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升科学普及能力 推动创新型辽宁建设

来源:华佗健康网
科技活动周 国民的科学素质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 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教育、科技、文化等 础和前提,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首先以国民的科 有机结合,发挥好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平台的作用,更 学素质做保障,而提升国民科学素质最为有力的手段就 好地展示科技魅力,推动科技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学素 是科学普及,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普及事业至关重要。 质。”因此,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 一、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 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1.科学普及关乎科技创新发展 3.科学普及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工程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外,在很大程 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 度上得力于科学技术的普及,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要 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 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 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学技术是人认知和改造自 识。创新型人才所从事的创新活动既基于自然科学, 然的结晶,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人的参与程 又基于社会科学。更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传 度越大、越多。则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含量、密度和水平 统的观念不同,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 就越高。因此,发达国家都把科学普及纳入国家科技 是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掌握 战略规划,美、英、日等国每年都以20%的增幅投入科 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才能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 普.力图通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成为科技领先国家。 最前沿。因此,无论从教育的层面出发,还是从高端科 2000年。美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已达17%,而2010 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层面出发,科学普及都是十分重要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仅占3.27%,相当于欧美 的工作。 国家上个世纪8O年代的水平,这个状况严重制约了 二、“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科普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国的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围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 2.科学普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目标。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 科普工作的专业化体现在理论构建、人才培养与 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岗位设置上。当前,我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尚未深入,围 1.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绕科普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针对科 2007年,辽宁省成立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课题组. 普工作的岗位设置也以兼职为主.这种局面十分不利 在全省范围内对公民进行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 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 素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辽宁省公民具备科学素 创新型国家建设.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 质的比例为4.2%,比2005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 式的重要支撑。在2012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中共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开展科技普 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2015年辽宁省公民具备基本 及、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达到5.8%。 2012,o3 17 科技活动周 i.呆 2.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2010年底,辽宁省共有77085名科普人员。 其中,科普专职人员5858名,占科普人员总数的 7.1%,与“十一五”初期的3230名科普人员相比有大 幅的增长,具有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 科普人员和农村科普人员的比例也有所提高。 3.科普经费投入和使用额不断增加 2010年度,辽宁省各级部门筹集的科普经费总额 为29592万元,年度科普经费使用额31246万元。 2006--2010年.辽宁省财政共安排科普经费近2亿 元,其中.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专项资金规模由2006年 的84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500万元,年均增长 31.3%,并于2010年超过《科协条例》规定的每人每年 不低于0.5元的投入水平,实际水平达到每人每年 0.58元。 4.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各类科普场馆的数量由 2006年的43个增加到2010年的97个,科普场馆建 筑总面积由2006年的2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 的3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由2006年的10.2万平方 米增加到2010年的15.6万平方米。其中,13个市级 科技馆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非场馆类科普基地 也从2006年的745个增加到2010年的1534个,增 加了一倍之多。 2001年,辽宁省科协成立了科普大篷车工作队, 开展了“科普大篷车万里行”活动。