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指数-经济学人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报告
www.eiu.com
目录
编者按前言评估方法指数排序投资机遇自然资源
进军新市场——从出口转向当地生产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品牌和技术投资风险国内风险国际风险文化接近性
中国:全球最大的就业输出国?附录A:指数体系构成和数据来源附录B:统计方法备注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2457131314161719202122232628
1
2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编者按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其进口正在赶超出口,消费者正成为继工商业之后又一个拉动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支出增长的火车头。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步追赶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预计到2017年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的一大净对外投资国。但它的投资又会向何处去呢?我们设定的指数体系运用了一个完善的定量手段,就各个国家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吸引力进行了排名;它有助于中国企业缩小候选投资目的地的范围,同时也可使投资接受国的政府了解中国投资者的关切。近年来,中国的ODI迅猛增长,但大部分是由国有部门主导的,使中国投资者对资源富饶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青睐,这种状况目前也在发生着变化。民营企业在国际扩张方面表现得日益活跃,开拓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品牌和技术将成为其投资海外的主要动机。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最终排名(满分为100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54.92新加坡48.93中国香港45.94日本43.85澳大利亚43.76加拿大43.27瑞士40.28挪威39.89俄罗斯39.610德国37.7EIU制定的“中国海外投资指数”(China Going Global Investment Index)对67个国家存在的投资机遇和风险加以权衡,美国在投资目的地国中排名第一。以上的表列举了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您也可登录(http://www.eiuresources.com/China_investment_2013/)这一在线互动平台查询相关数据。为准确反映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该指数体系也融入了早前EIU对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所做的调查得到的有关结果,调查结果参见《勇敢新世界:中国海外并购环境》(A Brave New World: 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一文。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由指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l各国的优势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企业的目标而对指数加以调整的话,可能得出非常不同的排名。
l中国企业感兴趣的并不限于“前沿市场”,其关注的很多投资目的地都是经合组织内拥有庞大国内市场、高价值品牌和技术的富裕大国。排名前十的投资目的地中,经合组织成员国就占了七个。总体而言,发达经济体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的投资机遇。
l拥有诱人市场的国家的排名往往好于资源型国家——部分原因在于非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并有着不同的境外投资目的。
l很多中国投资者青睐的品牌和技术几乎都存在于发达经济体,这也是有利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一大关键因素。
l文化差异是中国投资者面临的重大风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有着与中国相似文化的国家在指标上的排名相对更高。
l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虽然看重政治方面的风险,但它并非关键因素。美国在“国际风险”一项上的排名最不理想,这类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保护主义风险。尽管如此,这并不足以将美国推下排名第一的宝座。
l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和出口制造业机遇两项上的得分较高,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要动机是开拓新市场,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项的得分并不理想。
调查结论似乎与迄今为止的中国ODI的发展现状不甚相符,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中国ODI的主要目的地。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中国更多的ODI很可能转向发达国家。一些迹象表明这一变化已在悄然发生,美国传统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的重大投资(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在其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已从2005年的16%上升至2012年的53%。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它们正放眼全球寻找投资机遇。透过指数体系,我们能够发现哪些国家最有可能成为这类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中国投资者关注的问题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对即将到来的投资大潮将产生何种影响。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3
“全球90%的GDP正在向我们招手。”
爱国者集团总裁冯军,2013年
4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前言
中国企业跻身跨国公司行列的努力已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高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据了5%的份额,但在全球ODI中所占比例仅为1.3%。据EIU估算,中国在2012年全球总产量和ODI中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11.6%和6.7%,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要少于其他国家的同行,但双方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事实上,从2005年起,中国的ODI开始迅猛增长,年均增幅达到35%,2012年的总额跃升至1,150亿美元。当年中国在全球ODI上的排名也从2011年的第16位攀升至第三位(“避税天堂”除外),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ODI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非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海外投资活动。虽然中国ODI的官方数据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多个来源的数据均表明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规模已达临界状态,国内经济增速预计将会趋缓,在此情况下,进军海外已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对此,中国官方也给予了支持,中国政府决策层相信到了201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将占据对外投资的大头。从另一相关的角度看,接受中国ODI的国家的范围也在扩大,反映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决策动机日趋多样化。传统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ODI的目的地国仅有17个——大多为资源富饶的国家。到了2012年,已增加至63个,使有中国企业活跃投资的国家总数上升至119个。
