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37954 0-3岁亲子教育活动指导与设计试卷一[5页]

来源:华佗健康网
试卷一

一、单选

1.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划分为: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是按照什么进行划分的(A )

活动形式 活动主体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2.下列不属于教育活动的特点的是( D)

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活动的对象性 教育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教育活动的长期性

3.亲子教育最早出现在( D )

《孟子·尽心上》 《蒙氏教育》 《世界图解》 《亲子学苑教材》 4.0-3岁亲子教育活动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多主体参与性 多向互动性 以家庭教养为主 以游戏为主

5.在进行亲子活动中,亲子老师为家长和婴幼儿准备了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偏爱去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由教师指定内容,按照亲子活动依据组织方式分类,属于( C ) 模块式活动 主题式活动 自主式活动 主体式活动 6.以下不属于0-3岁早期教育教师岗位的是(C) A亲子园教师 B早教机构教师 C幼儿园主班教师 D入户育婴师

7.育婴师的职业资格共分为三级,以下哪一个不是?(A) A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B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C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D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8.以下不属于入户早教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准备的是(C) A提前预约

B为家长制定“规则”

C提前给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学知识

D布置活动环境

9.下列哪像不是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 ) A .适宜性原则 B .互动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D. 渗透性原则 答案:D

10.下列哪不是无形的环境( ) A .空气 B .采光 C. 声音 D. 操场 答案:D 二、填空题

1.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模式:外部强化模式、替代强化模式和 自我强化。 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0~1.5岁的幼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3.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是适宜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 )。

答案:指导性原则、延伸性原则

4.自主探究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法包括( )、意识引导法和自我体验法。 答案:自然情境法

5婴幼儿在自主探究主题活动中,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同时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婴幼儿的独立( )、耐心、毅力、主动、乐观等品质渐渐形成。 答案:专注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

2.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为适应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即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并进行互动的方式的总和。

3.亲子活动中模块式活动:模块式活动是指活动由固定的几个环节构成,包括活动的开始环节、活动的进行环节及活动的结束环节三个部分组成。

4.教养方式 5.权威型父母 四、简答题

1、请简述0-3岁亲子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2、请简述亲子教育活动“1+1+1”原则。 3.亲子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五、论述题

1.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对0-3岁亲子教育活动的启示。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并将之分为8个阶段,即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他认为,人的“健康”人格是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有关的。

(2)0岁一1.5岁婴儿期,在婴儿期,母亲与婴儿的接触时间最多,这一时期,母亲要给婴儿以安全、舒适的体验,通过身体上的和情感上的接触,帮助婴儿树立以信任的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的能力。

(3)1.5岁-3岁儿童初期,当幼儿处于这一时期时,父母对于幼儿教育活动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以教育为辅。活动可以通过父母与幼儿舒适自然的交流,拥抱微笑等的动作,提升幼儿自信心和自主感。其次,在设计亲子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要设计孩子愿意做的“活动”,不要强求。

2.论述婴幼儿溺水后现场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1)发现婴幼儿落入水中,应立即将其捞出水面。

(2)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和意识,若有生命体征存在,应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令溺水者头低脚高放置,拍打其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肺部的水流出。 (4)为溺水者换上干的保暖的衣服。

(5)对于呼吸暂停的溺水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时,要注意溺水者的口鼻大小,对较大的儿童可进行口对口吹气,对小婴儿可进行口对鼻的吹气。吹气的时间1秒钟,间隔的时间1秒钟,两次通气约4秒钟完成。吹气时保持气道通畅,看到胸部或腹部有明显起伏即可。

(6)对于心跳暂停的溺水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时,可依据溺水者身材进行。对于小婴儿,可用两指在其两个乳头中线下方进行按压。对于较大的儿童,可将手掌放其胸部的正中间,掌根的位置放在他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和胸骨交界处,对其进行单掌按压或者是双掌按压。依据年龄不同,按压深度在2.5-5厘米之间变化,按压速度为100-120次/分,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次数比为5:1,即每胸外按压5次,人工呼吸一次。

(7)现场急救后,迅速将溺水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急救。 六、案例分析题(1个)

案例:在一次亲子活动中,有这样两位家长不同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在《送积木宝宝回家》活动时,因为明明贪多,两只不大的小手竟拿了三块大积木,前方的路被严严实实的挡住了,蹲在地上正捡积木的果果被撞倒了,这样一来明明连同积木都压在了果果的身上,受惊的果果立刻大哭不止!这时果果的妈妈并没有及时来安慰自己的宝宝,反而向明明大呼大叫起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眼睛长哪儿去了,家长是白吃饭的呀!真没教养!”当即所有在场的家长和老师都特别惊讶,一个身为大学生的成年人竟会对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如此训斥!相反明明的妈妈手牵儿子的手忙给果果揉揉被踩的小屁股,还不时的安慰到:“好果果,不哭了,明明是不小心的,他是想让小积木快点回家才拿那么多的,以后明明一定注意‘交通安全’再也不超载撞人了,好吗?”随后老师和其他的家长也都连声安慰起哭声已停的果果来,夸奖他是个勇敢的孩子。果果的妈妈却在一旁尴尬的笑着。

请分析案例中的父母、儿女的行为。

作为父母,关爱幼儿的行动要实际。从这一阶段开始,就要培养适宜的亲子依恋,在幼儿的世界中,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信任的就是父母。而这时的幼儿还大多不会说话,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需求只是用哭声和叫声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及时而准确的回应即是对幼儿最大的关爱,让幼儿感觉到我的需求在这里

被满足,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家庭。对于幼儿的吃穿用度上面,父母要多加上心,不是要求最贵最好,而是要给予幼儿舒适的体会,给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穿衣等。

作为儿女,大家庭的全局要关注。家长们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面对自家孩子,长辈,都会有不同的心态,站在大局去考虑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也是为幼儿的亲子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越条件。中国有很多传统的习俗与习惯,也是一个讲究礼数的国家,为了养成自家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整个大家庭中,尊敬长辈,关爱同辈,都是父母在为自己的儿女做表率,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自私,却没有看到自己自身的问题,把眼光放大放远,不将目光放在幼儿一个人身上,也避免了对幼儿的骄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