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浅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368 阿北中医2010年3月第32卷第3期Hebei J TCM。March 2010,Vol 32.No.3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浅析 王秀芝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北京平谷【关键词】 活血祛瘀;慢性病;糖尿病并发症 101200) 【中图分类号】 R 242;R 587.2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619(2010)02—0368—02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贯 彻治疗的始终,活血化瘀药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全过程。 笔者多年来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 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现介绍 如下。 1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 糖尿病患者眼底视网膜微血管的一种特异性病变,以视 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为主症,后期可因增殖性改变 牵拉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属中医眼科视瞻昏渺、暴 盲范畴。近年有研究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不愈耗 损肝肾之阴,目为肝之窍,瞳神在脏属肾,肝肾亏虚,精血 不足,目失滋养,目络赢弱,阴虚火旺,煎熬津液,久则耗 气伤阴…。气血不和,精亏血少,血液黏滞不畅而瘀滞, 瘀阻眼络,血不循经,渗漏于赢弱之目络之外,留滞于视 衣而眼底出血。故气阴亏损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基本病 机为本虚标实。笔者在常规西医激光光凝治疗基础上运 用活血化瘀法,予自拟活血明目饮。药物组成:桃仁、红 花、川芎、当归、牡丹皮、苏木、泽泻各10 g,赤芍药12 g,丹 参l5 g,益母草、鸡血藤各30 g,石决明(先下)20 g,陈皮 6 g。临证辨证加减,激光光凝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相结合, 相得益彰。 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黏度增高和微循环障碍, 与中医的瘀血密切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 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消渴、血痹、麻木、痿 证范畴。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气阴两虚, 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致肢端脉络失 养,甚则脉络闭塞,出现肢端麻木、疼痛。故宜以行气活 血法治疗。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法,予自拟仙藤活络饮。 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生地黄15 g,鸡血藤30 g,威灵仙 12 g,赤芍药15 g,苏木10 g,白术15 g,川芎12g,当归 15 g,丹参20 g,蜈蚣6 g,白芥子9 g,徐长卿40 g,葛根 15 g。临证辨证加减,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 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脂,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 作者简介:王秀芝(1967一),女,副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临床工 作。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 经缺血缺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J。 3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微循 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其典型病 理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是微血管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之一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高黏现 象,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含 量升高。高凝状态、血液黏度的增加,可导致微循环障碍 和微血栓形成、组织缺氧,同时血液流动性差及红细胞变 形能力的下降促使肾小球高灌注,血流缓慢,血管通透性 增加,尿蛋白排出量增加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 癃闭、尿浊、水肿、肾劳等范畴,肾络瘀阻是基本病机,故 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治疗大法。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法, 予自拟活血愈。肾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葛根20 g,益母 草30 g,丹参20 g,川芎15 g,大黄10 g,茯苓2O g,泽泻 15 g,生甘草10 g,鬼箭羽30g,水蛭6 g。临证辨证加减, 有明显减少蛋白尿,改善全血黏度以及纤溶活性,通过纠 正血流变高黏滞状态以及增强纤溶活性而改善了肾脏微 循环,减轻了肾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糖尿病肾病 起了较好的治疗作用 。 4小结 近年大量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 扩张血管,使血流加快和血流量增加,并能抑制纤维组织 增生,纠正和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性,消除微循环障碍, 从而改善糖尿患者的糖、脂代谢,预防或减轻多种血管并 发症的出现。