除获取自然资源外,中国投资者列举的进军海外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开拓新市场、获取技术和品牌等。EIU在2010年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48%的受访企业计划投资海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拓展新市场,而将获取自然资源列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只占总数的26%。
尽管中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都认识到海外扩张的必要性,但它们并非都能就此制定一个战略。众多企业实施此类投资都是机会使然(比如说,在某国开设一家工厂,因为企业的客户就在当地)。起初这倒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进入一个管理者一无所知、又缺乏相关网络支援的外国市场是极具风险的尝试。但随着其海外存在的逐步扩大,企业的扩张行为就应以相应的战略作为指导,而不能采取一个听之任之的态度。EIU的“中国海外投资指数”旨在提供一些量化依据,推动围绕这一扩张形式的讨论,并通过一个完善的和基于数据的方式寻找中国企业可能觅得投资良机的国家。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评估方法
借助EIU的“中国对外投资指数”这一工具,投资者和决策者一样都能够就各国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展开对比评估。“机遇”和“风险”构成了该指数的两大依据,反映企业总是必须对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出现麻烦的机率加以权衡。我们将简单介绍构建指数体系的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附录A,查询更多相关信息。
“机遇”和“风险”这两大项应包含哪些要素和指标取决于中国企业认为哪些是其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两项依据还相应地融入了基于《勇敢新世界:中国海外并购环境》的调查结论所筛选出的权衡要素。这份EIU公开发表的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对110家中国企业展开了调查,涉及的问题之一是这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最大动机和挑战是什么。下表列出了指数体系涵盖的要素及其相应的比重;举例来说,14%的受访者认为国际政治和监管风险是其投资时面临的挑战,因此,这一要素中的指标便被定为集合比重14%。“风险”这个大项的比重便被定为占其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被定为比重4.7%。针对指数体系中的每一要素,EIU的分析师都选定了一系列量化指标,每项要素中的指标一般都占有相同的比重(“自然资源”这一要素除外,其中商品的比重取决于其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这些分项指标的得分先累计为要素得分,之后再合计为“风险”和“机遇”这两大项的得分,最后大项得分相加便得出了“中国海外投资指数”的总得分。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构成和比重分布指数要素比重(四舍五入)
机遇市场规模17%自然资源18%知识产权(品牌和技术)15%出口制造业环境17%风险国内政治和监管风险14%国际政治和监管风险5%文化接近性12%运营风险2%©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5
6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在确定指数排序时,“机遇”和“风险”两大项分别占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比重。确立这样的比重分配存在商榷的余地,因为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看待风险的态度可能希望采纳不同的比重分配比例。借助本报告相关的在线互动数据平台(http://www.eiuresources.com/China_investment_2013/),读者可以对不同比重分配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指标既涵盖了对投资者(无论其国别如何)普遍适用的数据(如宏观经济数据、政治和监管风险数据等),也囊括了能反映出中国投资者偏好的更具针对性的数据。
举例来说,“机遇”这一大项就包括了市场规模的相关指标,诸如GDP、EIU的经济增长预测、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及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的数量等。“风险”一项要考虑的因素包括EIU发布的一系列营商环境排名,其中涉及的量化指标包括社会冲突风险、电信网络的可靠性以及中国投资者尤为关注的一些指标,诸如投资目的地的华裔人口数量、监管机构否决中方投资项目的数量、历史上与中国发生过多少次军事冲突等。借此,我们可以严格评估尤为中国企业看重的风险——如某些国家对于中方投资的反感情绪等,我们关注的是事实性证据而非投资目的地的政治性花言巧语,我们发现两者往往并不相符。
所有指标都经过标准化处理,使之落入0至100的分值区间内。附录中列举了指数体系涵盖的53项指标及其各自的比重。指数体系覆盖了全球67个国家,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是因为我们能搜集到其相关数据以及所收集到的数据取自广泛和均衡的全球各地区。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指数排序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最终排名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54.935泰国31.02新加坡48.936波兰30.83中国香港45.937巴林29.94日本43.838哈萨克斯坦29.55澳大利亚43.739菲律宾29.56加拿大43.240葡萄牙29.47瑞士40.241越南29.48挪威39.842秘鲁29.39俄罗斯39.643利比亚29.310德国37.744印度尼西亚29.011阿联酋37.745约旦28.612中国台湾37.746斯里兰卡28.513瑞典37.547巴基斯坦27.914丹麦37.348突尼斯27.715沙特阿拉伯36.749南非27.616芬兰36.450哥伦比亚27.217新西兰36.151埃及27.118马来西亚36.052孟加拉27.019英国36.053土耳其27.020法国35.754萨尔瓦多26.921荷兰35.455多米尼加共和国26.822智利35.456希腊26.723比利时35.357伊朗26.124卡塔尔35.158委内瑞拉26.025奥地利34.859阿塞拜疆25.726巴西34.460摩洛哥25.627科威特34.161阿尔及利亚25.328韩国33.462阿根廷24.729西班牙32.963古巴24.130墨西哥32.664厄瓜多尔23.331以色列32.565肯尼亚23.232哥斯达黎加32.066尼日利亚22.733印度31.167安哥拉22.334意大利31.0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7
8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在指数体系涉及的67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分列前三名,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设计这一指数体系时,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发掘利用世界各地的投资机遇,二是要考虑进入海外市场的内在风险;中国企业尤为重视两者的权衡,因为它们通常都缺乏管理海外项目的经验。
指数体系中的“机遇”和“风险”要素所占比重分别为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如前文所述,读者可以借助我们的在线数据库尝试输入不同比重,观察其造成的结果。每一个要素所涉及的变量及其比重是根据对中国企业的访谈结果确定的。决定最终指数的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意图达到的目的而非具体的政治或其他因素,确保其依据的是与实际商业决策相符的客观标准。
根据这一完善而客观的标准,我们列出了一个投资目的地清单,入围的很多国家符合我们的预期,但也有一些国家的上榜出乎了我们的预料,我们采用的这种定量方法得出的一些结论也与人们一般的认识存在出入。由指数体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l各国的优势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企业的目标而对清单加以调整的话,可能得出非常不同的排名。
l拥有诱人市场的国家排名往往好于资源型国家——部分原因在于非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有着不同的境外投资目的。
l中国企业感兴趣的并不限于“前沿市场”,它们关注的很多投资目的地都是经合组织内拥有庞大国内市场、高价值品牌和技术的富裕大国。
l在造成一些国家在指数体系中排名有高有低方面起到特别作用的因素是其对于中国投资的开放度和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但对中国投资开放度的实际看法与该国政府的政治性花言巧语有时并不一致。
