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一数学“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也是代数式内容学习的第一课时,从这一课开始,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如果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无法进一步学习整式、分式、方程等一切代数式问题和代数式相关的问题,更不能将实际问题化归为代数方法来解决。所以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动手实践,发现所列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引入字母表示。在引入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这种做法的可能性与优越性。
情感目标: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同时,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规律。 四、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
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有一学生为了看奥运会的比赛,但他父亲出了一条难题,如果能做出来就答应他的要求。题目是样的:
动画出示:他父亲先用4根火柴棒拼成一个正方形,再在后面用3根拼接了一个新的正方形,依此类推,他问100次后当然拼了100个正方形,共用了几根火柴棒?而小明却被这条题目给难住了,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助他吗?希望我们学习了本节课后,同学们都能帮助小明,让他圆了自己的心愿。大家说好吗?
(故事导入,并配以题目,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的氛围,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出示乒乓球运动动画,每次的下落高度与弹跳高度依次出示,并出示表格。 学生仔细观察试验,寻找规律。
问:①你能从中发现每上下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②在这个问题中如果我们用bcm表示下落高度,那相应的弹跳高度应是多少cm?
(生观察数据,让先发现规律的同学大胆去说,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图表中每一对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引导学生发现下落高度是弹跳高度的2倍,此时引进字母b表示下落高度,便可顺理成章地表示出弹跳高度,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与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从事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三)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①师举例:若用a、b各表示任意两个有理数,那加法的交换律应如何表示? 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学生试试其他还有哪些规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举例,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意识。
②电脑出示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分小组讨论,试试能不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大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四人板演。)
提问:从求出来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中,你能从中得到几个等式吗?
(四)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电脑出示第3个问题。
学生动手实践,分小组讨论交流解答方法。 及时问:三个算式与右边的图有关系吗?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归纳,并结合图中的图示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图形解释算式的训练,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拓宽思考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思路。
(五)概括新知、深化理解 ①以上三例中的a、b、n分别代表什么?这些数的范围是什么?(揭示课题)
②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回答:用字母表示数后,数量关系更简明,更具有普遍意义。 ③你能再举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多种形式学生口答)
(通过概括使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优越性,进一步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六)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电脑出示书中的练习。
在老师的引导下,练习用字母表示数。
(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七)归纳小结、扩展延伸
①现在同学们对课初我提的问题会解答了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搭建图形,发现规律,见仁见智,分小组讨论。
②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字母可以代表哪些数?用字母代表数有哪些优越性?
六、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意义 4、总结
2、例1 5、作业 3、练习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必做题:互动66页第一题 选做题:互动67页第三题
八、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初一年龄阶段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学习经验和喜爱动手动脑的特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改变过去就知识讲知识,注重传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动手做开始,在动手中去感悟、去发现,从具体到抽象找出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用新的知识将之概括出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新知识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激发求知欲。同时在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标理论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数学教学设计整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抓住难点作为突破口,坚持启发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员参与,通过讲讲、议议、练练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行相互协作,保持教学的最优化。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初一学生认识特点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缺乏宏观的认识和解题策略。本节课,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它能把班级转化为数学学习的共同
体,化为相互合作交流、互相促进的学习小组。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抽象的问题更趋于直观化,使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我激励、积极向上、自主好学的好风气,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