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5

来源:华佗健康网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的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初步读懂本课内容,能明白、理解课文中“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制定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设置的三年级学段特点,识字、写字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加强对识字的巩固。由此设置目标1。目标2是曾阅读、朗读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3是本册阅读教学的新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新授技能,对这个技能的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用书》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默读指导”。本课力图通过在课堂中对语词积累、情感体验的立体构建,最终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重点难点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起点,继续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体会“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三.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以生为本”的核心是把握教学的起点。教学的真正起点是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本课设计把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已知上。借助已知唤起新知从而自然的进入课文。本设计遵循《新课标》中对中年级学段的目标要求,符合三年级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学流程如下:“确定已知——课题引入

——夯实基础——统领课文——理清思路——回归整体”,通过以上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课时的目标任务。

(一)确定已知——看图片说成语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好看的图片,每一个图片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分别出示“坐井观天”、“揠苗助长”的图片。)

2.很不错嘛!看来课内的知识已经难不住你们了?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课外有哪些成语也是寓言故事?

3.你们不仅把课内的知识记得很牢,连课外的也都知道的那么多。老师请大家看一部动画片,看完手你能告诉我动画片中故事叫什么名字吗?(观看《自相矛盾》)

(1)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

(2)你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什么?你还从中看出了哪两种兵器啊?(3)那你知道他们的样子吗?谁来说说矛长什么样?——瞧,这就是这位同学所描述的矛呢,看老师把它的名字写下来——一起叫叫它(4)那盾呢?——你来形容吧——我们也来看看盾,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写它吧——也叫叫它

(5)那认识了矛与盾,你们知道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4.同学们不仅知道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而且还知道了矛的作用是用来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吧。【设计意图】图片和动画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学生对此兴味大,趣味浓。选择的寓言故事成语也源自学生已学知识,故事内容符合学生已知,并且与本课时内容有一定联系,是对课文的有效辅佐,不做作,不节外生枝。

(二)课题引入——学课题写生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矛和盾的集合》。请拿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写完毕)读一读课题。(指导课题的朗读,重

点“课题它也有自己的节奏,朗读时不能拖。)请大家认真地看老师写课题

1.同学们,矛与盾是我们刚才学的生字,认识了吗?那课题中还躲着一个生字呢,谁也找到了?——你来读——你也来——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2.那会读这个生字,我们今天呀,还得会写呢,来观察下,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指导书写“集”字,注意上半部分的四横。)3.现在你们知道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题中的这三个生字认认真真地书写在老师发下来的作业纸上。

4.写好的同学,同桌交换批改,如果他三个字都写对了,给他打上一颗星,认为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的好的,给他开上2课星星。

5.写完课题中的生字后,我们再来认认真真的读读课题,相信这下你们能读得更好了。(学生齐读。)

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学生疑问:

预设问题:什么是集合,怎么集合,为什么集合,集合后变成了什么?预设引导: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下面,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认认真真的大声读课文,然后在朗读过程中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打个问号。)(三)夯实基础——读课文查字词

1、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实在不忍心来打扰大家,可是课文中的生字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了,同学们那么能认吗?(出示课文生字词。)

①指名学生读。

同学们,观察下,这四个词语都是一样东西的名字。

评:对,你们真有一双火眼晶睛,这四个词语都代表物品的名称那你们感觉哪样物品比较陌生?(预设:履带)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履带,我们来看看履带是什么样子。评:坦克最下面的这个就是履带,他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过沟,矮墙,

爬坡,这些是用轮子可代替不了的。

②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排生字词,这排谁来——你来——你来评:看,戳不到的戳翘舌音读得多准呀,——你也来读读那同学们,这排字词的特点是——(都是动词)评:看来,你们很会观察呀,

那老师想问问你们,“手持”的“持”是什么意思啊?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应该是哪种?

评:很聪明,看来你们很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③好,最后一排词语,谁来——你来——你也来这排都是——成语

是啊,这些都是4字成语,同学们,读成语呀,我们要先去猜测它自身的意思,然后呀,根据他的意思去读出他自己特有的节奏,比如说“庞然大物”你可以怎么读?(指名多位学生朗读。)④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学生齐读字词)

【设计意图】字词是三年级学段教学起点、重点。以字词切入课文,抓牢基础。多次分层朗读,扫清学生阅读障碍。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适时的书写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及时巩固。读后安排质疑环节,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学习情况。

(四)统领课文——梳文脉讲内容

1.同学们生字会读了,那课文呢?能读吗?老师请一个小组开火车来分段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完了课文,有谁能给大家简单的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指名多位同学试讲,初步培养阅读概括能力。)

然后出示:发明家手持( )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 ),他用盾( ),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和盾( ),最终发明了( )。

3.同学们,你们看,现在我们用填空的方法,不仅把发明家为什么集合

说明白了,而且还把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也给说清楚了。【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本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

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思维层面上起到对课文内容的统领。三年级是对课文内容把握的起步阶段,设计中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帮助学生养学习习惯,形成语文技能。

(五)理清思路——谈发明说过程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样东西的发明都要伴随于发明家的思考与实践,其实在本单元的导读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话——来,我们一起读读(出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2.课文中的(出示)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中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会让他想到要去发明创造,最后发明了坦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发明家遇到的问题,再用~~~~划出想到的办法。3.等待学生读完(出示)

首先,发明家从盾的自卫想到 。接着,从 想到 。最后, 。4.学生汇报。

(1) 第一步:由盾的自卫想到铁屋子

① [板:自卫 铁屋子]什么是“难以招架”?从“雨点般”你感受到什么?(来势猛)你能联系句子的内容理解词语,这种学习方法真棒。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②同桌加上动作读。指名同桌读。师读“对方”,生读“发明家”。②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指名读)

指名读“太小啦!”。盾这么小,发明家满意吗?再读。“大得像个铁屋子”,(师比划)你的铁屋子还不够大,再读。

学法小结:把对比的词语读出味道,是有感情朗读的一个好方法。齐读“太小啦”“大得像个铁屋子”。师范读。齐读。

(2) 第二步:这样固然安全,却成了缩头乌龟了① 指名说。

② 什么是“固然”?本来是安全的,但是铁屋子只能自卫,就像缩头乌龟一样,所以发明家才有了进一步的想法。齐读。

(3) 第三步:由矛的进攻想到炮口[板:进攻 炮口 坦克]用“不但……而且……”“不仅……还……”的句式说一说。

5.同学们,你们就像发明家一样,都那么热爱思考。现在,请把自己当作发明家,全班同学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联系整个单元环境,促使对单元主题“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坦克的发明过程,理清发明家的思路,达成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的理解。(六)回归整体——谈集合促思辨

1.指名有条理地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和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1)发明家就是这样,将简简单单的矛和盾这两样兵器集合成了威力无比的坦克,现在谁能看着这个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发明家这个过程?

(2)如果去掉图片,哪位勇敢的孩子还能说?

(3)看,加上了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说得多流畅呀。

2.正如单元导读所说的“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你看,(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板:合二为一]

3.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的坦克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呢?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是“整体——局部——整体”,回归整体从而认识坦克的发明正是应了那句话“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七)作业布置——抓基础学探究(1) 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收集资料:生活中有哪些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的事例?(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人。)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炮口

合二为一 坦克

自卫 铁屋

【设计意图】坦克形状的板书设计更能刺激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