指数体系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对全世界的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国企业也不例外,尽管其投资动机可能不尽相同。美国在市场规模要素上高居榜首,富饶的自然资源也获得高分,她还拥有众多世界上最卓越的品牌、非凡的创新能力、优越的人力资本和相对稳定的营商环境。
但在中国国内,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大搞保护主义。从数据角度看,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如此。比如说,美中之间的确存在众多贸易争端,但与两国间的贸易总量相比,存在争端的贸易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此外,只有5%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国际关系是其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美国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并不十分突出。不过,美中两国间有大量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并没有成为媒体的头条新闻。新加坡和香港地区也因其良好的营商环境、贸易开放度和与中国密切的文化联系而得到高分。事实上,就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言,它们是风险最低的两个目的地;同时,两地在“机遇”这项的排也在最前列之中,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它们跃居总体排名的高位。这两个城市经济体拥有很高的人均GDP,尽管其经济规模不大,但它们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的经济政策,使其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地区和全球市场的一个极好的跳板。竞天公诚律师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事务所负责对外投资事务的合伙人程晓峰进一步指出,“除拥有充沛的金融资源外,新加坡和香港还存在庞大的华裔人口,因此,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愿意在当地建立控股企业,作为进一步对外投资的平台”。
考虑到日本与中国这一邻近大国之间的历史积怨,它能在排名上位列第四令人略感意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日本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它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专利拥有国,创新成果蔚为大观。同时,日本也拥有优良的基础设施,接近中国及其他主要市场。而另一方面,日本过去吸纳的外商直接投资并不多,令中国企业感兴趣的自然资源有限,日中关系也受困于军事冲突的历史和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负面认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日本在投资机遇方面排名第二;但指数体系中有20个国家的投资风险低于日本,这造成日本的总体排名屈居第四。就日本这一投资目的地来说,除考虑量化因素外,定性因素也尤其重要,但我们难以将后者妥善地纳入目前这一指数体系。
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挪威、俄罗斯和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三国都拥有很高的人均GDP、优越的人力资本和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对贸易也持开放态度。俄罗斯之所以得分如此之高,几乎完全归功于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工资水平较低和接近主要市场也是其在投资机遇一项上排名第三的原因所在。不过,在机遇这一大项的其他要素上,俄罗斯的得分并不高;在指数体系覆盖的67个国家和地区中,其投资风险也高居第12位。瑞士和德国获得高分的原因在于其接近主要市场、人均GDP居于高位、拥有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较低以及创新能力出众。
安哥拉、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位列指数排名倒数一至三位。这可能出乎很多读者的意料,因为在他们看来,非洲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了重大的投资机遇。三国的确存在个别投资机遇,它们也是一些特定的中国企业眼中颇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但整体而言,三个国家的投资机遇水平较低。营商环境存在风险、缺乏技术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增加了企业的营商难度。尽管它们的确拥有某些自然资源,但规模往往不大,举例来说,安哥拉的石油储量只相当于委内瑞拉或沙特阿拉伯的5%左右。
中国ODI的历史发展趋势
将我们的指数体系所显示的中国ODI格局与近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实际流向做一对比,我们又能得出何种结论?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对而言具有机会主义色彩,表现在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数量相对较少。在传统基金会数据库涵盖的120个国家中,半数以上的国家只是在过去两年才获得不同规模的中方投资。从很多国家的情况来看(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伊朗、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它们吸收的中方投资总额中有半数以上是过去一两年才获得的。这表明仅仅依据历史数据来推断是无法为未来中国投资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指南。中国有可能延续这一投资水平,但另一种可能是近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大潮或许是一次性的现象。
此外,近年来接受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的构成也颇为有趣。按投资金额计算,前三位依次是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它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传统基金会的数据所显示的过去八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流向,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接受来自中国的投资已分别有八年、七年和六年的历史。不过,以实际获得的中国投资而论,伊朗、巴西、印度尼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9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数量
(数量)7070606050504040303020201010002005年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资料来源:传统基金会。
西亚和尼日利亚排名五至八位,而我们的指数体系并未将它们列为对中国企业而言可能存在重大投资机遇的国家。在我们的指数体系中,巴西在上述四国中排名最高,位居第26位。这四个国家接受巨额中方投资的历史只有短短数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投资目的正在发生变化,还是它们想利用这些国家的个别投资机遇,目前仍有待观察。
此外,近年来接受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的构成也颇为有趣。按投资金额计算,前三位依次是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它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传统基金会的数据所显示的过去八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流向,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接受来自中国的投资已分别有八年、七年和六年的历史。不过,以实际获得的中国投资而论,伊朗、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排名五至八位,而我们的指数体系并未将它们列为对中国企业而言可能存在重大投资机遇的国家。在我们的指数体系中,巴西在上述四国中排名最高,位居第26位。这四个国家接受巨额中方投资的历史只有短短数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投资目的正在发生变化,还是它们想利用这些国家的个别投资机遇,目前仍有待观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对于投资风险似乎持有矛盾心态:我们的指数体系中名列投资风险前十位的国家中,在2005-2012年期间,伊朗和尼日利亚获得的中方投资排名前十强;而另外三个国家(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和沙特阿拉伯)则位居前15名。出现这一现象存在三种可能性:其一,经合组织经济体投资者通常不愿涉足这些国家,但其竞争环境却对中国企业有利;其次,虽然我们评估认为这些国家投资风险更高,但中国与它们保持着稳固的双边关系,这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有利;其三,早先大规模投资这些高风险国家的状况可能将不会得到延续。
