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共性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 战略与政策 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共性研究 李欣 (南京市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 000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 的主力军,因此发展中小企业及研究其技术创新问题就具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国外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共性和特点分析,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借鉴和 具体措施:1.政府应利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实行税 收优惠;5.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关键词: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共性研究 1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共性特点 西方国家的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是与2O世纪70年代以 究开发经费资助的职责,以鼓励小企业开发新技术,联合 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 手段,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2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2.1中小企业是日本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日本和德国。 1.1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1.1中小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日本素有“企业王国”之称,而它的中小企业则堪称 其“企业王国”之根本。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 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其中小企业以顽强的市场渗透力和灵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小企业是美 国国家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从经济规模和总量看,美国 活的经济策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 现有中小企业近2300万家,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它们创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增长 造了39%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提供了213的新增就 快的特点,不仅是大企业生产的得力助手,也是技术开 业岗位,雇佣了全国53%以上的劳动力,生产的出口产品 发、出口创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与美国不 种类占到了全国出口产品种类的96%。更为重要的是,美 同的是,日本的中小企业以创新为途径,通过不断创新而 国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中 加强自己的实力,从而不断做大、做强,达到成为大型企 小企业已成为美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美国有一半以上 业的目的。 的创新发明是在中小企业实现的,中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 1.2.2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 造是大企业的两倍。中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 府鼓励创业、鼓励创新,所以,很多人敢于冒险,敢于尝 试、敢于创新。 1.1.2美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坚持走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 日本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 列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 14%。硅谷是美国高技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在硅谷,政 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策,并建立起了完善的宫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服务体系,日本政府以制定法律和条例、理顺税制 和信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开始向注重基础 美国政府一般并不直接参与、介入中小企业技术创 新,而是通过立法、政策等间接方式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 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 境。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充分调动中小企 战略转变。通过颁布《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产 业科技创新和转让技术的积极性,美国政府专门通过实施 地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融合化法》等新法 科技支持计划,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世纪8o年代美 规,日本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国颁布了《小企业创新开发法》和《技术竞争力法》,明 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 确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主管部门给予小型科技企业更多研 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 1 9 战略与政策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 好的外部环境。 1。3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借鉴 对比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成果,我 1.3.1中小企业在德国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在德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急需加大,主要在以下三个 位。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它 层面加以扶持: 不仅为国家提供6o%以上的税收,而且为社会提供近65% 2.1政府应利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技 的就业岗位和50%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德国政 术创新 界、商界、学界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波恩中小企业 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目前德国联邦和各州提出的扶持中小 企业的政策措施大约有600项之多。中小企业受到重视的原 美国、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立法起步较早,体系也比较 完善,既有中小企业的基本法,也有针对不同方面的法律 法规,尤其在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比较健 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在工业技术创 新中的独特作用。 1.3.2德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度 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业技术大国,除了德国政府和 企业界都十分重视科技进步以外,其独特的技术创新体制 和机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与政策倾斜,也是一 个重要的因素。与大型公司的层级组织结构、运作体系以 及由此产生的低效率、高投入、对技术创新反应迟钝等问 题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较为有效,创新要 求较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反应 快,转向快,冒险精神也强。在德国,2/3的专利技术是中 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德国为推动中小企业进行 科研和技术革新,专门成立联邦政府支持德国工业研究机 构联合会,它包括5万家中小企业的108个科研机构组成。 在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开办了对中小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 新或改行培训的职业教育中心,大部分经费由政府支出, 有时甚至帮助一些中小企业到就近有条件的大企业去培训 职工。 1.4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共性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各国政府一般都会从该国 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与文化背景出发,制定专门的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对其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政策 具有民族性。由于各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是在各国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必须 适合各民族的不同特点。美国、日本和德国,作为世界 上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三大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特色 的技术创新政策,并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创 新模式,三个国家的中小企业技术发展政策也经历了不 同的发展阶段。然后,虽然三国创新模式、发展阶段各 不相同,却都是符合各自国情,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 促进作用。 为了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 颁布制定了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法律与法规,以保护中小 企业的正当权益。如美国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中小企业 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陆续颁布了《中小 企业经济政策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美国目前有50多部 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了美国中小企业 的健康发展。日本在20世纪6O年代就制定了30多种有关中 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20 全。我国中小企业当前最紧迫和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比 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其自主创新。健全的立法是 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 政府应尽快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立法研究和规划,加 快立法步伐,加强执法力度,并逐步加以落实。充分应用 法律手段规范、支持和鼓励技术创新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权 利和义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创造一个更好的 环境和空间。 2.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实行税收优惠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应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首先,应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充分发挥政府 的信贷担保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 款。此外,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 风险资金,如设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科技开发基金, 鼓励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其次,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支持,也可以刺激企业增加 科技创新的投入。