至今,科普大篷车 已在全省14个市、50多个县区、400多所学校、60多 个社区、40多个乡镇、200多个企业及海岛部队、雷锋 团等地开展科普巡展,累计行程9万多公里,接待观 众120万人次以上,发放科普资料40余万份。 5.科普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省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作 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良好氛 围。辽宁电视台开办了《黑土地》《科普与生活》《健康一 身轻》栏目,辽宁电台开办了《金农热线》《致富大篷车》 《农科课堂》《打工课堂》栏目,《辽宁科技界》《饮食科 学》《新农业》《家庭科学》《辽宁青年》《新少年》《好孩子 18 201 2,03 画报》等期刊已成为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载体.全省 多数市和部分县(市、区)在电视台开办了科普栏目和 专家咨询热线。截至2010年底。全省出版科普图书 296种、2150982册;科普网站数量也不断增多,由 2oo6年的36个增加到2010年的218个。 6.科普活动品牌不断形成 “十一五”期问,全省每年都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 技节。在大学生中举办知识产权辩论赛、外观设计大 赛等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 动:在企业开展的科普活动与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创 新能力相结合,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生产技能和文化 素质。 7.科普统计工作有序开展 2004年,首次开展科普统计工作后,辽宁省科技厅 成立了科普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的科普统计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科普统计工作的13常 组织协调,并在沈阳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普统计工作站, 具体负责全省的科普数据统计分析。在各市和有关部 门设专人负责科普统计工作。形成了全省科普统计网 络体系。并按地区和部门分别组织了科普统计培训班, 完成了科普统计工作,摸清了辽宁省科普资源的家底。 三、深入整合科普资源。促进辽宁科普事业发展 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 质纲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 质。这不仅从政策法律上确立了科普在辽宁创新体系 中的地位,而且奠定了科普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 基础性支撑作用。 1.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就是面向未成年人、农 民、城镇劳动人口、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等重 点人群,面向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等重点板块, 面向科普机构、资源、项目、经费、队伍等重点要素,着 力推进科普组织、设施、载体、政策和考评五支科普服 务体系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工作组织体 系.以实现科普效益的最大化。 2.形成网络化科普工作队伍 整合人才资源,建设一支以科技、(下转第24页) 科技活动周 i.果 洽谈会共设置了12个展览展示区和73块企业技术需求展板,将各高等院校拟转让的859项专利技术 编制成《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转让信息选编》,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的《科技成果汇编》和沈阳市科技局印制 的《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文件汇编》等资料免费发放,并现场为企业开展政策咨询、成果转化对接等服务。 共有4所院校与21家企业针对43个项目洽谈,其中9个项目签约,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活动六:举行卫生系统市级重点实验室命名授牌仪式 一V …………………~… ~ ~ … … 一 沈阳市卫生系统市级重点实验室命名授牌仪式于科技活动周期间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举行,相关领 导宣读了《关于授予沈阳市卫生系统9家单位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决定》,并为卫生系统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授牌。 “十二五”期间。沈阳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发展医学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荐国家和省级重 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市级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 高效的医疗领域重点实验室体系,使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最 大程度地实现开放、共享,显著提高全市医疗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口 (上接第18页)教育、文化、卫生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 结合的科普网络队伍,组建“科普讲师团”“实用技术 推广团”“大学生科普服务团”等各类科普志愿者队 伍,完善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做到农村乡镇 一础设施建设,为提高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城乡 社区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引进国外 优秀科普电视节目,放宽对国外科普节目播出时段、 时长的限制;整合科学、教育和传媒界等的信息资源, 级建立科普组织、村一级建立科普小组、村民小组 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库。为各类科普单位、媒体和社会 提供服务,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5.建立稳定的科普监测机制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科普理论研究队伍,积极探 设科普员。 3.促进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全民素质建设,积极探索将大 众传媒的广告宣传功能与科普活动相结合的科普产 业发展途径。在科普会展、科普节目策划和制作、大型 科普活动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企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科技培训机构、科普 索新时期科普内容、方式、方法、设施、运行机制、科学 技术传播与渗透规律等,指导科普工作沿着健康、高 效的方向发展。加强全省科普统计与调查工作,完善 科普统计手段和科普数据库,每年收集和发布全省科 普能力建设状况和工作状态,实时登记各类科普出版 物、重大科普活动及机构人员变动情况等事项,每2~3 年组织实施一次全省科普工作统计和公众科学素养 调查。建立科普效果评估机制,为改进科普工作提供 决策依据。口 期刊、科普网站、科普展览公司、科普场馆和具有科普 教育内容的旅游文化设施等。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科普产业格局。 4.发展常态化科普宣传机制 建立科技界与传播媒介的长期合作机制,充分利 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 完善信息化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和新型互联网平台基 24 2012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