权衡风险与机遇
有时投资者需要对风险和机遇加以权衡、有所取舍(但并非总是需要这样做)。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稳定和低风险的环境有助于经济增长,这相应地会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0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2005-2012年各国吸纳中国对外投资总额
(名义10亿美元)8080707060605050404030302020101000澳大利亚
美国
加拿大
伊朗
巴西
印度尼西亚
尼日利亚
英国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资料来源:传统基金会。
遇。在其他一些情况下,重大的投资机遇(往往存在于资源行业)存在于对中国投资者有较高风险的国家。我们的指数体系对中国企业面临的投资机遇和风险分别赋予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比重。对不同的企业乃至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两大因素所占的比重也不尽相同,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借助我们的在线互动平台参照不同比重分配所产生的结果。图“风险规避在整体评级的份额”显示的是风险和机遇所占比重发生变化时对相应经济体排名的影响。当企业更看重低风险环境时,俄罗斯、利比亚、美国和伊朗等国家的排名出现下降,而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则会上升。
风险规避在整体评级的份额
澳大利亚巴西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伊朗肯尼亚利比亚俄罗斯新加坡美国7070)6060
力引吸5050有越=高4040越级评3030(级评2020评级(评级越高=越有吸引力)101000
0
0.33
0.671.00
风险规避在整体评级的份额
资料来源: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11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机遇和风险的权衡取舍一个国家的机遇和风险得分存在反比关系,换另一方面,机遇和风险的这种反比关系似言之,高风险国家的投资机遇往往更少,而低乎有悖于投资理论和实践,后者显示高收益往风险国家则往往具有较多投资机遇。这也符合往伴随着高风险。原因很可能在于国家层面有人们的直觉认识;营商环境风险较高的国家经关竞争的优质数据的匮乏,由于活跃在高风险济表现往往欠佳,投资机遇也就更少。国家的企业数量较少,其投资回报率就显得相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例外。举例来说,沙对更高。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风险和机遇两项的得分均运行良好的经济体的特点之一是企业间存在高于平均水平,庞大的石油储量是造成这一现高度竞争。这些经济体中,投资者获得的利润象的主要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与中国在文化上要低于在缺乏竞争或垄断性经济体中的投资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含投资机遇,投资风险获取的回报。美国市场庞大,富裕程度高,对极低,这使它们在排名中脱颖而出(台湾地区中国投资者是一大利好,但竞争也更为激烈,在文化接近性上也得到高分,但国际风险因素因此,投资也不能保证得到回报,当然具体情却对这个岛屿经济体的风险得分造成了负面影况也会因行业不同而存在差异。响)。权衡利弊808070)CUVEIR70险风高60AOKENGECAGDZMOAZTREGGR60最=BDSVDOZACOTNLKJOLYINILSARUPKPEPTVNIDKZPHBHIT050PLTHESMXKRKWBRQAFR50风险(01CRATBENLFIUK(SEDEAENOJPUS100险CL风40NZMYDKCHCATWAU403030=最高风险)20HKSG201010102030405060机遇(100=最大机遇)资料来源: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2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投资机遇
投资机遇得分前十强(100 =满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56.32日本41.93俄罗斯40.14加拿大38.15澳大利亚37.96沙特阿拉伯36.67挪威35.18瑞士33.69新加坡32.810德国32.5指数体系当中的“机遇”大项是由国内市场规模、自然资源、知识产权和出口制造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这四大要素是我们对中国投资者的反馈加以归纳后得出的,它们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
“机遇”大项得分居于前十位的国家均为集合了市场规模大、增长迅猛以及知识产权(美国、日本和德国)或自然资源丰富(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特点的经济体。不过,有些小国在指数体系中的“投资机遇”一项也有着不错的得分。新加坡拥有适宜的营商法规环境,优良的港口基础设施,并加入了区域性贸易协议,这些使其在出口制造业环境要素上名列前茅。
自然资源
有关中国ODI主要为资源型投资的说法由来已久。传统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在2005-2012年期间,能源行业投资占据中国ODI总额的46%,金属矿产投资占了15%。不过,EIU的调查显示,只有26%的对外投资者表示获取自然资源是其进行境外投资的主要动机,两个来源的数据之间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差异?
其中可能存在多种原因。石油行业投资金额往往很大,因为石油开采和加工呈现高度资本密集型特征。因此,少数几个投资项目便可改变这部分投资在ODI总额中的占比。如果将投资交易数量而非投资金额作为关键指标,那么,2012年能源类投资在中国ODI中的占比就会下降至33%。
此外,获取市场和资源可能同时成为投资的动机,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的情况尤为如此。鉴于国内对汽油零售价格封顶的做法迫使炼油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它们已表现出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的愿望。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自然资源得分前十强
(100=满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俄罗斯60.52沙特阿拉伯52.43委内瑞拉39.04澳大利亚37.45巴西37.46美国31.07加拿大30.18伊朗29.89印度20.010阿联酋17.1在资源排名中,石油储量和产量所占比重尤大,这也是商品在中国进口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反映。事实上,中国这一亚洲的经济大国在2012年底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因此,在2005-2012年期间,按金额计算,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在中国ODI中所占份额达到大约四分之一。迄今为止,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的尼克森(Nexen)的交易成为中国石油行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由于石油在资源排名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双双进入前十强。
进军新市场——从出口转向当地生产
随着国内从推土机到手提包诸多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在海外市场建立一个立足点是必需的战略选择。对于建筑等内需波动性大的行业来说,这一点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政府干预导致的重大变化可能使重型装备制造商在房地产萧条期陷入惨淡经营状态。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三一和中联等国内建筑设备生产企业近年来在多个大洲进行了制造业投资。
