本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2(5):104-107.
[17] 胡丽,张卫国,叶晓.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的三峡旅游资源定量分析[J].重庆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144-147.
三、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及客观性依赖于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我国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采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定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主要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三要素、“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与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项因子进行评价。杨桂华(2000年)从评价方法的演进将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分为定性的经验评价、单因子评价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多因子的定量评价[10]
。甘枝茂、李亚菲等都把资源评价分为定性和定量[11,12],定性评价主要采用经验法和“三三六”评价法,定量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专家打分法[13,14]。
综合来说,目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早期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采取的是定性评价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学方法开始被引入到旅游资源评价中,建立起一套以定量化为目标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魏小安的“综合评价法”等。定量评价方法可分为单因子评价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还有熵技术等。其中AHP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系统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层次,还可通过整理和综合专家、公园管理人员及游客的评价意见,大大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彭立圣和牟瑞芳用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基层因子评价标准[15];杨秀平等以秦皇岛市北戴河老虎石风景区、天下第一关风景区及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特约编辑:汪振纲
(上接第91页)
道德亦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 任宜敏.消极的,抑或积极的?——佛教人生观辨[J].佛教研究.1998(5). [3] 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 [4] 杨曾文.佛教文化150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
参考文献:
[1] 黄东桂,宋金霞.佛教人生观探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7(1) .
责任编辑:邱文侠
·96·
201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