活血化瘀药物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改善微循 环、调节代谢功能、清除体内浊物,钱秋海 认为瘀血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基础,血瘀既是消渴的致病因 素,亦是消渴的病理产物,同时是糖尿病出现并发症和病 情加重的原因,因此运用活血化瘀法是防治糖尿病并发 症的重要原则,当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 瘀血多逐渐、缓慢形成,临证并非必见瘀血征象;瘀 血范围广泛、瘀深难化。活血化瘀法虽有很好的功能,但 多用过用必有伤气、耗血之弊,多需与益气、补肾、养血法 合用,方可化瘀而不伤正,扶正而助化瘀,收事半功倍之 功效。 参考文献 [1] 罗恒.递法明片联合降糖愈目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7 可北中医2010年3月第32卷第3期Hebei J TCM,March 2010,Vol 32,No.3 369 从虚从实分治臁疮 朱其恩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臁疮;《黄帝内经》;《难经》;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53.405;R221;R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619(2010)(I3一(1369一 臁疮是指发生于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多继发于 胜……皮肤痛……唾血血泄……溺色变,甚则疮疡肘肿。”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静脉疾病。多见于 “热气大行,介虫不福,病痱疹疮疡。”以上说明了臁疮实 久立、久行者,常因外伤、湿疹及虫咬等原因而诱发。笔 证之病机。见其症,应其脉,知逆知顺。《素问・至真要大 者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臁疮初起发病,多由暑热伤 论》曰:“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 津、心火有余所引发,病位浅,为实证;心脾不足日久累及 于火。”心火有余症见皮肤灼热、时痛时痒及溃疡等;应其 肝肾所发之臁疮,病位深,为虚证。故治疗上亦当分而视 脉左寸口浮大而洪,右寸口浮而小弱,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之。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脉亦应之,左寸口为心火之位,主夏,右寸口肺金之位,主 1实证臁疮 秋。左寸口胜右寸口,夏胜秋,应四时为顺,病则轻微,虽 实证臁疮的特点是正邪所伤,心火有余。何谓正邪? 其病来势猛而急,但不能伤筋骨,故浅而易治也。 《灵枢・刺节真邪》日:“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 例1单某,女,38岁,2005—06—15初诊。主因右下 风又非虚风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正风者正邪也。” 肢臁疮反复发作3年,加重15 d就诊。患者于2002—06 “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实证臁疮患者的发病季节多 出现右下肢内踝处红肿破溃,后每遇暑热天气均有发作, 为夏季前后。暑热为患,起病虽急骤,向愈亦迅速,说明其 红肿及破溃范围逐次递增,且均伴发咽喉炎,每次于当地 病浅,属实证。患者舌质红苔黄,或渴,或便燥干,脉以左 医院治疗1周左右病情即好转。15 d前患者病情再次发 寸口浮大而洪,盛于其它五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臼: 作,而复诊于当地医院,治疗10 d后无明显效果遂就诊于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 我科。刻诊:右小腿胫前至内踝大面积红肿、触之坚硬,中 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 央处破溃,面赤,口干微渴,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纳差,大 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附上即关中,上附上即寸 便干,舌质红苔白,左寸口脉浮大而洪,右寸口脉浮而小 口。《难经》日:“假令心病中暑得之为正邪。”左寸口浮大 弱,左右尺脉濡厚。《难经正义・第四卷》日:“浮则为风, 而洪,正当心火之位,故说明此病因为暑热,为正邪也。 浮则为热。”风与热皆阳之类。西医诊断:小腿慢性溃疡。 暑热侵袭致心火有余,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邪不 中医诊断:臁疮。证属火热壅盛。治宜宣泄热毒。方药组 能伤,伤则危矣。心主血脉,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成:麦门冬30 g,石斛30 g,芦根60 g,玉竹15 g,沙参15 g, 也,故心火有余可损伤心经自身血脉,因心其类火,其性 金银花30 g,自芍药10 g,连翘12 g,蒲公英30 g,紫花地 速,其候炎暑,其用燔灼,其变炎烈沸腾,故其发病突然,证 丁15 g。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后咽痛,声音嘶哑,咳 见发热、红肿热痛、溃疡等。因火克金,心火有余必损肺 嗽症状消失,下肢肘肿尚存,但红色大减。效不更方,再服 金,肺主皮毛,《素问・至真要大论》日:“热淫所 14剂后,肿消痛减,溃疡愈合,诸症却。随诊3年余无 复发。 作者简介:朱其恩(1973一),男,主治医师,学士。从事周围血管 按:综观全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四药 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 ‘◆_◆_.-◆-◆_.-◆-◆一◆。◆*◆一◆一◆-◆一◆一 -◆-◆一◆一◆_◆-・● _.一+-・・..一◆-◆ ◆一◆。◆-◆一・● 。◆-●一◆一◆-+_◆_._◆一◆一◆_◆一+ 例[J].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4,1(2):168. (6):2】一23. [2] 王秀芝.自拟仙藤活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 [5] 尹义辉,张洪,徐云生.糖尿病临床治验[M].济南:山东科 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4,23(5):289—291 学技术出版社,2001:158. [3]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钱秋海.活血化瘀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机制探讨[J].山东 807. 中医杂志,2002,21(3):13l一133. [4]仝小林,周水平,李爱国,等,水蛭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 (收稿日期:2009—09—15) 防治作用及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