包括国内汽车行业在内的其他一些行业,外国品牌的主导地位造成国内企业就一小份市场蛋糕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竞争。这可能足以促使中国汽车厂商在国际扩张方面成为最活跃的企业。全球汽车行业进入衰退后,中国投资者对萨博(SAAB)、沃尔沃(Volvo)、甚至是悍马(Hummer)等几个西方汽车品牌发起了收购(虽然这些交易并非都取得成功)。近期,中国汽车企业在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建设的一系列新工厂正努力实现内生增长。尽管大多数经合组织经济体经济前景黯淡,我们仍发现在指数体系的市场规模要素上,发达国家仍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规模涵盖了投资目的地的GDP、人均收入和GDP预期增长率等指标。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利润率要高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的利润率。有些国家入围市场规模前十强颇令人感到意外;得益于其丰厚的石油收入,卡塔尔的人均GDP水平之高异乎寻常,而利比亚这一北非经济体在经历战乱后正在逐步复苏,其预测GDP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4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市场规模得分前十强
(100=满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55.12卡塔尔42.43挪威39.64利比亚34.95瑞士33.76日本33.67澳大利亚32.08德国27.29加拿大26.510瑞典25.1增速之高也出乎意料。当然,即便某个国家的市场庞大、富裕程度高和增长迅速,它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理想的投资目的地,我们将结合指数体系中“风险”这一大项的情况来分析阐释这一问题。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在海外建立生产设施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它们更愿意本地生产和对外出口的模式,但在海外从事生产活动却有其独特优势。对外出口可能令处于一个熟悉的生产环境的企业管理者能更好地控制成本,但立足当地开发产品却可使企业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很多中国企业起初是通过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关系来了解外国消费者的偏好,但那些寻求为海外市场构建原创产品线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的必要性。举例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海尔集团很快就发现美国消费者更青睐在其美国工厂生产的大型冰箱。
如战胜不了对方,就跟他握手言和过去数十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政中国汽车厂商针对这一变化迅速采取了应对措策着重利用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施,宣布在这一拉美经济体建设汽车生产厂的投资。现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计划。相对于西方竞争对手,它们因此可能占做法。巴西推出新规限制汽车进口(自中国进了上风,前者仍在酝酿就巴西的这一新政向世口的汽车数量正呈上升趋势),江淮和奇瑞等贸组织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15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随着中国生产成本——尤其是工资水平——的上升,企业——首先是劳动密集型程度最高的服装和制鞋企业正寻求将生产设施迁往别处。2011年,世界银行估算中国这些低附加值行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在8,500万左右。在未来十年,很多这样的就业岗位很可能会向其他国家转移。
出口制造业环境得分前十强
(100=满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新加坡80.02中国香港73.63马来西亚72.74韩国71.55菲律宾70.66泰国69.47约旦69.18中国台湾68.89越南68.310以色列67.6指数体系中的出口制造业环境要素是评估一个国家作为外向型生产基地的吸引力,其中采用了工资和教育的联各列指标来衡量当地劳动者的可雇用性。物流是制造商的一大关切,因此我们将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投资目的地与中国及其他传统大型出口市场(美国、日本和德国)之间的距离也考虑在内。排名采用的一项突出指标是“与中国的地理距离”,此项居于排名前列的大多为亚洲国家。投资目的地国加入的区域性贸易协议数量则是市场准入难易度的一项指标。预测通胀率和历史汇率波动性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指标。
中国在非洲建设经济特区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在非洲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在于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目前,在赞比亚、埃及、尼日利亚、毛里求斯中国数个外向型工业中心成功吸引了大量FDI,和埃塞俄比亚建设中的经济特区共有六个。埃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和非洲国塞俄比亚和毛里求斯的经济特区是100%为中方家政府希望非洲的经济特区也能发展成为新的所有,而其他经济特区则为合资项目,当地政增长点,为当地和外国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府在其中拥有少数股份。负责开发经济特区的境,它们可以迁入经济特区并逐步形成产业集包括中国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它们迄今已在相群。每个特区都重点发展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关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2.5亿美元资金。经济在内的几个重点产业,而专门从事矿产加工的特区起步阶段进展缓慢,但近来的进展速度却特区只有一个,这有力驳斥了有关中国对非洲令人颇受鼓舞。的兴趣仅限于开采获取原材料的批评声音。©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6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就出口制造业机遇而言,东南亚国家在指数体系中的表现最为抢眼。较低的工资水平、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和接近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它们成为寻找低成本投资目的地的制造商的天然选择。香港作为低成本制造业中心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它仍是中国的主要物流枢纽,拥有熟练劳动力和良好的贸易纽带,使其维持了作为理想的高附加值生产活动(包括服务业)基地和分销中心的地位。
品牌和技术
过去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削减成本以及在国内市场开展价格竞争。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会不注重同时构建公司品牌。通过构建品牌实现产品差异化目前被视为提高利润率以及避免过去那种血淋淋的企业价格战的有效途径。然而,构建知名品牌需要多年时间的努力,而毁掉一个品牌则在朝夕间便可做到。技术也同样如此;大型中国企业目前研发活动的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创新过程却相对缓慢,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接受EIU调查的投资者中有22%的人将收购品牌和技术作为未来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了指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要素上的三个赢家,这一要素强调的是总部设于某一国家的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及该国的专利数量。因此,位列该项排名前20位的全都是发达国家。
中国跨国收购战略的一个特点是企业认为海外收购可以提升自身在国内的品牌形象。光明食品收购英国知名早餐谷类食品厂商Weetabix就是为了提升光明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对于中国服装品牌来说,在世界时尚之都建立一个立足点就足以有力推动其国内的公关努力。中国男装品牌波司登最近收购并重新装修了伦敦牛津街附近的一处黄金物业,还计划在纽约第五大街开设另一家专卖店。
品牌和技术得分前十强
(100=满分)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84.32日本75.33德国44.34法国41.75英国38.36瑞士37.67加拿大35.48瑞典35.49荷兰34.910丹麦34.3©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17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微妙的平衡吉利2010年收购沃尔沃和联想2005年收购IBM吉利面临的情况则要艰难得多。这家中国的个人电脑业务,是中国投资者奉行的品牌和汽车企业选择保留沃尔沃的市场存在,这意味技术收购战略的经典案例。任何收购一个知名着它必须维持这个瑞典汽车厂商在产品安全性外国品牌的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都是如何和品质方面的声誉,因此,就不可能在国际上利用好收购的品牌,同时又不会稀释其价值。采取合作品牌战略,但吉利已计划专为中国市联想收购IBM名闻遐迩的Thinkpad笔记本电场开发联合品牌汽车。脑后,首先采取的战略便是在IBM设计的机身吉利的愿望是,沃尔沃的设计元素和技术上张贴双方的品牌标识;在之后的几年中,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有别于国内竞争对手的目逐步取下IBM的商标。此外,联想还沿用了IBM标;它的这一战略是否能产生回报仍有待观经过实践验证的Thinkpad设计,从而成功化解察。如果该战略如愿获得成功,它可以成为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可能下降的担心。联想值得其他面临相同困境的中国企业借鉴的宝贵的这一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目前,它模式。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和家喻户晓的品牌。©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8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投资风险
