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动力,自信心对孩子一生无论在智力上、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起着非常大作用。缺乏自信心就如同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积极主动性。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在今后的人生中是不会快乐的,也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培养好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形成乐观、积极、向上(悲观、消极、颓废)的人 生态度。
因此,您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应当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自信的反面就是自卑,自信没有能力就是自大、自负、自狂。目前,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挫折教育,忽视培养孩子正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造成了不少孩子“高分低能”或是“低分低能”,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不少家长困惑不解、苦恼不堪。作为父母,在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如下表现。
1.害怕去面对新的事物。认为自己缺乏能力,总是害怕失败,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重负。
2.总是过分依赖熟悉的成人,不敢独自去面对事情,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比如,10岁左右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是父母的“跟屁虫”,总怕家长不带他,相反大一些的孩子总怕家长带着他。
3.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感到不安,烦恼,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这些变化。
4.当有人提问时,常低头不语,害怕面对别人的关注,总想躲开别人的注意。
比如在大人的社交场合,有的孩子总是往妈妈的身后躲,很难从容的问候别人。
5.很难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表现的很孤独。
6.对自己特别挑剔,不满意自己的行为结果。
应该看到,缺乏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往往使得一个原本颇具才华,极有希望的孩子因怯懦退缩而得不到良好发展。做为父母,我们不光要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能力和毅力从坚持改变自己着手,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具体作法:
1、应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流畅持续的交流渠道。因为,孩子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以及孩子的感应感知如何,是否真诚,是否真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程度。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对他感兴趣,爱他并且尊重他,那么他就很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有自信心。因此,做为父母,应多爱孩子而不要“爱自己”,多给孩子一些真诚赞许、关爱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因父母的赞许和关爱而拥有自信的力量。人的心理很微妙,总是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许,只要受到赞许,便会内心兴奋并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他发挥出不平常的能量。如:“你真让我们高兴!”“你做得很好!”等等。这
就是赏识教育对婴幼儿时期摆脱负面心里的极大作用。
2、用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行为)进行鼓励。如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动作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3、帮助孩子客观理性全面的把自己同伙伴相比较。人无完人,凡事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完美,学会评价,拓宽评价体系和标准,客观对待和接纳孩子的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体质因素、智商因素、性格因素、特长爱好和文化课成绩。孩子还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一点家长不要受到一些商业炒作的影响。多子女家庭同样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为什么子女教育的结果会悬殊那么大呢?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教育(家长)。
对待孩子的好成绩,理性的家长可能会给孩子说,你很聪明也很努力,因为他们会定期测试孩子的智商指数。感性的家长往往只会说,你很努力,你辛苦了,而不太关注孩子的智商因素。
通过客观地比较,可使孩子对自己的长处、弱点有所了解。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在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赞美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这是所有孩子培养的共同目标。如:“你的歌唱的不错,而且你也是个爱劳动、有礼貌的好孩子,你很可爱。不过你的不足我们想想办法还是会做得更好”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同样很重要。
惩罚孩子也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外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和打骂孩子,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能会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
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
鼓励孩子多交往朋友,淡化孩子之间无意发生的轻微伤害,和因此劝阻孩子不再和别的小伙伴玩耍,更不能以成人化、世俗化的眼光限制孩子的交友圈子。因为孩子选择伙伴的朴素原则就是“开心快乐”和“真诚”。没有朋友和伙伴而封闭自己独自长大的孩子是很难有自信心的。这也是挫折尝试的开始,自信也来源于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和做法,孩子就是在摔打中成长,自己学会调整和完善自己的。
贴标签:家长切忌简单急躁,轻易给孩子说“你真笨,你真傻,你怎么这么磨蹭呀”等,千万不要把孩子看“扁”了。这些负面心里的暗示和强化其实就是在瓦解孩子的自信,诱导孩子超负面调整自己。比如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客观接受,然后引导启发(不是要求、命令、指挥让孩子被动的接受成人的安排),带着孩子找到提高成绩的理性思维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他尝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他就会接受这种思维和做法,从而成为自己的习惯。
4、适当分解目标,制订一些孩子易完成的事情,使孩子获得自信。否则即使孩子变现的似乎很自信,其实离自负和狂妄已经不远了。因为一个总做不好事情,总达不到目标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情感和能力的自我认同),他会减少自信心,并不愿再去努力。
越是不去努力就越做不好,就会越发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
举一个我咨询过的例子。10个问题,先解决1-2个,各个击破,不要全面开花。
5、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急意志力。
6、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很难想象缺乏自信而自卑虚荣的家长能培养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作为父母要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孩子也会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典范。
7、避免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就应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培养他的能力。一味溺爱和赏识,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而演变为自负、自大、自狂、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否则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称为玻璃巨人。
纵观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攀登事业的高峰,与其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难以动摇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上述这些优秀品质不是生来俱有的 ,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培育出来的。栽培者除了学校、老师之外,父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那么千万别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将有助于孩子成才!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
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必过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家的玻璃。为此,邻居向他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在向父亲认错之后,其父亲要他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他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赔人家呀。”“你没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必须在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每逢周末与节日都外出打工挣钱,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攒足钱还给了他的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在他成年之后回忆这件往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父母者究竟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尤其是现在后溪现在的教育状况这样,父母大多数很少在家,应如何去好好教育与培养自己的孩子?
首先,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一个做惯了”甩手先生”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责任感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就得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绝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处处替孩子承担责任。在家中哪些事情该父母做,哪些事情该孩子自己做,又有哪些事情可在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父母应把这些问题给孩子讲明白。对应当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应给其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
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下,父母还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光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人都具有社会性,孩子亦然,在家中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在学校孩子又是班集体的一员,如此就有责任协助家人做一些家务事,协助老师或同学做一些班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家庭和集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可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其次,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父母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引导并鼓励孩子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宜由父母替孩子承担后果,以免给孩子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其三,让孩子履行自己的诺言。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自己许下的诺言,就应该尽力去履行;自己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即使是不情愿做,也必须认真对待,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自己必须是具有责任感的人。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好表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