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7卷第3期 2011年6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V01.27 No.3 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v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Jun.20l1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 宋春蕾 ,徐光兴 ,王 雪 (1.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免一奠一曼一l-一受一舞一雯一竞 童一曩一曼—蔓一曼一寞 l-—囊 、曼一曼一曼一复一受..奠一 _-一曼一曼 —曼 雯一免 受一蔓一奠,一奠一●一奠一受 鼻, 奠一羹一奠一奠一_.一奠一鼻一奠奠 囊 摘 要: 在生命教育视野下,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死亡态度量表对北京、苏州四所大学376名大学生的生死观进 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高,但死亡恐惧感也较高。大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其他三 个年级。独生子女的死亡恐惧感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部分因素之间存在关联。 建议加强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尤其是死亡态度的引导。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11)o3—0134—04 套 羹一受 羹 ● ● ● ● 羹一羹,●一● ● ●一●一套一● ●,● ● ●● ●一● ●,● 羹 羹一 一女一女一羹 羹一羹一羹一羹, 受~羹一●一 一羹 羹一套一奠一女 羹 羹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呼唤生命、关怀生 命” 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实践已在全球得到迅速发 展,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深入,国内对生命教 (一)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和苏州市两地随机抽取4所高校在校 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 育的实践刚刚起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就 是对健康生死观的引导。生死观是指人们对待生命 和死亡及其关系的态度;健康的生死观是“以‘死是 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和‘以死观生’为核心 价值,以此来处理我们面临的种种生死问题,实现我 们的和谐人生” 。 问卷376份,回收有效率83.56%。其中男生137 名,女生239名;独生子女217人,非独生子女159 人;一年级学生59名,二年级学生33名,三年级学 生122名,四年级学生162名。 (二)研究工具 目前国内外对生死观的调查研究涉及到很多方 面,主要包括对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研究。生 命意义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命之意义与目的之知 觉与感受的程度” 。“一种能赋予我们个体存在 有一定方向感与价值感的目标,并藉此目标我们可 获得一种身为有价值人物的认同感” 。死亡态度 1.生命意义感量表 生命意义感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简称 PIL)由Crumbaugh&Maholi依据Frank的意义治疗 理论所编制,台湾学者宋秋蓉对其进行了修订,用于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义感研究。董文香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了修订。本研究使用董文香修订后的生命意 义感量表,量表共有l8个项目,4个维度:生活目标 是指“个人对死亡的成见或偏见及倾向、坚信、感觉 的总和” 。 (个人对生活目标掌控的程度)、生命价值(个人对 在意外生命丧失和忽视生命现象愈发激烈的现 代社会中,了解大学生的生死观状况,由此提出应对 策略,这对发展我国大学的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 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感)、生活热忱(个人对目前生 活的感受)和生活自主(个人的生活的自主性)。以 Likea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被试根据个人的实际 感受加以选择。总分介于18—126分之间,分数越高 表示生命意义感越高。内部一致性检验的克隆巴赫 0【系数为0.8375,研究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 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将生命意义和死 亡态度结合起来调查并分析大学生的生死观状况,以 期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收稿日期:2011—03—20 作者简介:宋春蕾(1968一),女,江苏南通人,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 生;徐光兴(1953一),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27卷第3期 宋春蕾,等: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 度。。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克隆巴赫 系数为0.900。 2.死亡态度量表 (一)人1:2统计学变量对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 度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郑淑里依据Leming&Dickinson (1990)有关死亡态度的六个维度,并参考Dickinson (1972)编制的死亡担忧量表后编制的死亡态度量 表。该量表共有32个项目,5个维度:生命消失(对 死后生命迹象消失的恐惧程度)、濒死情形(对死亡 本次调查涉及到一些基本的人口学变量:性别 (男性、女性)、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专业 (文科、理科)、健康程度(健康、一般、差)、宗教信仰 (有、无)、独生子女(是、否)、地区(城市、城镇、农 村)。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在一些人口学变量上 或濒死的身心现象和分离的恐惧程度)、将死焦虑 表现出显著差异。 (对亲友将面临死亡的焦虑程度)、死亡自在(面对 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死亡时的自在程度)和死亡适应(对亲友死亡的适 检验的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地区、专 应程度)。量表以Likert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被 业、宗教信仰、独生子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试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总分介于32— 经过多个独立样本的K—w检验,生命意义感在 224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死亡恐惧感越高。总量 健康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卡方=31.246;P<0.05)。 表内部一致性检验的克隆巴赫 系数为0.899,研 经过事后检验,健康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高于一 究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总量 般组和差组;一般组与差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的克隆巴赫 系数为0.824。 对不同年级组的生命意义感进行方差分析,结 (三)研究程序 果如表1,不同年级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存在显著 将问卷随机发给北京和苏州四所高校的大学 差异(P<0.05),生活目标和生活热忱分量表得分 生,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问卷结果采用SPSS13.0 在年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 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 事后检验,大二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目标和生活 分析等统计方法。 热忱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三和大四(P< 三、研究结果 0.05);大一、大三和大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1 生命意义感的年级差异 注: P<0.05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适应、生活自主与生命消失、生活自主与死亡适应均 经过检验,死亡态度在性别、健康、地区、年级、 存在显著相关。 专业、宗教信仰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表2 死亡态度的独生子女差异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的死亡态度进行方 差分析,结果如表2,独生子女的死亡态度总分显著 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独生子女的濒死情 形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 (二)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相关 对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 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生命意义感总 分和死亡态度中的生命消失、濒死情形和死亡适应 均存在显著相关;死亡态度和生命意义感中的生活 热忱存在显著相关;生命价值与死亡适应、生活热忱 与生命消失、生活热忱与濒死情形、生活热忱与死亡 注:}P<0.05 I3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6月 注: P<0.05,¥}P<0.O1。 