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有其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一、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角色行为上表示出与其他的职业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师角色经笔者的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楷模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成人榜样,教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二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三是严格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而且还是纪律的执行者。
二、角色转变的依据
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
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促进者。 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罗杰斯的理论,使教师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充分的信任学生,恰当的指导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而教师此时促进者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研究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感情。 三、角色转变的特点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注意自身新型角色转变。
1.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任何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与之想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改革的进程与成败。 教师首先应当是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政府部门和校长的事,领导怎么布置就怎么办,教师是执行
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的创作者。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者。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实践,在这一领域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课程设计要呈现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一节课都是师生激情创造而不可重复的过程;课前设计,已经很难采用以往科学与分析的模式,来完全预知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
地安排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
4.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是,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过度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任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严格的课堂纪律是研究性教学策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可见,教师角色转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