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的问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化中的问题

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今,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1.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到2007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3万个,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9379万人,比1978年增加42000万人,年均增加1 4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

2. 城市结构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工业、商业在城市中不断聚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同时,小城镇发展迅速,数量迅速增加。

3.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城市中有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以及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其中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这些人口的聚集,是城市迅速发展不可忽略的元素。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转为城市人口,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聚集,进而带来居住区规模的增大,交通设施、教育娱乐设施、医疗设施随之增加。

4. 逐渐形成城市群

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之间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在大城市之间,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通讯设施愈加发达,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社会交流愈加频繁和便捷。城市布局由最初的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转变,城市群也随之产生,这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如今,已有的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城市群。

5. 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以市场为核心而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国与之不同的是,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自然演变的因素。政府作用居于领导和支配的地位,以行政力量,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等手段,对城市化进程加以推动、引导和调控。

二、 中小城市城市化的现状

20世纪末,我国的中小城市已达 587个,占我国城市总数的 87.9%,中小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为10639 万人,接近全部城市非农业人口的一半。特别是在西部许多地区,除省会城市外,几乎多为中小城市。可见,中小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中小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会有很大的扩张。对于我国的中小城市,一般是由城镇发展转变而来。其主要特征是

1. 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2.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一般在中小城市的市域范围内仍以农业为主,在市区或市郊有少数几个重工业企业作为该城市的

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3. 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综合竞争实力弱。

三、 其中存在的问题

1. 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执行不到位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的过程中,政府或政府领导的自主裁量权偏大、主观性过强,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使规划的方案偏离市民的根本需要,偏离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后,由于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有关部门未能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能形成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对于已制定的规划方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规划中的绿化用地被开发为商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个别房地产公司为了私人的利益存在不遵守规划方案而进行擅自更改的违法行为。

在中小城市中,城市规划因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相对滞后,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先开发、后规划的情况。政府偏重于政绩和税收而大力进行项目开发,经常未经规划的审核,在规划的区域范围外占用土地。政府拍卖城郊的土地给房地产开发商,这些耕地便成为居住区用地。这些居住区的布局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规划审核,导致城市肆意的扩张,布局凌乱,功能分区不科学,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

2. 基础设施不足,生活环境恶化。

城市快速发展是进步的体现,而城市过快的扩展则会超出城市现今运载能力的范围。人口过快过度的聚集很容易超出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范围,导致城市供水不足、供电紧张、交通不畅。

例如,如今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使用量大,尤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电力设施负荷过高,不堪重负之下不得不采取限电、断电的措施;由于工作生活的需要,私家车愈加普及,近年来车辆总量迅速增加。加上城郊开发的居住区加长了人们的出行距离,而城市道路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导致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挤的情况。

这种不利的现象违背了城市让生活更便利更舒适的原则,造成时间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3. 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的力度不够。

中小城市往往拥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先辈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都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可惜,很多政府部门没有及时意识到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在规划和建设中没有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在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遭到破坏。

仅仅追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而忽略了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是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大旅游吸引力等方面的重大损失,致使众多中小城市千城一面,缺乏新意,丢失了自身的特色。

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足,城市景观效果不佳

同大城市一样,在中小城市的土地也是寸土寸金,长期以来对城市的绿化用地重视不够。现今已有所改善,政府部门开始增加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但总体绿化效果依旧不够好,绿化景观的品味不够高。

城市的景观除了绿地景观外,还包括城市布局与建筑群体的景观效果。中小城市往往没有对建筑群体的景观效果进行要求,只是由开发商自己决定建筑的形式、色彩和布局方式。最终导致各建筑自成风格,而相互之间缺乏美的联系,甚至出现视觉冲突和景观不和谐。

四、 相关的建议

1. 合理制定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引导、调控和管理工作。

基于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快,也需加快各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同时细化、深化各专业规划的分工与合作,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并且依法开展审核工作,使规划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减少领导决策的随意性。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层次规划的要求,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完善城市功能。

在大力开发居住与商业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保持同步。交通网络、水电设施需要充分覆盖城区范围。医疗、教育、娱乐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要与居住区相配合设置。让城市生活具有真正的便利和舒适。

3. 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传统,充分认识城市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文化经济价值。

应将城市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使城市的建设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进一步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和谐,共同发展。 对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和宣传,塑造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既可以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

4. 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城市的喧嚣和繁杂,便于打造园林式城市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增加绿化的同时,还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的附近增加高品位的游园绿地,并将其打造为美观实用的休憩场所,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景观品味。

在建筑景观方面,应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体外部色彩的研究。应依据周边的整体风格来设计建筑的形式与色彩,在保持建筑单体美观的同时,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整体美与和谐美。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总体形象,形成城市的特有风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