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来源:华佗健康网
养猪 中药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苗培 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摘要:中药学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实践摸索的经验积淀,经现代医药 学研究证实,中草药富含多糖、生物碱、树脂类、挥发油类、甙类等物质,能够有效激活动物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起 到抗茵、抗病毒、抗应激等作用。中草药及中药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并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中药制剂;猪病防治;应用;成效 D01:10.3969/J.ISSN.1671—6027.2017.10.063 近些年,随着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增,使 1.4有机酸乌梅、山楂、五倍子等中草药富含有机酸成分 发生频率不断提升,药物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问 题愈加突出,使众多专家、学者、中兽医及其相关研究人员开 始将目光投向毒副作用小、无药物残留的中草药及中药制剂 方面。经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中兽药市场上,中药制剂 数量和药物种类开始增多,且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成效,由此 也给我国猪病防控带来新思路、新方法。 较多,该物质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抗风湿以及解热等功效,因 此动物临床治疗常选富含有机酸类中药制剂用于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 2中药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2.1预防保健应用 (1)哺乳期仔猪通过在哺乳仔猪每吨日粮中添加柴 1 中药制剂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中药制剂主要成分通常包含多糖、生物碱、树脂类、挥发 油类、甙类等,应用中药制剂有效防治猪病的主要原理是充 分发挥这些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将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的 药理作用做具体的分析。 1.1 多糖类中药 多糖主要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体内分离 而出,对动物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具有显著成效,具体表现 胡粉(2000g)、抗菌肽(200g)、排疫肽(400g)、支原净(150g), 持续饲喂7d,对预防哺乳仔猪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等作用显 著,且同时能够减轻仔猪饲料应激、环境应激、断奶应激等不 良影响。 (2)保育期仔猪断奶后的仔猪因各种不良应激刺激, 易出现高热病、呼吸道综合征、腹泻等疾病,通过在仔猪吨日 粮中添加板蓝根粉末(3000g)、强力霉素(1O00g)、氟苯尼考 (400g),饲喂7d,效果显著。 2.2临床治疗应用 为:多糖能够有效激活动物体内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CTL、巨噬细胞等;有效调节和发挥红细胞免疫作用;能诱导 动物机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能有效消 除机体免疫系统损伤,进一步提升机体识别抗原的能力。同 (1)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使用中药制剂银黄注射液 (0.2mL)?昆合干扰素、转移因子进行肌注,1次/d,连续注射 3—4d。同时使用多西环素进行肌注,用量为0.05mL/kg.bw使 用,1次,d,持续2d。 (2)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病以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使 时,多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 1.2生物碱类生物碱类物质在中草药中广泛分布,是一 类较为常见的化学成分。据统计,能成功分离出的生物碱类 物质的中草药已经达到一千余种,在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及机 体免疫功能调节方面效用明显。例如,常用的苦参碱、小檗碱 等,在麻醉、镇静、镇痛、驱虫、解痉等方面具有突出成效。猪 病防治应用较为普遍的生物碱类中药包括马钱子、石榴皮、 黄连、乌头、延胡索等。 1.3甙类是一种由糖与非糖组成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 多种中草药中。兽医临床诊治较常使用的甙类物质一般包括 柴胡皂甙、人参皂甙、淫羊藿甙等,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动物机 用大青叶注射液(按0.2mL/kg・bw使用)、转移因子、排疫肽 等进行混合肌注,1次,d,连续注射3~4d。同时肌肉10%氟 苯尼考注射液,1次/d,连续注射3~4d。 (3)猪细菌陛腹泻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或穿心莲注射液, 混合倍康肽进行肌注,1次,d,持续3d;病毒性腹泻使用黄芪 多糖注射液(按0.15mL/kg・bw使用)、排疫肽、干扰素等进行 }昆合肌注,1次,d,连续注射2~3d,同时口服溶菌酶(0.5~ lmL/头,2次/d,连续注射2~3d)或肌注恩诺沙星注射液 体免疫功能,而且在抗菌、抗病毒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功效。 ・—(按2.5mg/kg・bw使用,1次/d,连续注射2~3d)。 一+・・+・・+・・+・・+・・+・・+”+一+一+・・+・・+・・+・・+・・+・・+“+・ 卜”—+一”—+一”—十”— 一”—_I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母猪配种后24d内,胚胎仍处于游离状态,主要从母体 子宫液中吸收组织营养(子宫乳)维持自身的发育。这样,一 方面由于胚胎相对生长速度较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 加;另一方面由于母猪子宫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胚胎数量多 时更有限),且子宫内环境变化也在此时最明显,所以易引起 胚胎死亡。 ● 2017年第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