除了少数例外,中国大多数企业活跃在全球ODI领域的历史不超过十年。与西方同行相比,它们处于一个相当不利的境地,前者的发展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事实上,在过去的500年中,中国这一“天朝大国”的统治者们一直在回避而不是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打交道。缺乏“向外看”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身影从未出现在境外市场。台湾侨务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天分散在全球的华侨人数达到了8,000万。过去在促进中国海外商业网络扩展方面,境外华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也同样如此。
然而,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海外经验却也导致他们犯了一些代价高昂的错误,其原因要么是未能遵守当地的法规;要么是不适应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习俗。(公允的说,中国很多境外企业的不幸遭遇不能完全归咎于管理者缺乏经验;中国企业也存在一种倾向,往往会投资于一些经济和社会环境动荡的高风险国家。)
随着中国投资者吸取了自己和他人所犯错误的教训,他们对于风险的态度也有所改善。过去,众多财大气粗的投资公司采取的是“左右开弓”的做法,大举收购知名企业。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放弃了这一做法,它们更愿意采取循序渐进的扩张战略,首先设立小型的办事处,收购少数股份以投石问路。
在指数体系的“风险”这一大项上,我们试图构建一个排名,就特定国家对中国投资者存在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与“机遇”这一大项的情况相同的是,排名采用的一些指标仅适用于中国,而其他一些则是通用指标。这里我们再次融入了投资者的反馈意见,设定了国内和国际的政治风险及监管风险、文化接近性和运营风险等四个要素,并制定相应的比重。在总的“风险”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成为中国投资的两大“安全港”;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它们都拥有适宜的工商业监管环境,对外资持开放态度,与中国存在密切的文化和官方联系。风险最大的国家依次是伊朗、委内瑞拉和古巴。尽管中国与这三个国家有着相对良好的政治关系,但它们为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营商环境极差,这拖了它们的得分后腿,使其处于排名垫底的位置。
投资风险得分前十强
(100=风险最大)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伊朗69.82委内瑞拉68.03古巴67.84摩洛哥64.75厄瓜多尔63.86阿尔及利亚63.37印度63.28利比亚63.19尼日利亚63.110沙特阿拉伯63.0©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19
20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国内风险
专制国家的经商环境往往比较恶劣。不过,中国的国有建筑和资源企业从世界上一些不可靠政权手中赢得了大量商机,而维护两国间良好的双边关系可以保护中国企业,规避部分投资风险。然而,过去的经验表明,这些国家的情势可能会急转直下,投资者将引火烧身。举例来说,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中国政府被迫疏散了3万多名在利比亚的公民,放弃了的建筑项目总额至少高达70亿美元。目前,中国政府担心利比亚的新领导人可能会因中国支持卡扎菲政权而对中方采取惩罚措施。近期,委内瑞拉极具传奇色彩的总统查韦斯(Hugo Chavez)去世,中国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因此惴惴不安。在2005-2012年期间,委内瑞拉接受的中方投资超过了130亿美元。中国投资者无疑会密切关注该国存在变数的过渡进程。
国内风险得分前十强
(100 =风险最大)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委内瑞拉70.02古巴69.33伊朗68.64阿尔及利亚63.35厄瓜多尔62.56利比亚62.17沙特阿拉伯61.68尼日利亚60.19阿塞拜疆56.810安哥拉55.8不可预测的监管环境也会给一度向好的投资前景蒙上阴影。中国起初选择了不足十个非洲国家建设中国支持的经济特区,阿尔及利亚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双方大张旗鼓地宣布成立这一特区,牵头的是江铃汽车这一中国汽车厂商,但次年该国的外资法规突然发生变化,导致特区项目在2010年被取消。
富裕国家也存在其特有的风险。欧洲部分国家执行的安全、环境和劳动法规也令众多中国投资者在震惊之余颇感困惑。比如说,由于成本超支严重,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退出了其承建的波兰某一公路项目,该项目随之流产。这家中国承包商之前未将公路下方通道的建设费用计入预算,而这些通道是为方便当地蛙类迁徙所设计的。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国际风险
除国内风险外,企业显然还面临国际风险。两国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对投资有着重大影响。对此指数的要素,我们使用的指标包括双边政治关系、贸易摩擦状况和投资开放度等。
政治关系得分前十强
(100 =双边政治关系最差)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美国83.32中国台湾62.63越南52.94俄罗斯36.15以色列30.96印度29.47菲律宾28.98韩国28.29澳大利亚25.310英国23.5军事争端(包括威胁使用武力)无疑会对商业活动构成负面影响。比如说,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年取得政权)以来,越南与中国之间产生军事争端的次数最多,这就推高了其国际风险这一项的排名。近期发生的争端所定的的比重更高。这可殃及投资环境,2010年,越南国会投票否决了中国在该国建设一条高铁的建议。《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报道说,部分原因在于越南担心中国会利用这条高铁向越南运入军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领土争端和冷战时期的关系紧张都反映在排名之中。除越南外,过去50年中曾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台湾地区和美国。最近钓鱼岛(日方称尖阁列岛)问题造成中日两国的矛盾升级,但日本在双边政治关系一项上的排名却并未进入前十(名列第11位),这最令人感到意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反映近期两国间矛盾影响的相关数据未被考虑在内,我们预计随着这些数据的出笼,日本作为中国投资目的地的风险将会上升。
除军事争端外,我们还参考了过去十年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并用这一指标来衡量在国际问题上有关国家与中国立场的契合度。通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评估双方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美国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投票记录与中国有明显的分歧,它们在排名上也居于前列,而东南亚国家的投票结果往往与中国一致。
贸易摩擦和投资开放度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经常抱怨企业在西方受到监管机构的歧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为何存在这种情绪;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和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施加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的次数分别达到95次和60次,占其总数的30%。这两大西方经济体还分别向世贸组织针对中国发起过15宗和六宗贸易争端诉讼请求,占全球总数的70%。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21
