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劳动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华佗健康网


在劳动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开展学生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劳动与技术《纲要》中也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技术初步小木工》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是木工技术的一般性知识,二是模仿制作,三是设计制作。各部分都是围绕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项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来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探索和创造。《木蜻蜓》选自苏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是五年级这一单元的第二课。竹蜻蜓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是古代的飞行玩具,本课是用桐木制作的木蜻蜓。下面,我就《木蜻蜓》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始,利用课件出示了不同类型的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情景,凭借艳丽的色彩,模拟的声音等特征来引起学生对直升飞机的注意,并通过直升飞机与其它飞机的鉴别比较,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螺旋浆上。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直升飞机的螺旋浆与老师手上的木蜻蜓的共同点……这样激趣导题,使学生对做“木蜻蜓”产生了强烈欲望。

然后,就让学生取出材料,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制作木蜻蜓后,

学生伴着音乐,兴趣盎然地动手操作起来,很快就做成了“木蜻蜓”接着,我就把学生带到足球场上,让他们试飞,并提出了评比要求:飞得最平衡、最轻巧、时间最长者为优胜。

比赛开始了,第一小组一放飞,“木蜻蜓”并不稳稳上升,而是歪了、坠了。依次第二、三组……全班试飞下来,仅有2架较平稳上升一点,其余都令人大失所望……孩子们议论纷纷,他们有的来问老师,有的在检口每一个部位,也有的琢磨着飞不起来的原因……经过了这一阵子的折腾,大家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就拿出自己示范用的模型上的螺旋浆,让他们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他们似乎一下子就发现了自己螺旋浆上的问题:有的是螺旋浆一侧厚了一点,有的是螺旋浆一侧宽了一点,有的是中心点偏了……于是有的把螺旋浆的一侧磨薄一点,有的把螺旋浆削窄一点,还有的测试中心点,把螺旋浆装平衡一点。一次一次试验……终于一学生的木蜻艇在空中平稳地飞了15秒,成功了,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成功的探索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终于天空中木蜻蜓多起来了,笑声也爽朗了……

上述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操作、讨论、比较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辩别比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耐挫能力,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所要求的。

这一堂课,使我想起了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当牛顿把做

好的风车带到学校给同学们看时,竞被同学卡特的提问难倒了。从此牛顿刻苦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去问个为什么,渐渐地他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最终,他成为一名大科学家。我想,这对于我们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不无启示。倘若我们在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极有益处的。

儿童天性好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是设计教学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让儿童从事劳动,在活动中遇到疑难,进而提出一种或几种假设,优选出一种较好的方案,在活动中验证假设效果,解决疑难或者让儿童独立地利用媒体解决疑难,这就使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应该说这是学会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把这样的设计方法运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无疑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教学流程的有序安排,促进了有效教学地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本课我设计为: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探究学习、制定计划;实践体验、试飞改进;评评议议、取长补短;拓展延伸、课外实践五个部分。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取需要感性经验的积累,而技能的形成需要

反复模仿练习。教学流程循序渐进,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项目制作到项目创新。虽然孩子们到目前只是设计描述出自己想象中的未来交通工具,但是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之芽早巳萌发!

劳动与技术的有序指导,促使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过:“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因此为了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制作的技能,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首先起点低,找出木蜻蜓的平衡点至关重要,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有中心孔的桐木板为此降低了这一难度;然而教材中蜓翅打磨的方法即费时又费力,对于一些力气小、动作慢的学生来说,要在20分钟内制作完成十分困难,于是我增加了“削”这一基本技能,学生先用美工刀按倾角的斜度削薄桐木板,然后再打磨,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制作化难为易,既省时又省力;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成功了才有前进的动力。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快乐的玩着木蜻蜓,发现问题马上改进,再试飞。有序的技术指导,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 【作者单位:苏州黄桥实验小学江苏2151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