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然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分析其植物景观构成来研究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从园林植物之造景美、园林植物之动感美和园林植物之意境美入手,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窗腑之美。从而实现园林植物在造园中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传神”之作。
关键词:园林植物;古典园林
1.园林植物之造景美
1.1分隔、联系空间
利用园林植物能够对园林空间进行组织。植物的枝条、叶冠有疏有密,视线有通透有阻隔,使得景物似隔非隔有藏有露,相邻景象既可互相阻隔、又可互相渗透。在造园中有障景、隔景、漏景等手法。
12隐蔽、遮挡背景
以乔灌木和攀缘植物的自然形态装饰或替代建筑、构筑物呆滞的背景,不但可取得自然活泼的观赏效果,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以造成含蓄莫测的景深幻觉, 从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
1.3 装点、衬托景物
植物往往作为构图的关键,起到补足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植物的枝条、冠叶与假山、建筑在形状、色彩、肌理上形成对比, 参差错落, 浓淡相间, 虚实相生, 丰富了景观的轮廓和质感。植物或点缀于建筑周围, 或作为背景衬托于建筑之后。建筑也依靠植物的衬托来显示其与自然的联系。
1.4 幽辟、开敞景观
园林内植物分布甚广,站在不同的视角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从而构成了景观画面中的远景、中景、近景;利用花木植株形状大小和疏密程度,有意识地安排其在园林中的位置, 得到或开敞暴露,或幽辟深邃的景观, 更加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感。
1.5独立、组合配置
园林植物具有其自身的观赏性,本身即构成独立观赏的对象,可作为具有自然情趣的景象主题。无论独立栽植还是成片栽植,或结合自然山水的植物配置, 同样都可以起到景象点题的作用。
2 园林植物之动感美
2.1色彩
在园林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颜料,而且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园林植物那润泽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由盛开花卉咤紫嫣红的点染,反衬着亭台楼阁,使用植物来满足对色彩的渴求,使得景象
色彩鲜明且更为幽雅自然。
2.2 季节
在时间的流程中,天地万物无不生生不息地变化着,流动着,具有持续性和交替性。树木花草默默地显现出春夏秋冬季相鲜明的四时变化,春华秋实,落叶树和花卉灌木的形、色,随季节更迭不已,表现了天时运转, 四季相承的流动美。
2.3时景
园林植物是存在于空间的具体景物,似乎是静止的,然而它又处于变动不居的时间之流中,随时随刻改换着自己的风貌,在朝暮时景的流程中,变化着似乎凝固了的形象。晨旭、夕照、夜月所笼罩下的花木更加具有特殊的魅力, 更富于诗情画意。
2.4 气象
日月光照,是一种晴朗美,然而风云雨雪之时也能交感成不可替代的殊相之美。正因为时间流程中天有不测风云, 才能使园林景观日日生新, 变化无穷,园林植物也在其中不断变幻, 显现出丰富的美。从这一意义上说,“ 天公不作美”恰恰又是“ 天公作美”。
2.5 声响
在优美的园林中,风雨是增添诗意的一种自然现象。在风、雨的作用下, 植物构成诉诸听觉的美,最能表现的风雨魅力。柳枝观风之婀娜、竹林听风之萧瑟,雨打芭蕉的乐奏、滴雨梧桐的清韵, 更有“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清。让人通过听觉,通过自然的表现,得到感受和欣赏, 是园林植物表现风雨、藉听天籁的天赋。
2.6 气味
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一个无形的世界,香的灵韵则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园林植物中有许多花木可以散发香味,每当花开之时,香气似有若无、氦氯流荡,弥漫在整个园林中,令人顿生愉悦之感。香虽是无形的, 却能为有形的世界勾勒出一种别样的精神气韵。
3 园林植物之意境美
3.1归隐思想
中国园林受到古代思想家的影响,企图通过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枝条交叠,好似高耸的建筑;树叶荫蔽,如同翠绿帷帐;清风吹秀木, 白云绕山冈;红花辉映着树林,山泉弹奏出优美的乐章…。这里是远胜“朱门”、“富贵”的仙境。这种境界,完全不同于帝王在苑囿中不可一世的显赫, 而是一种松菊为友, 琴书作伴, 恬澹宁静, 怡然自乐, 洋溢着浓厚艺术情调和浓郁书卷气息的生活境界。
3.2 比德思想
园林植物除了表现自然情趣之外, 还常常借以抒发不同的志趣。对于植物品种的观赏和喜好, 受到我国古代文化, 包括绘画和诗文的影响, 其中若干品种被赋予了不同的品格, 分别寄托不同的思想感隋, 甚至将其形象或属性予以人格化。以花木寄情、寓意、比德,如松柏坚贞不渝;梅暗香雅韵;荷清香益远;竹高风亮节;兰幽谷自芳;菊操介清远;牡丹国色天香;石榴多子多福;首草解愁忘忧…均有不同的审美品格,它们都是古典园林中受到喜爱并经常运用的植物材料。
4 古典园林的窗脸之美
4.1窗煽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古典园林中窗的运用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方式上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寓意等手法,将民族宏大而幽深的哲理与审美情越编虫入其中, 将人引人一种广阔的审美意境, 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窗的美学思想、窗的借景与窗的“审美转换”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4.2 窗牖的心理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中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根与栏杆
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例如他设计了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尺幅窗、山水图窗、梅窗等, 以求达到“ 移天换日之法, 变昨为今, 化板成活, 俘耳目之前, 刻刻似有生机飞舞”的境界。在窗上雕以花卉、虫鸟等“人力补之”,将人工雕造的花鸟草虫做成扇形窗根。“ 居移气,养移德”,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精细地装饰在古典园林中,使人达到从“ 卧游”到“居游”的理想境界,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 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李渔日:“根不取直, 而作敬斜之势;又使
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4.3窗的借景
借景是造园家创造和扩展艺术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 也是整个造园活动中布置和组织艺术空间的基本原则。李渔在其《一家言》中论述了“取景在借”的思想,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同的景区运用不同的窗形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个景区也运用不同的窗形式,苏州拙政园的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每一个窗就像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景点或景区多由建筑、山石、水泉、林木以及花草或禽兽鱼虫等组成,而通过不同的观赏景面和观赏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观,从而达到空间层次上的变化与丰富,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明代计成关于园林的借景时说;“借者,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叮瞳,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通过窗来将美的景致收人到有限的空间内。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王安石的“西山排阔送青来”、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等著名诗句也都是因窗得景,通过窗户把外面的广大空间和优美景观都尽收眼底, 使内外空间发生交流,正所谓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因而计成总结到:“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借景、通过窗, 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的扩展, 使有限成无限, 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互为的艺术整体。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 接触外面的大自然。” 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园林善于通过窗来借取景致的重要特点。
总之, 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要继承和发展古代园林风格关键要在与环境、景致相和谐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因势、随形、相嵌、得体,着力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 从而达到“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的艺术境界, 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艺术环境打好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