22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经济关系得分前十强
(100=双边经济关系最差)
排名国家/地区得分1美国53.82印度52.73墨西哥44.24韩国42.25哥伦比亚41.06菲律宾40.67中国台湾40.58加拿大37.09巴西36.510以色列36.0这些数据看似庞大,足以敲响贸易保护主义的警钟,但美国和欧盟却也是自中国进口最多的经济体。事实上,如果我们按以下标准对进口数据加以调整的话,便可得出极为不同的结果。在2002-2012年期间,美国和欧盟自中国每进口100万美元的商品,便会对中国分别施加0.04和0.03条的贸易保护措施,与之相比,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这一数据分别高达1.24和0.61条(分列第一和第二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投资领域。2005年以来,美国监管机构或政客否决了至少七宗中国重大收购案——这一数字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不过,美国批准的中国大型投资项目(金额超过1亿美元)也至少有71个,同样也居全球之冠。
因此,公平起见,我们将投资遭到否决和得到批准的情况都列为考察投资开放度的指标。目前与中国不存在有效双边投资条约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是典型的例子)会处于不利地位。对每单位进口施加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以及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争端诉讼案的件数,是贸易摩擦次级指标的构成成分。
文化接近性
接受EIU调查的投资者中,有37%的人将文化差异列为处理海外收购时面临的首要挑战。不过,文化差异难以衡量,其中之一无疑是语言障碍,但其中也包括营商文化中存在的一些更为微妙的差异。比如说,中国企业管理者经常抱怨的一点就是对于可接受的工作时数的理解存在不同。
文化接近性的量化指标包括华裔人口所占比例和中国出生的移民数量(代表汉语人口规模)。对于工商业而言,在当地拥有使用共同语言或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脉资源是一大有利因素。这一人际网络便于企业获取新客户,帮助新近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了解当地的风俗和禁忌,也可提供有用的人力资源库,让企业从中招募新员工。
皮尤研究中心这一民调机构也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即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民众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它可对当地民众对于中国所持的态度进行量化分析。该项指标可以反映出潜在的反华情绪带来的风险,近期这种情绪引发了阿尔及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文化接近性得分前十强
(0=文化最为接近)
排名
国家/地区
得分
1新加坡28.02中国香港33.63中国台湾58.64马来西亚64.25美国68.86泰国74.37巴基斯坦75.08孟加拉77.49肯尼亚78.410澳大利亚78.7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的暴力活动。最后,使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如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获得了额外加分。不出意料的是,文化接近性上排名前列的往往是亚洲国家,美国和肯尼亚是其中的例外,前者拥有庞大的华裔人口,而后者则对中国持有非常正面的看法。
中国:全球最大的就业输出国?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中国2012年的经常项目盈余在GDP中的占比达到2.7%,目前比过去十年中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收支平衡点,未来这一占比还可能继续下降;事实上,EIU预测中国2016年的经常项目将出现赤字。未来五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净投资国。
过去30年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令中国受益无穷,同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受益于中国的资本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ODI的增长扭转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觉醒后开始的一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西方政治家总是抱怨中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输入的就业机会。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今天中国的资本已开始向外流动,随之外流的还有就业岗位。
中国工资水平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寻求把生产线转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变化已在悄然发生,中国的服装企业正向孟加拉和越南这样的国家转移。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推进,其他低工资国家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面临着重大机遇。不仅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这种变化,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同样如此。举例来说,由于国内对汽油零售价格实施了封顶政策,中国的大型油企在亏损运营,它们也渴望进军海外市场。此外,随着国有资源型企业日益注重自身的盈利状况,它们也将寻求实现其供应链的合理布局。目前,中国从世界各国进口大量未经加工的自然资源用于国内加工,但这种做法的经济意义甚微。因此,国有钢铁企业正进军铁矿石丰富的国家,炼油企业则开始向盛产石油的国家扩张。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23
24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必成为当前这个十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显著特征。接受其投资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战略,确保本国工商业和消费者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在此,它们可以考虑借鉴中国的做法,中国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施了微管理,甚至对本国参与合资的企业精挑细选,确保跨国公司能尽可能多地转让其技术。
同时,这些国家应采取的一个明智做法就是避免使中国投资者产生一种不受欢迎或受到歧视的印象。这里一个关键性的举措是制定完善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出台明确的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例如,美国将某些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尤其有害无益,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双边和区域贸易协议之外的做法也同样有害无益。
吸引中国投资意义重大。尽管发达国家和中国在贸易和外包领域争执不断,但总体而言,发达国家较好地适应了中国“大举来袭”造成的结构性经济冲击。在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福祉日益凸显之际,转而采取与其脱离接触的政策将会使过去数十年饱含艰辛的调整转型的努力成果化为乌有。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25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附录A-指数体系构成及数据来源
比重(%)
投资机遇
投资目的地国的市场规模
