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邝姓起源时间的探讨(临武邝文武)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一、临武邝姓起源时间的探讨

有关邝姓的起源目前湖南著公后裔主流说法是从黄改来,而广东愈平公后裔主流说法是从方改来。按湖南族谱记载黄改邝时间在唐朝,广东族谱记载方改邝时间在宋朝。而两边族谱记载都是起源于庐江,郡望为庐江郡。但是根据现有的证据表明邝姓的起源要远远早于黄改邝说的时间唐朝和方改邝的时间宋朝。证据如下:

1、南北朝时南朝宋何承天《姓苑》记载“今临淮有此姓,望出庐江。” 作者何承天(公元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无神论思想、音律学家和 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 )人。 《姓苑》为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共十卷,是关于中国姓氏来源的著作。根据《旧唐书 •经籍志上》和《新唐书•艺文志二》载该书原有十卷,原本已散佚,现存本为清王仁俊根据 《姓解》辑录。未见过其书原本,但很多古籍涉及到邝字的时候都会引用该书记载,可以断定记载为真,目前来看这也是邝姓的最早记载。

2、南北朝时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成书于公元543 年)卷二第二十邑部记载 “邝,音荒,姓出庐江县。” 作者: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原 名体伦(因为仰慕西汉冯野王,所以更名为顾野王,字希冯,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合冯野王一 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居亭林(今属上海金山),人称顾 亭林(清初顾炎武,号亭林,人亦称顾亭林。顾炎武为野王后人,以此为号,似有追慕先人 之意)。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 丹青,著《玉篇》。 《玉篇》成书于南朝梁大同九年(公元 543 年),经后人多次删改、修订。宋代陈彭年、 丘雍、吴锐等人重订《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清代光绪年间,有个叫黎庶昌的官 员出使日本,看到了《玉篇》的零卷,即原书第九卷、十八卷后半部分、十九卷及二十一卷。 黎庶昌于是设法翻印出版,题为《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以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又在 日本发现了一些《玉篇》残卷,影印

为《卷子本玉篇》残卷。这样原本《玉篇》的面貌终于 为后人所知。

3、其他姓氏记载娶邝姓夫人:

(1)据广东长乐(今五华)李氏裔族谱载:“第一世虎公,仕北朝西魏有功,封为陇西公,配邝儒人生二子:炳、焕。二世李炳,炳公因仕后周有功,封为唐公,生子渊。三世渊公,字淑德,七岁袭父爵封唐国公,于天和元年(566)丙戌岁长安城中出生,………”《长乐李氏族谱》先著于唐初李守素,继而李曰巽续修。李守素,生年失考,约殁于公元628年,河北赵县人,代为山东名族,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被唐太宗李世民诏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是氏族谱志专家,《旧唐书》也有载。这里须提一下,唐代《氏族谱志》属官方记载,自宋欧、苏以汉司马《史记》仿为《族谱》,从此以后,方有私家百姓之姓氏《族谱》。所以李曰巽依据李守素的《李氏族志》抄写的“李虎妣邝氏生两子:炳、焕”和“李渊妣窦皇后生四子:建民即建成、世民、玄霸、顺民即元吉”的家族情况记载应为属实记载。

李虎(?—551年),字佐,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祖籍陇西成纪,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

(2)据福建漳浦范氏族谱载:

“卅七世祖 范汪公(另有简传)

范汪公 范馨公之子,字玄平,讳穆侯,官任徐、兖两州刺史,平北将军,封武兴侯,卒赠散骑常侍,蓍作有《荆州记》、《尚书大事》、《华林故事》等传于后世,妣邝氏,封夫人,殁后夫妇合葬上滩鲤鱼形,戍山辰向,生三子曰:范康、范宁、范少连。”

范汪(308-372年),字玄平,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人。东晋大臣,著名医学家。

4、另外宋朝罗泌《路史》(成书于 1173 年)国名纪卷己四杂国上载“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千姓编临淮人”。 作者罗泌,生于宋绍兴辛亥(公元 1131 年)。 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长源,号归愚。自少力学,精于诗文,不事科举。以史书极少言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 至道藏、纬书,于乾道(1165 年-1173)年间著成《路史》。记上古迄两汉事。另著有《易说》、 《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终。罗泌称邝起源于古邝国,但目前古邝国说仅见于此书。如果此说为真,则邝姓的起源要更早至商周时期。

综上证据可知,邝姓的起源要远远早于黄改邝说的唐朝和方改邝说的宋朝,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