四、讨论 (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关系分析 生命意义感总分与死亡态度总分并没有显著负 (一)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基本状 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15.69%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 低于量表分的中数,显示有少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较低。在死亡态度总分上,65。96%的大学生死亡态 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处在青年期,缺乏足够的 知识和生活阅历,尚未形成统合的生死观。这也说 明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各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 和形成机制,在生死观教育中并不可以相互替代。 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可根据各校情况而制 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要丰富 多样。’’ ’ 度总分高于量表分的中数,显示有较多大学生死亡 恐惧感较高。这初步说明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和死亡态度状况并不完全一致。相对来说,我国大 学生的死亡教育还比较薄弱,这一结论进一步支持 了已有的研究结果。 尽管如此,生命意义感总分和死亡态度中的生 命消失、濒死情形和死亡适应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这可能是因为生命意义感主要反映的是对生活目的 的感受,现实性较强。生命消失、濒死情形、死亡适 应等因素比较容易通过意象的过程在情绪上产生反 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在性别、地区、专业、宗 教信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已有 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之处,这可能受到取样、研究工 具、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应。生命意义感高的个体,自我较强大,因而对上述 死亡态度三个维度的恐惧感不太大。而将死焦虑和 健康组的生命意义感高于一般组和差组。这是 因为正常人的身、心、灵是和谐一致的,健康影响了 个人对生活目标掌控的程度、生活的自主性、对自己 死亡自在激发的主要是认知反应,因而与生命意义 感无法建立显著的关系。 死亡态度和生命意义感中的生活热忱存在显著 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生活热忱反映了个人对目前 生命价值的肯定感并影响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 与理论假设不一致的是:死亡态度在健康水平上并 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总体死亡恐惧感较 高有关。 大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 生活的感受,生活热忱高,情绪呈积极稳定的状态, 内在的心理能量较强,对死亡的恐惧相应就小;而生 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等因素均无法有效影 响对死亡的恐惧。 级,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脱离繁重的高考压 力,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新奇和憧憬,但到了大二,对 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一些维度之间存在显 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的理想化与现实的矛盾开始显 现出来,如果没有及时确立生活目标,生活意义感就 会降低。到了大三、大四,生存和求职的需求又迫使 他们明确生活目标,并在行动中加深生活的意义感。 独生子女的死亡恐惧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著负相关,这都说明了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在很 多方面都相互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结构单一,孩子 对亲人过分依赖,缺少挫折体验,这些因素造成独生 子女对死亡缺乏理性的认识,尤其表现为对死亡或 濒死的身心现象和分离的恐惧程度比较大,对亲友 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地区、专业、宗教信仰、独生 子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健康组的生命意义感高于 般和差组;大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其他三个 年级。死亡态度在性别、地区、健康、年级、专业、宗 一死亡难以适应等等。 教信仰上均没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死亡恐惧感 第27卷第3期 朱春蕾,等: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 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中的生命 消失、濒死情形和死亡适应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死亡 态度与生命意义感中的生活热忱因素存在显著相 关,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 些关联。 参考文献: [1]李强.大学生命教育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2]郑小江.通过生命教育构建现代生死观的核心价 (二)建议 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 [3]何英奇.大专学生之生命意义感及其相关:意义治疗法 基本概念之实证性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87, 首先,帮助大学新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使他们 及时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活 (2O). 自主感,强化对生活的积极感受。其次,加强大学生 [4]宋秋蓉.青少年生命意义之研究[D].彰化:国立彰化 尤其是独生子女对生命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情绪体 师范大学,1992. 验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再次,统合规划 [5]郑淑里.死亡教育课程对师院生死亡态度的影响[D]. 大学生“生”和“死”的教育,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积 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5. 极的生活目的和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供大学 [6]董文香.生死教育课程对职校护生生命意义影响之研 生成长的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热忱和生活自主感。 究[D].嘉义:南华大学,2002. 同时,要“以死观生”,“生”和“死”的教育 j 1』:补 [7]郑世彦.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生命教育课程对大学 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死观的形成, 生生死观的影响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An Investigation on Life-Death Per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ceptive of Life Education SONG Chun—lei ’ ,XU Guang—xing ,WANG Xue (1.School of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Suzhou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ceptive of life education,life—death perception of 376 college students from Beijing,Suzhou and other two c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urpose in Life Test and Death Attitude Scale.The resuhs shbwed that the sens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for college students was higher,while the sensation of death fear was also higher.The sens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for sophomore was lower than the students of other three grades.The sensation of death fear for the only child was higher than the student who was not only child.For some factors,the sens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correlated with death attitude.Strengthening life—death percep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ing their death attitude should be recommended. Key words:Life Education;Purpose in Life;Death Attitude (责任编辑:宋孝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