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28期2019Vol.6No.28
我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温晓峥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院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开展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最高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具体厄他培南、替加环素无耐药性,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等药物的耐药性较低,而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来源,厄他培南与替加环素的耐药性较低,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科学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可使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降低,提升治疗效率。
【关键词】肠杆菌科;耐药性;细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3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8.58.02
随着我国临床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降低,使得临床细菌感染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病原菌的流行传播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开展难度,使得院内感染的治疗难度显著增加[1]。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院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与耐药情况,我院特选择住院患者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1.3 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操作,药敏试验选择MIC法执行并严格依照CLSI标准对药敏结果进行判断。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以及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2 结 果
2.1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
送检分离的483株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304株(62.9%),肺炎克雷伯菌110株(22.8%),肠杆菌属36株(7.5%),沙雷菌属9株(1.8%),奇异变形杆菌19株(3.9%),其他菌属5例(1.0%)。
2.2 药敏试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10958例,分离出的肠杆菌科细菌483例,剔除同名患者同一部位检出的重复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48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唑、阿莫西应用美国梅里埃出产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
林/克拉维酸等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耐药性,对具体厄统,鉴定卡为梅里埃的GN卡(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卡),
他培南、替加环素无耐药性。结果见表1。药敏卡为梅里埃的AST-GN67卡及AST-XN04卡。
表1 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n(%)]
抗菌药物哌拉西林头孢替唑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厄他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加环素四环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呲肟左氧氟沙星
大肠埃希菌(304株)肺炎克雷伯菌(110株)肠杆菌属(36株)
212(69.7%)294(96.7%)162(53.2%)201(66.1%)141(46.3%)0(0%)287(94.4%)123(40.5%)0(0%)140(46.1%)36(11.8%)11(3.6%)123(40.5%)141(46.3%)
67(60.9%)53(100.0%)67(60.9%)73(66.3%)35(31.8%)0(0%)88(80.0%)39(35.5%)0(0%)35(31.8%)9(8.2%)3(2.72%)42(38.2%)39(35.5%)
20(55.6%)32(88.9%)28(77.8%)22(61.1%)16(44.4%)0(0%)36(100.0%)16(44.4%)0(0%)15(41.7%)4(11.1%)0(0%)15(34.1%)20(55.6%)
奇异变形杆菌(19株)
10(52.6%)17(89.4%)9(47.36%)13(68.4%)6(31.5%)0(0%)10(52.6%)6(31.5%)0(0%)7(26.8%)1(5.26%)0(0%)6(31.5%)6(31.5%)
沙雷菌属(9株)4(44.4%)8(88.9%)5(55.6%)5(55.6%)2(22.2%)0(0%)9(100%)3(33.3%)0(0%)5(55.6%)0(0%)0(0%)4(44.4%)5(55.6%)
3 讨 论
最初临床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使细菌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院内感染死亡率,但是由于滥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多种耐药菌属大量出现[2],例如泛耐药菌、多重耐药菌,使得住院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提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存在极大威胁。随着临
床病原菌间的广泛传播,院内感染治疗难度也随之大幅增加[3],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显著提升。随着肠杆菌科标本送检量增加,细菌分离率升高,大量出现的耐药菌也引起医院的广泛关注。
根据本组实验发现,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最高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占总比例的62.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
(下转 60 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60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28期2019Vol.6No.28
2.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x±s,分)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
tP
治疗前30.24±5.4531.12±5.56-0.6190.538
治疗后55.78±11.2643.64±10.89
4.2450.000
3 讨 论
脑性瘫痪主要是指因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一类致残性疾病,肌张力地下型脑瘫主要表现以肌张力低下、自主运动能力显著降低,患儿并以四肢软瘫状、俯卧位时不能抬头等症状为主。因此,对临床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来说,对应治疗措施首选为增强肌张力。Bobath疗法从20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于各国,并作为脑瘫患儿常见治疗措施,且临床效果显著。传统Bobath疗法侧重点为关键点控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反射性抑制模式、触觉及其本体感觉刺激技术,及其后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4]。上述措施应用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症状表现,提高后期肌力活动耐力。
随着Bobath技术发展先进,并广泛被应用于世界各国小儿脑瘫康复干预中,自身理论、技术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后期Bobath发展侧重点为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飞越式发展重要标志。对临床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来说,四肢活动异常作为直观浅显表现,因此,加强核心肌群训
练为恢复患儿自身肢体功能重要点。多数研究表明[5],核心稳定性理念加入康复训练中对改善脑瘫患儿肌力表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表明,对临床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采取新Bobath技术干预,临床治疗有效率、GMFM评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Bobath技术相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模式基于传统运动训练疗法基础上更新而来,侧重点为关注患儿后期骨盆带核心肌群控制能力。“核心稳定性”是指运动过程中控制骨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为上下肢肌肉创造支点,协调四肢发力,能有效控制肌肉力量,达到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对临床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予以新Bobath技术干预,能进一步改善肢体协调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2] [3]
邹育庭,张惠佳,汤孟平,等.水疗法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9):1252-1254.金炳旭,赵 勇,李 诺,等.“痉挛三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内收肌肌张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5,35(3):217-220.
申美平,王和强,李 哲,等.神经节苷酯结合Bobath技术治疗对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37(16):2483-2486.[4]
廖 薇,高炜燕,张小利等.益脑增智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1):81-85.[5]
盛 尉,仇爱珍.Bobath护理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4):1582-1584.
本文编辑:刘欣悦
(上接 58页 )
菌(22.8%),结果提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均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应作为院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控制的主要对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发现,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对替加环素与厄他培南等无耐药性,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低,而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性。结果提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大量耐药株,肠杆菌科具有极强的耐药性,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尤其是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中的大量使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菌属进行检测发现,耐药菌检出率逐渐增大,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提升[4]。本次研究发现,厄他培南、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低,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现今肠杆菌科细菌严重感染患者的有效抗菌药物。总之,临床用
药应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为原则,控制多药耐药菌,减缓或抑制耐药菌株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1] [2] [3]
肖婷婷,肖永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策略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8,(1):1-5.
赵梅英,殷 娟.住院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率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7):923-924.
张 嫘,董爱英,汪亚斯,等.2013-2017年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5):553-557.[4]
谢 萍,刘 攀.qnr阳性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微生物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4127-4127,4130.
本文编辑:赵小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