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18《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细细品读,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体会课文写景与表达中心思想的关系,并背诵其中的一个片段。
两翼目标:
1、正确朗读《从军行》和《小英雄雨来》(续)。
2、通过阅读,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 阅读链接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从军行》
一、介绍背景,导入:
师:七十多年前,我们也掀起了一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在这场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涌现了无数个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一位,他就是雨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名叫“雨来”的小英雄。请同学们把课题朗读一遍。
生(齐读)小英雄雨来
师:请大家再读一遍,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读出来。
生:(再读)小英雄雨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认读。 2、区别多音字。
三、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四、品味课文,文本教学
1、介绍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分析情节。
师:用短语的形式给课文的六个部分起小标题。
3、品读人物。
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雨来。那么对于这个人物你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生: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生:雨来为什么能成为小英雄?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悟自练,注意做到:一、专心致志;二、边读边思考;三、做点记号。 (学生自学课文)
生:我认为雨来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小英雄,是因为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不管鬼子如何哄骗、威吓甚至毒打,他始终不动摇,他是一位真正的小英雄。
(教师板书:英勇对敌)
生:我认为人们称雨来为小英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师:你读书真仔细!(教师板书:热爱祖国)谁能把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起来说一说呢?
生:雨来非常热爱祖国,他把爱国的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所以,人们称他为小英雄。
生:雨来能成为小英雄,我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雨来在夜校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他同鬼子作斗争的思想基础;二是他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里,爸爸妈妈是他学习的榜样。
生:雨来与生俱来的机智灵活。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有几个同学已经有些激动了。是啊,面对着这样一位小英雄,我们心中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崇敬?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被感动的原因。好吗?
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来)“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搬会原地。”雨来原本可以脱身的,但他为了掩护李大叔,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最后遇险,落入鬼子的魔爪。
生: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这一处内容来看,充分说明了雨来是一个非常机灵的人。这个“!”也反映了雨来当时回答得十分果断,毫不犹豫。
生:反映雨来机智的情节还有好多处。如当鬼子问他有没有看见人跑进来时,他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生:当敌人拿糖和金戒子利诱雨来时,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糖和金戒子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啊。可是雨来具有坚强的意志,根本不为这些所动。
生:雨来的勇敢、坚强令人敬佩。雨来被鬼子毒打后,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都反映了雨来有着顽强的意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一段不仅说明雨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顽强的意志,而且还说明了雨来之所以能这样做的思想基础,那就是雨来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课文中两次写到了同样的一句话,(大屏幕出现字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反复描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读者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做出掩护李大叔的举动;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面对鬼子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可以说,正是爱国主义给了雨来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意志。下面让我们像雨来那样充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朗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面对鬼子的哄骗、威吓甚至屠刀,他始终不说出交通员的藏身之处。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下面让我们怀者无比敬仰的心情一齐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没看见!”(大屏幕出现这段话)
师:从同学们朗读时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篇课文生动的情节所吸引,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打动,是啊,这确实是篇好文章。
4、感受环境描写
师: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感人,环境描写更精彩。文章中有三次环境描写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好吗?
生:第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色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第二处写在雨来“牺牲”以后。“蓝色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第三处在最后一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前流去。”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色呢?
生:我认为第一处描写还乡河,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二是反映了雨来家乡美丽可爱,反衬践踏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可恶。
生:第二处描写有三个作用:一是点明时间,承上启下;二是依然写出了家乡的美丽可爱;第三呢,我想还乡河上红色的“红绸子”和“鸡冠花”暗示着雨来死得伟大。
生:雨来牺牲了,还乡河仿佛也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小英雄而哭泣。也衬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师:大家都挺会学习的,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真不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课文中的写景不但仅仅是写景,而是为刻画雨来这一英雄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五、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半个多世纪前,在还乡河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美丽的芦苇,还有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六、拓展阅读
《小英雄雨来(续)》
教学反思: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共有六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特点,我首先注意对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进行了一定培养,我要求孩子三读课文,一读,正确、流利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读,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大意;三读,快速地读课文,有自己的一定思考;其次,分部分,我引导学生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了个小标题。对小标题的要求并没太高,只要学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这样以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抓住环境描写的有关段落,引导孩子积累。但,有的孩子记忆得不扎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