适当减免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的税额,特 别是新产品、新技术产品应给予较大的税收减免,扩大用 于研究开发支出的减免税比例。对重大工业科技开发攻关 项目免税或减税,对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可以实行一定期限 内的低税率。 第三,提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惠贷款,包括财政贴 息贷款和低息贷款,增加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 2.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我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企业和个人的创 新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应大力宣传创新观念,可借鉴 日本的做法,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强调集思广益、团队 协作,同时鼓励个人能力的发展,鼓励对仍未得到验证 的构思进行大胆尝试,并允许失败。要在全国营造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形成一整套人才的引进、培 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 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入股,把企业技 术创新的风险同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和 激发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创新潜力。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它的社会资本,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 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时,应重视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以 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 总第140期 战略与政策 3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建议 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 术创新的效率。 3.1规范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其企业的订单有1/4来自政府,1993年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额的30%给了中小企业,达600 ̄L美元。 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凡国内中小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也应优 先采购,减少进口,这样既可减少用汇,又可支持中小企 锁和条块分割对政府部门采购产业研究与开发、政府向企 业提供研究与开发合同的严重阻碍,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 通过充分激励创新和各要素,从而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技 业的创新与发展。为了打破我国体制上长期存在的部门封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政府“越位”每年直 指定国防和其它政府部门采购产业研究与开发、政府向企 接审批和管理一大批来自企业、科研单位从自身发展要求 业提供研究与开发合同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尽快制定国防 确定的竞争性创新项目,使国家项目的技术水平不高,重 复、分散;而“缺位”在于重点行业技术水平提高、重点 企业技术改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关键技术、成套 设备不能自给,不得不大量引进,造成国家科技资源和经 济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 研究和引导,提高公务员素质极为迫切。按照公共财政的 要求,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引导企 业、科研单位对产业的关键、共性、前瞻洼技术进行开发 和研究。为保证政府支持的重点方向能体现国家意志,必 须研究制定一系列行政条例,包括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条例、重点项目指南等。明确规定政府、企 业、学术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方面 的职责,依法行政。同时,要改革管理工作,以科学、透 明的招标方式和组织专家论证方式确定项目。 3.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风险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 机制 应该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符合 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资机制,使公共财政起到“四两拨千 斤”的功效。首先,成立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金,健全 风险投资运作体系,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供创业和发展资金。第二,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政策,使企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达到或超过销售收入的 2-3%,逐渐实现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科技投 入70%以上的目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设立技 术创新的政策性银行或在现有的政策性银行中开辟技术创 新专向贷款计划,建立各种专项基金,吸引商业银行和社 会资金加入,引导全社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大高风险 创新项目的贷款力度,并为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的 项目提供低息贷款。 风险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风险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发 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在发达国家中,尤其 是美国,风险资本已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重要 来源。从OECD国家激励风险投资的经验来看,对投资 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进行税收减免,有利于促进风险资 本产业的发展。 3.3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 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面临着很大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 性,除了发育风险资本市场来克服市场失灵外,最有效的 办法就是政府的研究与开发采购与政府和企业的合同。在 和其它政府部门采购产业研究与开发、政府向企业提供研 究与开发合同的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招标程序,从而刺激整 个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我 国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技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需 求条件。 3.4改革现行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将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定位在产业研究和竞争开发活动 的技术创新阶段,同时,组建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 部、税务总局联合办公的国家技术创新补贴局,采取拨款 和贷款,贴息为主、税收减免为辅相结合的支持政策体 系,从政府有选择的重点支持和全方位的推动两个方面激 励企业创新。 采取税收减免措施,积极发育风险资本市场,以既可 以扩大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融资,又填补政府退出产品商 业化及其后阶段技术创新可能出现的融资机制缺位,为高 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5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这包括教育 培训、信息网络、创新促进中心等。这些设施既有规模经 济的特点,也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同时也是市场失灵的领 域。这种情况要求政府能够超越单个企业局部利益,从国 家整体利益出发,建设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促进中小 企业的技术创新。 3.6深化产学研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 构建有利于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学研究与开发合 作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资源 互补的优势,共同提高我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 创新能力。 主要作法为:一是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指导,加 大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实施力度,鼓励产、学、研三方 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实体,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 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 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使转制的科研院所联合重点大型企业及行业科技力量, 加快形成面向行业的、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基地,建好一批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加快高等院校科技资源与成果向企业 转移,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重大科技成果共享和推广的机 制;三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引导,吸引大型企业、银行及 社会资金,设立产学研合作专向基金。把产学研联合开发 工程纳入国家专项计划,积极推行公共财政,减少对单个 21 战略与政策 中国信息界201 0年第4期 总第140期 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投资,防止不公平竞争。 3.7培育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 观经济研究,2001(1O):6O一63 当前,重点要充分利用政府、科研院所改革的有利时 机,加速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性、专业性服 务体系,建设好一批国家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同时将政府 管理的部分职能向服务中心转移,增加公共财政使用的公 [2]F.H.谢勒(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 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 析.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2 正性。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信息网,加速政务公开, 使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项目扩大引导范围,并接受社会监 [4]罗卫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金卡工程 督。要加速发展和规范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提出 适合当前实际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要确立中介组织 独立的社会地位,改革现有体制,实行政事分开、政社分 开,使政府和中介机构各司其责,中介机构也要更多地依 靠市场手段开展工作。国家对中介组织要有强有力的监控 措施,规范其行为。 同时,要加大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一 批具备条件的公共研究与开发机构向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 公共间接支持手段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22 (经济与法),2008(8)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柳卸林,等.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企业管理,2002 (9):102-104 作者简介: 李欣,南京市信息中心,工程师,兼任南京市宏观经 济学会理事等,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理论、中小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戈悦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