GDP(单位:10亿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人均GDP(单位: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实际GDP增长,三年期预测自然资源天然气储量石油储量煤炭储量铁矿石储量铜矿储量天然气产量石油产量煤炭产量铁矿石产量铜矿产量知识产权有效专利数创新投入和环境500强品牌数量出口制造业与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签署的区域贸易协议(RTA)数量与中国签署的RTA数量港口基础设施状况投资目的地国与主要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平均小时工资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汇率波动性预测通胀率投资风险国内政治和监管风险武装冲突风险社会冲突风险没收外国资产的风险1.41.41.4EIUEIUEIU2012-20172012-20172012-20171.91.91.91.91.91.91.91.91.9世贸组织(WTO)世贸组织EIUCEPIICEPIIEIUBarro Lee《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EIU201120112012-2017201120112011201020112011-20144.94.94.9WIPOEIU innovation indexBrand Finance2001-20112004-200820110.45.00.52.80.40.45.00.52.80.4BP Statistical ReviewBP Statistical ReviewBP Statistical ReviewUSGSUSGSBP Statistical ReviewBP Statistical ReviewBP Statistical ReviewUSGSUSGS201120112011201120115-year sum to 20115-year sum to 20125-year sum to 20135-year sum to 20145-year sum to 20155.65.65.6EIUEIUEIU201120112011-2014数据来源
时间
26©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比重(%)
投资风险
国内政治和监管风险
有关创建私营企业的政府法规劳工法的限制性工资调控的力度外籍人士的聘用政府对于外资的政策流入FDI在GDP中的占比外债在GDP中的占比国际政治和监管风险双边关系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投票立场与中国的一致性1949年以来与中国发生军事争端的次数1978年以来与中国发生军事争端的次数贸易摩擦自中国每进口100万美元商品所实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次数在WTO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争端诉讼案件数主要市场每进口100万美元商品针对来源国所施加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次数投资开放度否决中方投资的次数批准中方投资的次数处于有效期的对华双边投资条约数文化接近性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人口占比华裔人口占比在中国出生的移民数量汉语使用状况运营风险罢工频率人均发电量公路密度铁路密度固定线路电话故障率0.40.40.40.40.43.13.13.13.10.50.50.50.50.50.50.50.50.51.41.41.41.41.41.41.4数据来源时间
EIUEIUEIUEIUEIUEIUBIS/EIU2012-20172012-20172012-20172012-20172012-201720112011Erik VoetenCOWCOW2001-20111949-20011978-2001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世贸组织2005-20122005-20132005-2014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传统基金会世界银行(World Bank)皮尤研究中心(Pew)侨委会全球资讯网(OCAC)世界银行CIAEIUEIUEIUEIUEIU2005-20122005-2013Ongoing2007/20112011201120112012-20172012-20172012-20172012-20172012-2017©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27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附录B-统计方法备注
投资机遇
投资目的地国的市场规模
GDP(单位:10亿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人均GDP(单位: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实际GDP增速,三年期预测自然资源天然气储量石油储量煤炭储量铁矿石储量铜矿储量天然气产量石油产量煤炭产量铁矿石产量铜矿产量知识产权有效专利数创新投入和环境500强品牌数量出口制造业与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签署的区域贸易协议(RTA)数量与中国签署的RTA数量港口基础设施状况投资目的地国与主要市场间的距离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平均小时工资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汇率波动性预测通胀率 各国在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利机构注册的有效专利数。为避免“本国偏向性”(特定国家更多批准本国企业专利注册的倾向),我们就在本国注册的专利给予了各国一个平均分值。资料来源:http://www.eiu.com/site_info.asp?info_name=cisco_innov_09─ 主要出口市场指美国、日本和欧盟。─根据使用港口的便利程度确定相应分值,因此,内陆国家(如瑞士)此项上也可得到高分。此处主要市场指美国、日本和欧盟。采用的是与这三个市场地理距离的算术平均值。───对人民币汇率的标准百分比偏差─就某种商品的进口总额给予相应比重。采用的是国际贸易中心提供的HS 4-digit进口数据。如USGS未提供该国的铜矿产量数据,则根据该国的铜矿储量和全球剩余铜矿产量估算其产量。 ─── 28©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投资风险
国内政治和监管风险武装冲突风险社会冲突风险征收外国资产的风险有关创建私营企业的政府法规劳工法的限制性工资调控的力度外籍人士的聘用政府对于外资的政策流入FDI在GDP中的占比外债在GDP中的占比国际政治和监管风险双边关系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投票立场与中国的一致性1949年以来与中国发生军事争端的次数1978年以来与中国发生军事争端的次数贸易摩擦自中国每进口100万美元商品所实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次数在WTO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争端诉讼案件数主要市场每进口100万美元商品针对来源国施加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次数投资开放度否决中方投资的次数批准中方投资的次数处于有效期的对华双边投资条约数文化接近性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人口占比华裔人口占比在中国出生的移民数量汉语使用状况仅包括投资目的地国监管机构或政治家否决的投资数量── 主要采用2011年数据。在没有2011年数据时,采用2007年的数据;并针对时间变化做相应调整(计算时采用同一国家的变化)。缺失数据采用地区平均值。──中文是官方语言的国家得满分(100分),其他国家为0分。仅包括实际采取的措施,不包括提议采取的措施。最终数据不含第三方或观察员国。仅包括实际采取的措施,不包括提议采取的措施。主要市场指美国、日本和欧盟。2001-2011年的平均投票一致性(S3)注:军事争端不一定指军事冲突,只限于展示武力。此处军事争端不包括战争。 ─────────对于缺乏最新BIS数据的国家,我们采用的是EIU的估算数据。这两个数据集的初步比较结果显示它们是兼容的。 ©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29
中国海外投资指数
运营风险罢工频率人均发电量公路密度铁路密度固定线路电话故障率 ─────30©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2013
While every effort has been taken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is information,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td. cannot accept any responsibility or liability for reliance by any person on this report or any of the information, opinions or conclusions set out in this report.
Cover image - © 3DProfi/Shutterstock
LONDON
20 Cabot SquareLondon E14 4QW
United Kingdom
Tel: (44.20) 7576 8000Fax: (44.20) 7576 8500E-mail: london@eiu.comNEW YORK
750 Third Avenue5th Floor
New York, NY 10017United States
Tel: (1.212) 554 0600Fax: (1.212) 586 1181/2E-mail: newyork@eiu.comHONG KONG
6001, Central Plaza18 Harbour RoadWanchai Hong Kong
Tel: (852) 2585 3888Fax: (852) 2802 7638
E-mail: hongkong@eiu.comGENEVA
Rue de l’Athénée 321206 GenevaSwitzerland
Tel: (41) 22 566 2470Fax: (41) 22 346 93 47E-mail: geneva@eiu.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